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一本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匯集了古代圣賢的智慧,蘊(yùn)含中華五千年處世智慧的經(jīng)典之作,是一種開闊思想,安頓身心的處世哲學(xué),是一部警世感人,睿思哲理的人生智典。具精美典雅之效的配圖,修身養(yǎng)性的智慧奇書,為人處世的策略經(jīng)典,不可不收藏!
《菜根譚》:
三百二十一原文理寂則事寂,遣事執(zhí)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譯文世間的道理如果歸于空寂,那么一切事物也會歸于空寂,一味地舍棄事實(shí)而執(zhí)著于道理,就好像要祛除影子卻要留下形體一樣的荒謬;內(nèi)心如果保持空寂,那么外在的境遇也會隨著空寂,一味地舍棄外在境遇卻執(zhí)著于原來的心地,就好像聚集腥臭來趕走蚊蠅一樣。
三百二十二原文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落塵世苦海矣!譯文清高的人和高雅的事都在求合乎自己的本性,所以喝酒以不相勸飲為最快樂,下棋以不相爭為最高明,吹笛以不按固定腔調(diào)為最適當(dāng),彈琴以信手拈來為最雅致,約會以不期而遇為最真實(shí),客人以不相迎送為最坦誠。如果受到繁文縟節(jié)的束縛,就要掉進(jìn)世俗苦海中了。
三百二十三原文試思未生之前有何像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譯文先想一想沒有出生之前是什么相貌,再想想死后會變成什么景象,那么所有的欲念都會冷卻,心中只有寂靜,自然可以超然物外,悠游在物象之外。
三百二十四原文遇病而后思強(qiáng)之為寶,處亂而后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先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譯文得病以后才知道健康是寶貴的,身處亂世才知道太平的生活是幸福的,這不是先見之明;幸福時能知道這是禍患的本源,貪戀生命時知道這是后來早死的原因,這才是遠(yuǎn)見卓識。注:蚤智:先見之明。蚤,早。
三百二十五原文優(yōu)人傅粉調(diào)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奕者爭先競后.較雌雄于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譯文演戲的人涂脂粉抹口紅,用筆畫出自己的美丑,一會兒歌唱完了,戲散場了,那些美的、丑的,又在哪里?下棋的人爭著走在前面,恐怕落后,在落子上較量強(qiáng)弱,一會兒棋下完了,棋子也被收起,輸贏又在哪里呢?三百二十六原文風(fēng)花之瀟灑,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獨(dú)閑者操其權(quán)。
譯文微風(fēng)中花朵的瀟灑身姿,雪夜月光中的空明皎潔,只有內(nèi)心寧靜的人才能成為它們的主人;流水邊樹木的繁茂枯萎,竹林間石頭的消退增長,只有生命悠閑的人才能掌握欣賞。
三百二十七原文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食則不知;語以綿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
譯文對農(nóng)人村夫談到黃雞白酒這些食物時,他們會顯得欣喜高興,而如果問到山珍海味就不知道了;對他們談到棉袍布衣,會顯得自然愉快,而如果問一些官衣禮服,就一點(diǎn)也不知道了。因?yàn)樗麄冞沒失去純真的本性,所以欲望淡泊,這是人生的第一境界。
注:鼎食:有山珍海味等豐盛食物的豪華飲食。
鼎,古代的烹煮器物,多用于富貴人家?O袍:新舊絲混合織成的袍子。袞服:帝王或三公的禮服,這里指官服。
三百二十八原文心無其心,何有于觀,釋氏日:“觀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齊?”莊生日“齊物者,自剖其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