鹽城自西漢始建縣,有著2100多年的歷史,因鹽而建,因鹽得名,因鹽而興,是淮河下游和黃海之濱悠久海鹽文化的源頭所在。鹽城的歷史是中國海鹽發(fā)展史的一個縮影,中國海鹽博物館正是反映了海鹽發(fā)展歷史對包括鹽城在內的特定地區(qū)的全面影響。從傳說中的夙沙煮海到萬頃鹽田,從生命需求的“食肴之將”到天下賦稅仰仗的“國之大寶”,中國海鹽博
《熬波圖》又稱《熬波圖詠》,源自清代《四庫全書》,分上、下卷,早編入明代《永樂大典》中。作者是元代浙江天臺人陳椿,時任下砂(即今上海下沙)鹽場的鹽司!<熬波圖>探解》從工程文化的角度,以鹽場建設全過程為主線,以熬波技術為核心,參照《熬波圖》模式,采用圖文并茂方式,對原圖、圖說、圖詠進行譯釋和解說!<熬波圖>探解》重
鹽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一些苦澀的天然食物加鹽后會變得更可口,一些難消化的食物經鹽腌制后會變得更易消化。學會用鹽為人類帶來了美妙的味覺享受,但也使高血壓等慢病在人間盛行,并導致心腦血管病的高發(fā)。為什么鹽能增加食物的美味?人類如何發(fā)展出了嗜鹽的習性?鹽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怎樣重要的影響?為什么鹽在食品工
《熬波圖》是中國現存第一部海鹽生產專著,記載了元代新場制鹽工藝的全貌。由元代下沙鹽場(下沙鹽場于元代初將場部搬到新場)鹽司陳椿根據前人所作舊圖增補而成,全書共有52幅圖!栋静▓D》具有相當寶貴的史料價值,曾被收錄到《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是《四庫全書》中唯一收錄的鹽業(yè)典籍。據查,清之后迄今為止,《熬波圖》沒有單獨出
元陳椿撰。此書乃元統(tǒng)中椿為下砂場鹽司,因前提干舊圖而補成者也。自各團竈座,至起運散鹽,為圖四十有七。圖各有說,后系以詩。凡曬灰打鹵之方,運薪試運之細,纖悉畢具。亦樓瑞《耕織圖》、曾之謹《農器譜》之流亞也。
本冊書分析了食鹽和水在生命的演化過程中曾經起過決定性的作用;并演繹了人類是何時把食鹽引入到他們的食譜;并且從多個環(huán)節(jié)推算出人類實際需要的食鹽量和水分,從而得出少鹽的標準是每天補充2.5~4克食鹽,多水的標準則是每天補充2.5~4升的喝水量;同時也分析了食鹽和水的攝入量直接影響著人體食物量的消耗。
本著作以青海柴達木盆地鹽湖提鉀后老鹵資源為對象,結合鹽湖區(qū)冷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等自然條件,深入系統(tǒng)地闡述了老鹵五元體系Li+,Na+,Mg2+//Cl-,SO42-–H2O及其子體系多溫介穩(wěn)相平衡及其溶液物化性質,有助于揭示鹽湖中發(fā)生的鹵水蒸發(fā)、結晶沉積、溶解轉化,預測鹽湖演化及其環(huán)境變化,為柴達木盆地鹽湖鹵水資源綜
本書共分12章,主要介紹了鹽業(yè)資源的綜合開發(fā)利用概況,鉀鹽浮選及浮選理論,鉀鹽產品(氯化鉀、硫酸鉀及硝酸鉀)的生產工藝過程,金屬鎂原料無水氯化鎂的生產工藝過程及金屬鎂電解生產工藝過程,鈉鹽產品(精制氯化鈉及無水硫酸鈉)的生產工藝過程,硼酸與硼砂的生產工藝過程,鋰及鋰鹽的生產工藝過程,銣、銫、鍶、溴和碘等鹽湖稀有元素資源
海鹽是山東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如何發(fā)掘、整理、保護、利用山東的鹽業(yè)遺產和海鹽文化旅游資源,是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本書旨在調查山東海鹽遺址及其他海鹽文化旅游資源,并在深入分析鹽業(yè)遺址等物質文化旅游資源和海鹽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利用現狀的基礎上,對其開發(fā)提出切合實際的、操作性強的建議,為山東海鹽文化旅游資
本書以繪本的形式,圖文并茂地講述了鹽和糖的特點、對于身體的重要作用,如何制作出來,不同的用途等有趣的科普知識,以孩子的視角,生動有趣地介紹了鹽和糖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