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賠償為主線,探討賠償?shù)姆e極因素以此說服人們接受賠償作為重要的懲罰方式。這個目的并不僅僅是一種樂觀態(tài)度,而且有著理論和現(xiàn)實的支撐。對這一主題的闡述共分7個部分,由緒論和六個章節(jié)組成。其主要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賠償具有正當性;賠償具有適應性;賠償具有人道性;賠償?shù)默F(xiàn)實性。
向朝霞,男,天津工業(yè)大學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民商法、經(jīng)濟法、法律解釋與推理導論、法學研究方法主講課程民商法、經(jīng)濟法、法律解釋與推理導論、法學研究方法
緒論
一、研究的緣起與意義
二、國內(nèi)外有關本題研究的動態(tài)
三、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結構安排
第一章 法律制裁相關問題
第一節(jié) 法律制裁的界定
第二節(jié) 法律制裁在本體論中的地位演變
一、制裁作為法律概念的核心:奧斯丁和凱爾森的理論模型
二、制裁被排除法律概念之外:哈特的理論模型
三、法律強制力觀念的弱化
第三節(jié) 法律制裁的原理基礎
一、國家制裁(懲罰)制度的原理基礎問題
二、法律制裁正當性的原理基礎:報應、威懾、修復及其他
三、我國法律制裁正當性的原理基礎
第四節(jié) 法律制裁與責任的關系問題
一、制裁與責任的消滅
二、責任作為法律制裁的必要條件
三、責任與制裁的關系在我國的現(xiàn)狀
第二章 法律制裁的正當性與賠償理論的興起
第一節(jié) 報應主義的正當性
一、基于應得的報應主義
二、基于責任的報應主義
三、基于公平的報應主義
四、對報應主義的批判
第二節(jié) 威懾主義的正當性
一、功利主義的基本原理
二、威懾理論
三、對威懾主義的批判
第三節(jié) 修復主義的正當性
一、對違法者有利的修復主義:兩種修復模型
二、轉向受害人的修復主義
三、對修復主義的批判
第四節(jié) 賠償?shù)恼斝浴r償理論的興起
一、賠償?shù)母拍?
二、賠償理論
三、賠償?shù)恼斝浴c報應、威懾和修復的正當性之比較
四、幾個反對賠償?shù)挠^點
五、對賠償理論的評析
第三章 法律制裁的基礎與賠償
第一節(jié) 法律制裁的基礎
一、責任的含義
二、責任的種類
三、法律責任的人際性和關聯(lián)性
第二節(jié) 法律制裁對責任的影響
一、通過法律制裁更好理解責任
二、法律制裁促進責任
第三節(jié) 法律制裁的人際性、關聯(lián)性與賠償
一、法律制裁的人際性和關聯(lián)性
二、法律責任是賠償?shù)幕A
三、賠償?shù)娜穗H性和關聯(lián)性
第四章 法律制裁的變遷與賠償
第一節(jié) 法律制裁的原初形式及其發(fā)展
一、初民社會的制裁形式:復仇和賠償?shù)呐d起
二、從復仇、賠償?shù)綀髴r償?shù)乃ヂ?
三、賠償在近代法律制裁中的復興
第二節(jié) 刑事制裁的變遷與賠償
一、刑事制裁的變遷
二、刑事制裁人道化/輕緩化的原因
三、刑罰與賠償?shù)年P系之實證——以我國的“賠償減刑”現(xiàn)象為例
第三節(jié) 民事制裁的變遷與賠償
一、懲罰性賠償?shù)臍v史變遷
二、我國懲罰性賠償現(xiàn)狀
第五章 當代中國法律制裁體系與賠償
第一節(jié) 當代中國法律制裁的正當性原理基礎:報應、威懾、修復與賠償
一、由改造向報應的轉變
二、報應和威懾的綜合論
三、我國法律制裁體系正當性原理的新發(fā)展:修復和賠償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法律制裁的基礎與賠償
一、賠償本身的變量因素:組織性在賠償中的作用
二、賠償在我國制裁體系中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
三、組織性、責任與賠償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jié) 解釋的問題
第二節(jié) 充分理由:賠償作為一種更可行和更道德的法律制裁范式
一、賠償?shù)恼斝?
二、賠償?shù)倪m應性
三、賠償?shù)谋厝恍院腿说佬?
參考文獻
一、中文類
二、外文文獻
后記
《法律制裁中的賠償理論研究》:
梁根林認為我國刑罰的目的應該定位于報應與功利的二元論,在他看來,唯有以正義報應為基礎,在此基礎上追求刑罰的功利目的,才是報應和功利關系的很好選擇。在以報應為本質的社會正義觀念還左右著人們的價值判斷的當代社會,報應觀念始終應當是確定刑罰限度的決定性的依據(jù)。
從目前我國學者對懲罰的正當性理論研究來看,在法學界似乎形成了報應限制功利的價值信念。也就是說經(jīng)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法治發(fā)展,我國一個重大成就就是在法律共同體中形成了報應主義的觀念。報應主義強調責任、應得和比例原則,在張明楷看來,這是尊重人權的基本要求。因為在我國報應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對權力的限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我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在社會轉型時期,犯罪現(xiàn)象急劇增加,因此,國家和民眾認為通過嚴厲的法律來威懾犯罪人或潛在的犯罪人,達到減少犯罪的目的。所以在國家層面和普通大眾中有著威懾主義的傾向。比如運動式的“嚴打”和民眾反對廢除死刑。正是因為我國法學界大多數(shù)人,強調了報應在理論上的意義和威懾在現(xiàn)實中的需求,報應限制功利被當下認定為我國法律制裁(懲罰)的正當性原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