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相魏徵傳》在闡述魏徵以忠直立朝,直言敢諫、能言善諫的耿骨風(fēng)采,行正戒邪、心底無私的高尚官德,革故鼎新、治國安邦的理念時,引用了魏徵多篇奏疏、書序、詩賦銘的原文全文,然后再擇其要點以現(xiàn)代語言進行闡釋。甚至在第十四章中特設(shè)第四節(jié)《讜言勵君》,開列了魏徵晚年的重要奏疏六篇,與廣大讀者共同研讀。詳細介紹了每篇文章背景,分析文章要旨,以及特色、價值等等。
趙才萱,名潤蘭,字才萱,1943年出生于河北晉州,1968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xué)歷史系,天津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退休教師,副教授。中華魏徵文化事業(yè)發(fā)展促進會名譽副理事長、鉅鹿文化建設(shè)推展委員會委員、《鉅鹿會刊》特約撰述、世界魏氏宗親總會官方網(wǎng)《魏氏才俊》專欄主編、河北晉州魏徵研究會副會長、2012年當(dāng)選首屆“晉州當(dāng)代文化名人”。
執(zhí)筆的主要著作有歷史人物傳記《魏徵》、長篇史話《魏徵的故事》、章回史話《中國近代風(fēng)云》《話說鴉片戰(zhàn)爭》《話說八國聯(lián)軍侵北京》等。
論魏徵的歷史地位(代前言)
第一章 魏徵的籍貫
第一節(jié) 古鉅鹿郡下曲陽縣即今河北晉州
第二節(jié) 籍貫河北晉州
第三節(jié) 魏徵籍貫眾說紛紜的起因
第四節(jié) 館陶說沒有事實依據(jù)
第五節(jié) 史學(xué)界有關(guān)專家教授對晉州說的肯定
第二章 魏氏家族世系
第一節(jié) 魏氏先祖
第二節(jié) 魏徵的家世
第三節(jié) 魏徵家族中的名臣賢士
第四節(jié) 魏微的后裔
第三章 故里耕讀
第一節(jié) 少年嘉話
第二節(jié) 濟世良才
第三節(jié) 莊稼漢
第四章 道士生涯
第一節(jié) 躋身道觀
第二節(jié) 結(jié)納豪杰
第三節(jié) 賦柏抒懷
第五章 投筆從戎
第一節(jié) 李密的文學(xué)記室
第二節(jié) 安輯山東的唐朝使節(jié)
第三節(jié) 沒入竇建德軍中
第六章 玄武門之變
第一節(jié) 在宮廷斗爭的漩渦中
第二節(jié) 玄武門之變
第三節(jié) 從敵到友的轉(zhuǎn)變
第七章 宣慰山東
第一節(jié) 特命全權(quán)使臣
第二節(jié) 賦詩抒懷
第三節(jié) 安撫山東的舉措
第八章 罕殊的君臣關(guān)系
第一節(jié)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第二節(jié) 臣匡君以正君憚臣以耿
第三節(jié) 君擢臣于仇虜臣報君以“國士”
第四節(jié) 微妙的人際關(guān)系
第九章 諍臣典范的風(fēng)骨
第一節(jié) 倡兼聽宏論,開廣言之路
第二節(jié) 為諍臣張目,興諍諫之風(fēng)
第三節(jié) 直言敢諫,能言善諫
第四節(jié) 古代進諫之術(shù)與魏徵的取舍發(fā)展
第十章 擇官用人之道
第一節(jié) 知人善任廣納賢才
第二節(jié) 明賞慎罰率之以義
第三節(jié) 嚴辦“告訐”,用人不疑
第四節(jié) 清官廉吏的典范
第十一章 尚書右丞時期
第一節(jié) 以隋為鑒
第二節(jié) 偃革興文的歷史性轉(zhuǎn)折
第三節(jié) 推進政體改革
第四節(jié) 以德治仁政王道治天下
第五節(jié) 力排封建議
第六節(jié) 關(guān)于取信于民和秉公執(zhí)法的面折廷爭
第十二章 秘書監(jiān)參予朝政時期
第一節(jié) 奏引學(xué)者校訂四部書
第二節(jié) 監(jiān)修五代史并主編《隋書》
第四節(jié) 主編《群書治要》
第五節(jié) 九成宮醴泉銘
第六節(jié) 精通書法造詣宏深
第十三章 侍中時期
第一節(jié) 頗具特色的法律思想
第二節(jié) 鑒戒史學(xué)的奠基
