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書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和他的合作者拉吉薩分析了經濟發(fā)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經濟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常常存在嚴重的利益沖突。英國的《谷物法》大爭論、美國內戰(zhàn)前北方和南方的經濟沖突,以及蘇聯的工業(yè)化討論都是歷史中的鮮明例子。
今天,大多數國家面臨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日益嚴重的緊張局面,包括像誰應該繳納多少稅,誰應該得到多少補貼,以及稅和補貼應采取什么形式等問題。本書的視角側重從所觀察到的不同發(fā)展中國家在制度和經濟環(huán)境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分析了這些緊張關系和問題。
本書雖然主要討論當代發(fā)展中國家,但也對歷史上多次論辯發(fā)表了新的看法。書中每一章都包括了對當前問題的一個非技術性表述和一個分析概述。相信財政學、發(fā)展經濟學的實踐者和研究者,以及經濟史研究者一定會對本書有極大興趣。
本書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和公共政策學家拉賈薩合著,討論了欠發(fā)達國家經濟發(fā)展的一些核心問題:欠發(fā)達國家政府需要征稅來提供發(fā)展所需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那么,社會各個群體中誰應該承擔發(fā)展的稅負成本?稅收負擔應該如何在農民和城市居民間分配?作者不但回顧了歷史上英國的谷物法爭論、美國內戰(zhàn)前的南北工業(yè)稅沖突以及蘇聯和中國工業(yè)化過程中的價格剪刀差等典型案例,而且基于嚴格的理論模型和不同的制度背景,分析了各種可能的稅收政策的社會福利后果,根據這些后果對前述問題進行了詳細討論。作者還基于不同的稅收政策分析了農村和城市部門的工資決定、城鄉(xiāng)人口遷移與城市失業(yè)。對于當前正在加速城市化的中國而言,這本書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政策含義。眾所周知,中國各級地方政府在缺乏財政自主權的制度前提下,為了募集進行基礎設施投資的公共資金,事實上采用了壓低農民土地價格、壟斷土地批租的方式來獲得大量的土地租金;或者通過投融資平臺向銀行借款或發(fā)行債券等舉債方式獲得所需資金。這些為公共服務進行融資的模式,或者把發(fā)展的負擔落到了農民頭上(這和建國初期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讓農民承擔成本是類似的),或者把發(fā)展的負擔轉移到后代身上。利用斯蒂格利茨和拉賈薩在本書中給出的理論分析架,無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進程中所采取的不同融資模式,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對于中國未來經濟發(fā)展將帶來什么樣的后果。本書的一個貢獻是,建構了一系列針對欠發(fā)達國家既簡單又復雜的一般均衡模型這些模型既簡單到可以提供定性的結論和確定與政策分析有關的核心參數,又復雜到允許我們處理在不同欠發(fā)達國家所觀察到的制度和行為的巨大差別。
發(fā)展的成本分擔與公共政策有效性
《農民和城市居民:稅負和經濟發(fā)展的負擔》即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譯者托我寫篇序言。原著由印度裔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拉吉·薩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合作完成,我想書的質量當不用懷疑。再問譯者這本書說什么的?答曰:發(fā)展的成本如何分擔。為這么好的主題的一本書寫幾句先睹為快的體會,也是一件幸事。
在新古典發(fā)展經濟學的討論中,發(fā)展的主題當然是資本的來源。基于此給出的處方是,一個經濟體要從占支配地位的農業(yè)經濟地平線上起飛,犧牲農業(yè)完成工業(yè)化所需的資本積累,是不得已的政策選擇。但是,這一政策導致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沖突也是顯而易見的,上溯美國北方工業(yè)和南方農業(yè)之間的沖突,英格蘭廢止谷物法的爭論;再到兩個巨型社會主義大國的慘痛教訓,蘇聯通過價格剪刀差推進重工業(yè)化的后果,中國從農業(yè)國邁向工業(yè)國的努力中通過統(tǒng)購統(tǒng)銷和集體化造成的城鄉(xiāng)失衡;近至這些年來許多欠發(fā)達國家發(fā)生于城鎮(zhèn)和農村的沖突與暴動。
