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吸附攝取與跨膜運輸》的主要內(nèi)容分為8章。第1章為緒論,主要介紹了土壤石油烴的污染現(xiàn)狀,總體闡述了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吸附攝取方式及跨膜運輸機制;第2章主要講述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分泌在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進行吸附攝取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時介紹了生物表面活性劑的提取與鑒定方法;第3章以假單胞菌DGl7和紅球菌BAP-1作為研究靶細胞,分析了它們對原油、正十八烷以及熒蒽的吸附攝取方式;第4章以假單胞菌DGl7和紅球菌BAP-1作為研究靶細胞,分析了它們對正十八烷和熒蒽的跨膜運輸方式;第5章以蠟樣芽孢桿菌DQ0l和芽孢桿菌DQ02以及假單胞菌DGl7和紅球菌BAP-1作為研究靶細胞,在不同底物濃度、接菌量等條件下,研究了它們對正十六烷以及正十八烷和熒蒽的跨膜運輸規(guī)律;第6章分析了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的代謝方式,介紹了多環(huán)芳烴降解菌群的構(gòu)建以及對正十六烷的酶促降解過程進行了研究;第7章分析了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進行跨膜運輸和生物降解的動力學(xué)過程;第8章研究了環(huán)境因素的變化對微生物運輸和降解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影響;在附錄中介紹了實驗過程所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
《土壤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吸附攝取與跨膜運輸》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土壤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吸附攝取、代謝及跨膜運輸方式和機理,涵蓋了環(huán)境科學(xué)、微生物學(xué)、分子生物學(xué)等相關(guān)領(lǐng)域的知識,是一本很好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可以作為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學(xué)者以及研究生的參考用書。
第1章 緒論
1.1 土壤石油污染現(xiàn)狀
1.2 多環(huán)芳烴的性質(zhì)與危害
1.3 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吸附攝取方式
1.4 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的運輸機制
1.5 小結(jié)
第2章 生物表面活性劑在吸附攝取過程中的作用
2.1 生物表面活性劑的分類
2.2 生物表面活性劑的提取與鑒定
2.3 生物表面活性劑在微生物修復(fù)中的作用
2.4 小結(jié)
第3章 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吸附攝取方式分析
3.1 假單胞菌DG17對正十八烷的吸附攝取方式分析
3.2 假單胞菌DG17對原油的吸附攝取方式分析
3.3 紅球菌BAP-1對熒葸的吸附攝取方式分析
3.4 小結(jié)
第4章 微生物對石油烴的跨膜運輸方式分析
4.1 蠟樣芽孢桿菌DQ01和芽孢桿菌DQ02對正十六烷的跨膜運輸方式分析
4.2 假單胞菌DG17對正十八烷的跨膜運輸方式分析
4.3 紅球菌BAP-1對熒葸的跨膜運輸方式分析
4.4 小結(jié)
第5章 微生物對石油烴的跨膜運輸規(guī)律研究
5.1 蠟樣芽孢桿菌DQ01及芽孢桿菌DQ02對正十六烷的跨膜
運輸規(guī)律分析
5.2 假單胞菌DGl7對正十八烷的跨膜運輸規(guī)律分析
5.3 紅球菌BAP-1對熒葸的跨膜運輸規(guī)律分析
5.4 小結(jié)
第6章 微生物對石油烴污染物的代謝方式
6.1 微生物對多環(huán)芳烴的代謝方式
6.2 鏈烴類污染物的代謝機理
6.3 多環(huán)芳烴降解菌群的構(gòu)建
6.4 正十六烷酶促降解性的研究
6.5 小結(jié)
第7章 微生物對石油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及跨膜運輸動力學(xué)
7.1 酶促反應(yīng)方程
7.2 微生物對正十六烷攝取、運輸和降解的動力學(xué)及機理研究
7.3 假單胞菌DG17對正十八烷的生物降解和跨膜運輸動力學(xué)分析
7.4 紅球菌BAP-l對熒蒽的生物降解和跨膜運輸動力學(xué)分析
7.5 小結(jié)
第8章 影響微生物對石油烴類污染物跨膜運輸以生物降解的因素
8.1 影響石油烴類污染物跨膜運輸和生物降解的因素
8.2 包氣帶環(huán)境因素對假單胞菌DG17跨膜運輸正十八烷的影響
8.3 包氣帶環(huán)境因素紅球菌BAP-1跨膜運輸熒葸的影響
8.4 包氣帶環(huán)境因素對原油和正十八烷生物降解的影響
8.5 包氣帶環(huán)境因素對熒蒽生物降解的影響
8.6 小結(jié)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實驗常用試劑的配制
附錄2 實驗分析方法
《土壤微生物對石油烴的吸附攝取與跨膜運輸》:
3.2.1.1假單胞菌DG17優(yōu)先攝取的原油組分分析
在200mLMSM中加入0.2g原油,120℃高壓滅菌20min冷卻后,于無菌操作臺中加入5%于對數(shù)生長中期(48h)的DG17,于25℃,140r.min—1搖床中培養(yǎng)。25d后,分析三角瓶中原油含量,DG17對原油去除率平均值達到(61.27±4.17)%。原油降解35d后,DG17對原油都有很好的乳化作用,下層培養(yǎng)液由澄清到渾濁到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油滴,說明部分原油組分在假單胞菌DG17的作用下進入水相,進而更快地被微生物降解。因此推測,在這個過程中,微生物通過改變細胞膜組分或成分而增大其疏水性從而直接吸附在較大的油滴上,然后通過釋放生物表面活性物質(zhì)將這些大油滴乳化成小油滴并使其分散在水相中,這些分散在水相中的小油滴更容易被微生物利用,油滴顏色由黑色到棕色透明,最后完全分散在水相中從而導(dǎo)致水中有棕色物質(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