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壇“祖母級人物”林海音續(xù)寫《城南舊事》書外之書
我們的生活情趣重于物質追求,健康多于病弱,快樂多過憂愁,辛勤多過懶散。
林海音與何凡溫暖的家常常高朋滿座,有人說他們家的客廳就是臺灣文壇的一半,這形容其實不假。讀她的散文,正如坐在他們家的客廳,傾聽她以一口爽利的京片子,生動地說著流逝歲月的生活趣事:家居的木屋,生煤爐的情境,六疊榻榻米是臥房兼客廳,讀來宛如一幅幅令人發(fā)思古之幽情的老照片。
在這本書中,她以飽蘸感情的筆寫出對舊北京和臺灣兩個故鄉(xiāng)的“另一種鄉(xiāng)愁”。她寫新舊時代交替中的女性生活,英子活潑伶俐的身影穿梭其間。她寫琦君“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單從題目就點出琦君的文章風格與行事。她看到青年黃春明騎著腳踏車在宜蘭街頭、記錄余光中在廈門街讀過的歲月。她寫“雅舍”主人梁實秋,不但讓讀者體會雅舍主人文章的精髓,更讓人緬懷那段已消失的美好時光。
林海音原是記者出身,簡潔清晰的文字更能輕易地為人物和歲月描畫剪影,畫龍點睛地呈現(xiàn)他們動人的一面。
林海音(1918-2001),現(xiàn)代著名作家,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臺灣苗栗頭份人,出生于日本大阪,五歲時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城南。1948年她回到臺灣后,臺灣的社會生活和鄉(xiāng)土習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積累當中,林海音的生活積累有兩個來源:一個來自舊北京,一個來自臺灣,因此而創(chuàng)作了《城南舊事》、《英子的鄉(xiāng)戀》等膾炙人口的作品。
文壇以“林先生”稱呼林海音。她主編《聯(lián)合報》副刊十年期間,建立報紙副刊成為文學的花園,而她正是花園的園丁。1968年,林海音創(chuàng)辦“純文學”出版社,聯(lián)絡了大批在臺的文化界人士,提攜了大量臺灣的文學青年,出版了眾多文學名作,被稱為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開啟了臺灣文學出版的黃金時代,是臺灣新文學的奠基者。
絹笠町憶往
絹笠町憶往。寫下了這個題目,我自己好笑起來了,可別蒙騙讀者呀!絹笠町對你,究竟有多少往事可供回憶嘛?那么,我就換一種解釋,我是說,我要回憶前往絹笠町的那回事兒。
聽說大阪人是財大氣粗的那種人,他們一向瞧不起東京人的小器。因此,當我想到大阪人的時候,總想象成他們是“好酒大碗篩上來”的那種神態(tài)。又說,他們說的話,也缺少了東京人那種一句話后面跟著一客套的禮貌。這種情形也往往會使我拿北京旗人和山東老粗兒來做對比。
大阪離開東京有五百多哩地,東海道新干線的火車,自東京新橋車站開出,只要四小時就到了新大阪站,這還是一九六五年十月以前我去的時候的事。十月以后,又縮短了一小時,只要三小時就從關東到了關西。交通的進步,真是可怕又可愛。
我計劃去一趟大阪去看看的心情有好幾十年了(這個數(shù)目字我并沒有寫錯)。
我去,并不是為了看財大氣粗的大阪人,也不是要領略日本那句俗話“玩兒死東京,吃死大阪”的滋味。自從我知道我是出生在大阪的“回生病院”以后,我就總想著有一天我會再來到這地方的。
我母親回憶往事的時候,有一個習慣,如果她要贊美或形容某個地方、某件事情,總要先發(fā)出幾聲“嘖嘖”,才開始話題。這使我覺得很好笑,但是我總也還是慫恿著她說下去,雖然是一遍又一遍的老話,我們不知聽過多少次了。她說:
“嘖,我不是跟你說過嗎?大阪水多橋也多,回生病院的前面就是一座橋。過了橋,有一個公會堂,梅蘭芳第一次到大阪唱戲,就在那兒。那年你正生病住在回生病院里。嘖嘖,晚上在病房里,打開窗戶,隔著河,就可以聽見那邊傳過來的鑼鼓聲了。嘖!”
