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閱讀精品文庫 一覽泰山。簭埑芍殡S筆選》集結了上百篇的隨筆作品,均是作者張成珠大半生寫作的成果,也是作者放飛思想,感悟生活的智慧結晶。全書共分為四部分內容:萬象寫意、浮世之味、人文春秋和文化景深。作品或賦理于形,理隨形現(xiàn);或意在言外,計白當黑,省略一層筆墨,容量和意境反倒闊大寬舒;也自然離不開舉重若輕,游刃有余的詩情畫意閑筆。作者注意讓形象說話,使雜文的深刻道理附麗于生動的形象。讓讀者在“物我感應”的神交和“物我交融”的境界中思而得之,感悟客觀事物固有的真諦,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文學創(chuàng)作面貌。
張成珠,徐州市人。1935年生。1960年蘇州大學歷史系畢業(yè)。作家、主任編輯,1995年退休。自1953年起寫作至今,在各類報刊發(fā)表的作品,曾被收入《中國當代散文大系》《中國雜文鑒賞辭典》《中國隨筆小品鑒賞辭典》《中國散文詩大系》《中國現(xiàn)代雜文百家百論》《*美文》《名家筆下的靈性文字》等文集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課本·現(xiàn)代文選讀》。專著有《黃河迎春》《品讀徐州》等。
第一篇 萬象寫意
佛外之佛
一覽泰山小
遇虎
微小者的偉力
從野馬悲壯獻身想到的
山巔與海底
雁之戀
還是吳中第一水
照我來與對我來
神仙也不另p么神
品蟹思辨
迎春恰逢賞梅日寸
五色土與社稷壇
八音石巧遇知音
從三山夾一井到一人巷
墻之我見
險在“天花亂墜”
就連野豬也不信
駿馬賦
由挑夫之路看索道
清明花飛沙打旺
一生寫好一個“人”字
方圓的奧秘
成熟的另一面
碰撞的民族魂
有心總識金鑲玉
品淡
說貓道狗
茶館春秋
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
楹聯(lián)商用見儒雅
紛呈異彩的井
第二篇 浮世之味
誰來鋪就人生路
留白的人生更精彩
路擠,別踩著人腳
戀秋
人生如爬山
知止
推開那扇虛掩的門
“怕”的兩面觀
讓,憑什么
他總歡天喜地
我是誰?
大寫意遭遇
微品三章
驚人之語的探求
蔣緯國在徐州
恩人,您在哪里
最親還是老同學
溫馨的記憶
死神向她逼來的時候
何老師的寬容
愚人節(jié)聊起智與愚
我愛低調之美
人生三原色
牽掛
難忘馳名當年張振漢
第三篇 人文春秋
蘇徐二州的南秀北雄
龍吟虎嘯帝王州
七夕媲美情人節(jié)
古今征戰(zhàn)中的大義深情
大河與古城的千秋恩怨
地名,歷史的印記
消失的石磊巷
考古成果顯現(xiàn)城疊城
花園飯店的非凡歲月
畫像石上的先哲風采
彭祖壽高八百之謎
一幕悲劇的千古思辨
劉邦贏在情商
向謀圣張良借鑒智慧
崇拜關公的人文揭秘
公主為誰解憂
開拓者的際遇
流芳與遺臭
城隍廟會往事
范增悲劇
霸王項羽未必就霸氣
從《百戲圖》觀賞漢代雜技
第四篇 文化景深
從無字碑看見了什么
風景觸發(fā)另樣情懷
山水因蘇軾而美麗
三道蘇堤
兩座快哉亭
寒山古剎未了情
名樓薈萃人文精華
尋味戶部山上古民居
試劍石,底蘊好精彩
唐宋詩人的杏花情結
品味七里山塘
黃樓那碑石
煦園石舫在航行
舫和船廳的意境美
劉備泉水似淚流
五十三參大士巖
永不消散的芳魂
欣逢二仙說和合
原味蘇州
孫悟空老家的奇觀
姑蘇名橋多佳話
《全民閱讀精品文庫 一覽泰山。簭埑芍殡S筆選》:
佛外之佛
游訪徐州云龍山,步人興化寺,佇立石佛前。人,顯得矮小了。那佛僅就攤開的一只手掌,綽綽有余躺下一個漢子。這不禁使人想起《西游記》的神話,“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心”,莫非此處便是注腳?
佛大,殿更大。大雄寶殿包容著大佛,包容著香火騰升的裊裊輕煙,接納魚貫而人的信徒和游客。這神圣的殿堂所包容不下的,唯有我的思緒。此刻,神游萬里關山,巡禮石佛的家族,我卻發(fā)現(xiàn)這尊三丈有余的石佛,還只能算是一位“小弟弟”。常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又何嘗不是“佛外有佛”?
喏,那是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石佛,主佛盧舍那身高17.14米。相比起來,云龍山石佛是超不過它的胸口的。佛也有遭難的時日,這尊盧舍那石佛曾經被毀掉一只手,僅這一只手重達四千多斤;到達甘肅黃河水電站劉家峽水庫,乘汽艇觀賞炳靈寺石窟,一尊體高27米的石佛面迎碧波,倚山而坐,云龍山石佛大約與它齊腰,而偌大的汽艇駛至佛前,如同佛的一只小小玩具;抵達四川樂山,仰望凌云石佛,許是見識了大佛之“最”。這尊石佛通高71米,“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率領群峰來,挺立大江邊”,這首詩歌恰是它的寫照。僅這佛的腳背,就可以圍坐一百多人。前些年,為這尊大佛整修一根手指,就用了四千多塊磚。如將云龍山石佛拿來比,必定相當它的膝下了!可是,若論年紀,洛陽龍門盧舍那大佛和樂山大佛,皆始鑿于唐代;而云龍山石佛卻為北魏之作,硬是早了數百年,是當之無愧的兄長呵。時空縱橫,莫衷一是,該當如何論其大小呢?