有意義的是,對于這樣一個重要且被廣泛討論的議題,兩位作者將提問的角度進行了轉換:發(fā)展的成本應該由誰來承擔,承擔多少?為了下代人的福祉需要當代人作出犧牲,但是,應當由當代人中的誰來承擔,承擔多少?這就使問題的討論直接抵達真實世界。有了好的設問,也就有了解答真問題的可能性,即發(fā)展的本質是誰來買單以及可能的代價問題。究竟由誰來買單呢?作者從大多數欠發(fā)達經濟體經濟發(fā)展早期階段富人極少的實際出發(fā),提出發(fā)展成本的承擔只能是城市部門的工人和農村部門的農民兩個主體。于是就引出了本書討論的主題:農民和工人之間如何分配發(fā)展的成本!為了系統(tǒng)分析誰應該承擔發(fā)展代價的問題,作者提供了一個嚴密的分析框架,對經濟中的關鍵制度特征和決定稅負、價格與其他政策變化后果的參數進行識別,對為增進福利進行價格和稅收改革的具體條件進行分析,對不同社會群體當今和未來的福利進行權衡。
對于我這樣一個從事了近三十年公共政策分析和咨詢的讀者來講,更感興趣并受益的是本書的公共政策分析價值。對于發(fā)展中經濟體的大多數決策者來講,當他們面對基于新古典理論給出的政策建議時,往往聽起來很來勁,但是又因缺乏如何抵達政策目標的路徑而苦惱不堪。兩位作者在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性上的努力值得稱道。他們不是一通趾高氣揚、自信滿滿的說教和幾條應該怎樣做的教條,而是基于對欠發(fā)達國家的結構和制度特征的謹慎歸納,對公共政策實施具體條件的仔細甄別,對政策背后的價值判斷小心設定,比如,何謂恰當的福利權衡,什么是合意的定價和稅收政策,等等;還十分注重政策工具的可能組合,從而有助于欠發(fā)達國家政府權衡政策行動的全部后果。
從中國的實際情形和政策需求來看,本書提出的一些政策建議也有參考價值。比如,
政府以平等主義目標實施的補貼政策補貼到了窮人嗎?還是實際上補貼給了富人?背后的體制性障礙如何解除?
要發(fā)誓杜絕使用差別化的稅收和價格政策。
由于預算的約束無法使社會中所有的群體成為轉移支付和補貼項目的受益者,需要確定誰是真正的凈獲益人,誰又是凈損失者。
需要考慮一個部門采取的行動對另一個部門產生的溢出效應。
如果食品消費對城市工人的生產率具有特別強的影響,就應該對食品消費給予補貼。
不應當對一些經濟作物給予補貼的同時,卻對其他經濟作物征稅。不應當對農業(yè)的某些制造品投入征稅的同時,卻對其他制造品投入給予補貼。
對農產品的出口征稅對其利益以及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之間的收入分配產生實質性影響。
從理論和公共政策價值看,本書開創(chuàng)了一個研究發(fā)展成本分擔的框架和路徑。這一分析方法對于研究發(fā)展中經濟體早期結構變革中的發(fā)展問題,具有十分實際的政策含義。更進一步看,發(fā)展成本的分擔問題事實上貫穿發(fā)展的全過程,在完成初始資本積累與成本分攤以后,進入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城市化階段的發(fā)展成本分擔以及城市居民和農民在資本擴增與發(fā)展成果分配中的沖突更大,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對于實現經濟和社會轉型尤為重要,本書為我們研究發(fā)展與轉型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視角和方法。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拉吉薩(R.K.Sah)是芝加哥大學教授,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專家。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第一篇 導言和方法論
第1章 導言3
1.1規(guī)范分析和實證分析5
1.2可獲得的資料有限條件下的分析5
1.3政策與政治經濟學7
1.4一般均衡分析8
1.5本書的結構9
1.6結論的性質11
1.7關于理論重要性的幾點評論13
第2章 政府的政策目標與工具和欠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結構17
2.1食品政策的公開目標17
2.2把農業(yè)政策納入視角19
其他政策工具20
對政府政策的限制21
不同政策的等價效果23
2.3欠發(fā)達國家的經濟結構24
農業(yè)的重要性和二元經濟24
市場不完備25
農村部門27
可供投資的剩余、私人投資和政府消費27
經濟的開放性29
2.4結論30
第3章 一個應用福利經濟學的方法31
3.1導言31
3.2理論背景31