“還有呢?”
其實,“還有”的我都熟知了,但是讓母親來說,也是她的一種享受。所以母親攏攏她的蒼蒼白發(fā)又說了:
“看護婦都跟你混熟了!
“為什么?”
“總愛生病呀,一生病就是送到回生病院去住院,每次去,看護婦們就都一路喊著‘英子又來了’地跑過來看你。”
你看,我想得出那個女嬰,受著像公主一般的寵愛,難怪我要“憶往”了。
一九六五年八月底,我一路從早已秋高氣爽的舊金山追著熱浪回到東方來。我先在東京、京都轉了幾天,然后那天早上,我獨自一個乘上早晨八點自東京開出的東海道線“光”號直達火車,十二點到達新大阪。新大阪到大阪,還得換乘一段車,好在為時不長,而且我在火車上已經(jīng)買過一個便當吃了,算做我的晨午合餐。
下了車,我隨著人潮往外涌;到這時為止,我不但對這個日本第二大城的地理環(huán)境的認識毫無準備工作,就連我的出生地回生病院是在哪條街上都不知道。母親既然屢次地說,這是當年大阪數(shù)一數(shù)二的大醫(yī)院,我還怕找不到它嗎?
在要走出火車站的廊下,我看見一個女孩子擺的香煙攤上有各種花花綠綠的冊子賣,果然我在其中找到了大阪市區(qū)地圖。這張地圖很好,翻過背面,還印著許多索引、指南。在官廳、公所、學!挥[里,我看見“病院”一欄,羅列了二十幾家醫(yī)院,卻沒有那家數(shù)一數(shù)二的回生病院。仔細看看,原來所有的全是公家醫(yī)院,這就難怪了。
我回過頭來問香煙攤的小女孩,知道不知道回生病院,她連說知道,離火車站不遠。據(jù)她比手畫腳所指示給我的路途,仿佛不用三彎兩拐就到了。我真高興,謝了她,出了火車站,還是叫了一輛計程車前往。我旅行每到陌生地方,如果時間有的多,我也還是喜歡拿了地圖,自己亂走亂闖一陣的,但是我這次預備以一天時間大阪、東京打來回,為爭取時間,即使再近,也懶得按圖索驥了。
我在車上想,到了回生病院,我找誰呢?說明我在這家醫(yī)院出生的、想來拜訪一下的幾句簡單的日本話,雖然早已經(jīng)學好怎么說了,可是再接下去,實在也不會多說了。好在是跟日本人說話,可以連說帶寫,同文同種嘛!……還沒想通呢,絹笠町到了,回生病院到了,我的出生地到了。
我下了車,先看看環(huán)境;厣≡壕驮诮侒翌囊粋巷口。它和想象中母親所告訴我的,畢竟也還是不同。巷子不大,巷口外果然對著一座橋;厣≡翰皇且粋建筑偉觀的大醫(yī)院,雖然是樓房,但很普通,樓旁豎立著一塊廣告牌,注明醫(yī)院科別,是一家全科醫(yī)院。
我上了幾層臺階,進到醫(yī)院里。這時已經(jīng)是時過中午,所以候診處只剩寥寥無幾等待取藥的人。在公共場所里,一個人的進出,是不會引人注意的,我便也在候診長椅上坐了下來。遲疑了一會,我才走向對面的辦公處,用生硬的日語問他們,有沒有能講英語的人?我想如果有會說英語的,我們就可以多一種表達的工具了。辦公的小姑娘聽說,立刻從后面請來了一個小老頭兒和我交談。我對他說,我是出生在這家醫(yī)院的中國人,這是我四十多年第一次重臨我的出生地。我說我是旅行美國歸來,特別計劃來訪問的,我想看一看我的病歷,看看我的出生或住過的病房什么的。我又告訴他,我出生后的第一種語言,是日本話,可惜如今快忘光了。小老頭兒聽了,又驚奇又高興。他告訴我說,病歷是每十年作廢一次,當然無法找到了。病院的建筑,雖然沒有毀于站爭,但部分卻遭火災重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