游訪名山大川,觀賞尊尊石佛,總遇佛之信徒匍匐禮拜。只因躬腰屈膝,唯唯諾諾,人在神的面前愈顯渺小,而善男信女們心中的神,更比目睹的石佛高大。這也難怪,我們民族有一則古老的神話,說是人的祖先是補天的女媧用泥巴捏成的,“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據《太平御覽》),“神”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也主宰著人。大干世界,神話頻出,偶像一個接一個地被人塑造出來,歷經風雨的剝蝕,又一個接一個地被毀壞?墒,任憑神話奧妙,歷史已經雄辯地證明:尊尊大佛無一不是人的創(chuàng)造,沒有歷代能工巧匠們的凌空飛錘,沒有精巧的藝術構思,哪有石佛的誕生?活生生的現(xiàn)實,對比著虛無的神話,人,何須懾服于人所創(chuàng)造的“神”?由此,當有所悟。探問:面對虔誠的祈禱,石佛為什么懷著一顆僵冷的心?
忽然,想到石窟造像中的一種異常:在南京棲霞山千佛巖,那二百九十多座神龕、五百多尊石佛中的最后一座神龕稱作“石匠殿”,而最后一尊佛像分明就是一個石雕的人。
關于石匠殿,有·則美麗的傳說:勤勞的石匠雕鑿到最后一尊石佛的時候,總是刻不成形,可是限期已到。無奈,他來不及放下手里的鐵錘、鋼鏨,便縱身跳進了神龕,立地成佛,化作了石像……
撩開神話的霧紗,這石匠膽敢加入“神的行列”,本身就是一種現(xiàn)身說法。他向世人揭示“塑神匠不怕神”的深刻道理。
仰望尊尊大石佛,倍加崇敬人的尊嚴,不禁挺起胸脯,立直腰桿。試想,倘若佛外有佛,那“佛”是誰?
原載1987年6月2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1999年選入《中國當代散文大系》
一覽泰山小
乍登泰山,目睹它的高大,誰不嘆服杜甫的稱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由平原或丘陵走來的人,也總與孔老夫子同感:果然,“登泰山而小天下”。
從泰山腳下的岱廟至山頂,蜿蜒十余華里的山路旁,羅列的歷代石刻數以千計。拾級而上,一一品味,我更發(fā)現(xiàn)那些各領風騷的文人雅士對于泰山的贊美,無不吟哦一個調子:“東天一柱”“拔地通天”“日近云低”“星月可摘”……在人們的心目中,泰山就是高大之最,就是當之無愧的唯我獨尊。我這個生長在黃淮平原的人,自然不會例外,禁不住也為它的巍峨興嘆。
不過,攀上十八盤,穿越南天門,抬頭仰望之際,但見天空還是那么深邃、那么高遠、那么不見邊際,我倒產生了懷疑:至此當真踏進了天的門檻?星月不是照樣的遙遠嗎?于是開始琢磨,歷代的贊美是否確切。后來,為撰寫《黃河迎春》的書稿,得到黃河水利委員會的支持,使我有幸考察大河,深入青藏高原腹地考察。隨著眼界開闊,愈發(fā)強化了這種奇思。
也怪,黃河源頭一帶的群山都似乎平庸無奇,與泰山相比簡直是些低丘,總不能令人觸發(fā)贊嘆之情。多虧同路的一位學者提醒:“可別忘記,你是站在世界的屋脊上看待這些山!”
這使我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思索攀登高原的來程,“翻過日月山,爬上九重天”,進入青藏高原,已走近地球之巔。即便在黃河源頭的約古宗列盆地,海拔高度也達4500米左右,要比海拔1545米的泰山主峰還高出幾倍!“約古宗列”,藏語意為炒青稞的鍋,何況還是鍋底洼地。
我們乘坐越野汽車趕路。那位學者又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假如乘坐航天飛機巡禮,從太空俯視,青藏高原的山脈就顯得格外崢嶸。世界屋脊的頂端是珠穆朗瑪峰,在地球上像這樣超越海拔8000米的高峰,共有14座,而它們竟然列隊似的密集著,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南部不足500公里的地域內。其中,珠穆朗瑪峰最高(海拔8844.43米),引世人注目,而其他13座高峰雖與珠峰相差無幾,卻鮮為人知,除附近的居民和有關學者之外,幾乎沒人知道它們的名字。世界各大洲都有著名的山峰:麥金利山(今已更名為“德納里峰”)主峰海拔6193米,是北美洲最高峰,譽為“太陽之家”;乞力馬扎羅山主峰海拔5895米,號稱“非洲屋脊”;阿爾卑斯山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之最!安省狈ㄕZ意為潔白,因峰頂常年白雪皚皚而頌其壯美。其實,相對青藏高原那13座鮮為人知的高峰,它們都是低矮的弟兄,那唯我獨尊的泰山,還不就似山之“侏儒”?
茅塞頓開,我想起一位哲人的告誡:“連林人不覺,獨樹眾稱奇!笨礃涫沁@樣,看待山或別的事物,何嘗不是如此?倘若破除那種習以為常的偏見,讓杜甫轉世成為登攀珠峰的英雄,他就會改寫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泰山小!倍鬃右怯伪榻袢仗煜,他也會說“走天下而小泰山”的。繼而推究先哲的箴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令人嘆服的還是蘇軾的這種見解,問題癥結在于山中看山,封閉了視野。欣賞毛澤東詩詞,他將地球視作“小小寰球”,如此大手筆之所以令人欽佩,就在于他那“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特大氣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