第三節(jié) 五代史、《經(jīng)籍志》進呈御覽
第四節(jié) 《隋書·經(jīng)籍志》的開拓性貢獻
第五節(jié) 解經(jīng)訓(xùn)典制禮作樂
第十四章 特進時期
第一節(jié) 遜位讓賢
第二節(jié) 匡正君非
第三節(jié) 扶匡承乾
第四節(jié) 撰《砥柱山銘》
第五節(jié) 讜言勵君
第六節(jié) 豐碩的著述
第七節(jié)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第十五章 無字豐碑
第一節(jié) 良臣辭世
第二節(jié) 太宗親臨喪
第三節(jié) ;槠捅
第四節(jié) 無字豐碑
第五節(jié) 魏徵的神化
附編 當(dāng)代魏氏后裔
第一節(jié) 可貴的奉獻
第二節(jié) 兩會一刊——聯(lián)結(jié)魏氏族親的橋梁和紐帶
第三節(jié) 整修魏徵陵園
第四節(jié) 謁陵追思祭典和魏氏宗親懇親大會
第五節(jié) 采訪魏徵故居
第六節(jié) 魏徵后裔聚五華海峽兩岸胞波情
第七節(jié) 兩岸魏氏平潭大聚會
魏徵年表
《大唐名相魏徵傳》:
關(guān)于一代名相魏徵的籍貫,歷來眾說紛紜。其主要原因在于,有關(guān)古籍記載不一致,有的不確切,不準確或不正確,后世各有沿襲而造成的。
對于魏微的籍貫,《舊唐書·魏徵傳》作“鉅鹿曲城人”;《新唐書·魏徵傳》作“魏州曲城人”,且在該書《宰相世系表》中,說其先祖為“館陶魏氏”。唐玄宗時吳競編撰的《貞觀政要》卷二《任賢》中說:“魏徵鉅鹿人也,后徙家相州內(nèi)黃。”而《魏書》《北齊書》《北史》《隋書》等史籍,述及魏徵家族的籍貫,均毫不含糊地表述為“鉅鹿下曲陽”(即今之河北省晉州市)。由此,衍生出魏徵籍貫的七八種說法。但以晉州和館陶說為主流。
大唐名相魏徵被譽為天下第一相、“千秋金鑒”、清官廉吏的典范。厘清和確認他的籍貫,對于了解這位歷史偉人的生活和奮斗環(huán)境,學(xué)識才能的奠基,治國韜略的孕育,以及高尚人品和美好官德的形成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鑒于此,筆者將多年來考證、考察、研究的成果加以梳理辨析,從容鑒定:
魏徵的籍貫是古鉅鹿郡下曲陽縣,即今河北省晉州市。
第一節(jié)古鉅鹿郡下曲陽縣即今河北晉州
一、古鉅鹿郡治所在今晉州市鼓城村
據(jù)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地理總志,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圖志》和《晉縣志》《畿輔通志》等史志記載,晉州市春秋時期為鼓國,是白狄族人所建諸侯國,國君為子爵。因又稱鼓子國,都城在鼓聚(今晉州市區(qū)西5公里的十里鋪村)。后為晉國所滅,歸屬晉。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后,屬趙,稱下曲陽。因而,晉州亦為“古三晉之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在全國設(shè)36郡,郡下設(shè)縣。下曲陽縣歸鉅鹿郡治轄。由茲算起,晉州建縣歷史,已有2230余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縣”。
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內(nèi)設(shè)置三縣:下曲陽縣、臨平縣、安鄉(xiāng)縣。下曲陽縣的治所又為都尉治所(在今市區(qū)西2.5公里鼓城村)。一直到北朝北魏時期,都尉治所都設(shè)置在下曲陽縣。北朝北魏時,去下字,改名曲陽縣,鉅鹿郡治所在曲陽縣。北齊時,省曲陽歸入高城縣(今藁城市),屬鉅鹿郡。鉅鹿郡治所仍在原曲陽縣(今晉州市區(qū)西2.5公里鼓城村)。
以上史實無可爭辯地說明:
古鉅鹿郡治所在今晉州市鼓城村,而不可能是今河北省鉅鹿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