一般均衡分析31
庇古福利經濟學和最優(yōu)稅收32
新福利經濟學33
新新福利經濟學34
3.3針對欠發(fā)達國家的應用福利經濟學34
受限制的稅收工具34
一般均衡效應38
制度39
個人之間的福利比較39
第二篇 部門間稅收政策
第4章 開放經濟中的農村城市部門價格43
4.1導言43
4.2簡單模型46
農業(yè)部門47
工業(yè)部門48
可供投資的剩余49
4.3對農業(yè)和工業(yè)價格變化的分析50
帕累托改進的價格改革50
福利增進的價格改革54
平等主義的價格改革56
最優(yōu)價格58
暗含的稅率59
改革分析與最優(yōu)定價61
4.4價格生產率效應61
附錄64
第5章 開放經濟中的價格剪刀差67
5.1導言67
5.2價格剪刀差的變化對可供投資的剩余的影響68
5.3價格剪刀差變化的福利效應70
5.4最優(yōu)價格剪刀差72
5.5結論73
第6章 封閉和局部封閉的社會主義經濟的價格剪刀差74
6.1導言74
6.2模型76
對應價格變化的工資調整76
個人福利效應77
對生產率的效應78
對可供投資的剩余的效應80
農業(yè)剩余具有較高價格彈性的后果82
6.3對價格剪刀差的改革83
6.4最優(yōu)價格剪刀差85
基于稅率或補貼率的解釋86
另一種描述89
6.5存在外貿產品和非外貿產品的經濟90
6.6結論92
附錄93
第7章 蘇聯的工業(yè)化討論和集體化95
7.1導言95
7.2普列奧布拉任斯基的命題96
第一命題97
第二命題98
社會主義原始積累的基本法則99
7.3價格剪刀差的合理規(guī)模100
7.4集體化101
7.5蘇聯大討論的一個后記102
第三篇 農村部門
第8章 農村部門內的收入分配和不同的組織形式109
8.1導言109
8.2分配效應111
農村工資的彈性112
規(guī)范分析114
免稅商品117
8.3農村組織的替代形式118
擴展型家庭農耕制度119
產量分成制120
8.4工資和價格對農村生產率的效應122
種植園123
就業(yè)的篩選性124
8.5結論125
第9章 對農村部門不同商品的稅負和補貼127
9.1導言127
9.2一般表述129
9.3對經濟作物和制造品投入的信息節(jié)約型帕累托改進的
價格改革132
9.4是否對一些經濟作物或制造品投入征稅而對另一些
給予補貼136
9.5一些附加說明137
市場的不完備138
技術變遷139
附錄141
第四篇 城市部門
第10章 城市工資和就業(yè)決定對稅收政策的影響147
10.1導言147
10.2城市工資決定的一般表述150
三種特殊情況151
對稅收分析的影響151
10.3伴隨內生性城市工資的城市農村價格152
最優(yōu)價格155
10.4含有內生工資的價格剪刀差156
最優(yōu)價格剪刀差158
10.5內生城市工資和政府控制的城市工資:對于欠發(fā)達
國家哪個假設更恰當159
10.6對城市工資根據效用水平固定不變的評論161
10.7城市失業(yè)162
一般表述163
對城市失業(yè)的稅收效應產生的結果166
第11章 工資生產率假說和稅收分析168
11.1導言168
11.2為什么工資和價格影響生產率170
11.3一個關于工資、價格、生產率和失業(yè)的模型174
具體情形176
一個更一般的模型178
稅收分析的一個方面179
第12章 城市部門不同商品的稅收和補貼181
12.1導言181
12.2一般表述183
生產率效應184
對最優(yōu)特征的描述185
拉姆齊情形185
城市工資根據效用水平計算固定不變的情形186
失業(yè)效應187
12.3概述188
城市部門工作小時可變的情形188
城市部門內的異質性190
附錄190
第13章 存在人口遷移和城市失業(yè)的稅收政策192
13.1導言192
13.2一般人口遷移關系194
一般化的哈利斯托達羅假說195
城市失業(yè)的機會成本196
13.3農村城市價格198
農村價格199
哈利斯托達羅人口遷移假說201
城市價格203
相關問題204
13.4不同產品的帕累托有效城市稅206
13.5結論208
附錄209
第14章 城市部門稅收:基本模型212
14.1導言212
14.2城市部門的一般模型214
稅收分析216
14.3市場均衡的無效率218
14.4城市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相互依賴性219
價格變動效應223
14.5結論223第15章 勞動力的社會成本225
15.1導言225
15.2模型226
影子工資228
對影子工資的解釋230
15.3特殊情形231
人口遷移等于就業(yè)創(chuàng)造232
內生性人口遷移:哈利斯托達羅人口遷移假說234
15.4結論236
第16章 結論238
16.1一些關鍵問題238
16.2政治經濟學思考243
16.3政策困境244
參考書目245
索引260
后記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