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蕓香萬世傳
我來深工作已經(jīng)四年了,工作地點與深圳圖書館僅有一街之隔,卻不知道該館藏有一萬一千冊明清古籍善本。古籍為蜀中一代哲醫(yī)張?zhí)珶o教授所藏,其夫人依遺言捐給深圳圖書館。張教授懸壺濟世,讀書悟道,廣求文物古籍,以備文獻之需。雖然歷經(jīng)文革的荼毒,藏書損失慘重,但他仍割愛,毅然捐與年輕的深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張?zhí)珶o先生之義舉、之德行,許石林先生的《文化天下公道長興》已備述,是為繼往者也,筆者不敢再贊一辭。然則,深圳市應(yīng)如何善用這些珍貴的文獻,使之嘉惠學林,則嘗試論之。
孔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漢、宋學者將文解為典籍、獻解為賢人,既要取證于書本記載,又訪尋耆舊言論,才能了解過去的歷史真相。所以文獻是中國文化得以保存發(fā)展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非常重視文獻的保存與整理。
早在春秋戰(zhàn)國兩漢,民間藏書也極盛,竟可以補國家中央圖書館的不足,民間對藏書獻書也抱有高度的熱情。自宋以后,印刷術(shù)漸趨發(fā)達,宋元刻本極為精審,藏書讀書日益為學者所重。晁公武有《郡齋讀書記》、盧文弨校刻《抱經(jīng)堂叢書》等都是熱愛藏書進而有益于學術(shù)。我們可以說,藏書往往是與讀書、校書,提高自身的學養(yǎng)水平,進而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分不開的。
因此藏書家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評論說:得一書必求其本源,是正得失,是謂考訂家。如錢少詹大昕、戴吉士震是也。次則辨其版本,注其錯訛,是謂校讎家。如盧學士文弨、翁閣學方綱是也。次則搜采異本,上則補石室金匱之遺亡,下可備通人博士之瀏覽,是謂收藏家。如鄞縣范氏之天一閣、錢塘吳氏之瓶花齋、崐山徐氏之傳是樓是也。次則第求精本,獨嗜宋刻……又次則……宋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槧元槧,見而即識,是謂掠販家……
以此為準的,張先生之藏書精神確實得古之遺風。藏書之中有清雍正時期果親王胤(允)禮朱筆點定的武英殿抄本《唐宋元文約選》一部二十四冊;有國內(nèi)僅見的康熙年間殿刻本《全唐詩》一部120冊;有果親王府藏明內(nèi)刻本三色套印《蘇長公(蘇軾)集》全集十二冊一部;有清初鄭親王吉爾哈朗親筆題簽、大學士查升手書的《內(nèi)景經(jīng)》,可稱得上補石室金匱之遺亡。
然而,藏書入庫已27年,縱可供有識之士查閱之用,但其影響所及之范圍,大約也不出鵬城一地。這種情況,筆者竊以為是深違張?zhí)珶o先生之初衷的。所去之書,如有璧歸之日,家可分,人可散,書不可離。有力則自專,無益珍藏,亦應(yīng)將之奉藏于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珍視之;為業(yè)肇岐黃,振興祖國中醫(yī)學事業(yè),啟富華夏而派上用場,張先生一則希望文革中失去之書可以完璧歸趙,再則希望所存之書能發(fā)揮振興中醫(yī)、啟富華夏之功用。司馬遷作史記時所謂藏之名山,傳之其人之意也類此。因此,筆者不揣谫陋,提出幾點建議:
一曰編書目,寫敘錄。組織人力編寫深圳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以彰收藏之富美;并附上封面、扉葉、正文為古籍善本提供鑒賞依據(jù)。同時擇其尤善而希見者撰寫敘錄,考其源流內(nèi)容,版本變遷,以備學者按圖索驥。
二曰輯善本,惠學林。昔日張元濟先生主持商務(wù)印書館時,廣購善本,親自主持輯印《四部叢刊》及其《續(xù)編》、《三編》,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諸種,薈萃精華,學林至今蒙其霑溉。張?zhí)珶o先生之藏書國寶級善本亦復(fù)不少,如能影印流傳于世,使我們既能睹其真容,又能欣賞書的版式裝幀,更能正流行書籍之失,并影印書具有一定收藏價值。
三曰電子化,謹收藏。紙是纖維聚合物,容易受到氧化損毀。以古籍善本之稀見,如損失則不可再見,應(yīng)該謹慎收藏,勿使毀壞。現(xiàn)在的電子掃描技術(shù)已非常成熟,正好可以以電子化手段彌補紙張保存期不長之缺點,而且電子化也可以增加書籍的流通度。如河南圖書館50萬本古籍如廢紙一般,真叫人痛惜不已。
四曰輯遺言,彰先賢。古人常表彰鄉(xiāng)賢,整理遺著,以充實鄉(xiāng)邦文獻。張?zhí)珶o是為一代哲醫(yī),對醫(yī)道、詩詞、學術(shù)均有深湛之理解,其著作必有可觀之處、而言談必有驚人之論,也可說其本身就是一部極具價值的大書。他雖然不是鵬城土著,卻晚年屬意鵬城,以一生珍藏相托。我輩人正應(yīng)廣求其遺著,輯其言行學術(shù),編著成書,一則慰張先生在天之靈,再則謝張公子思父之情,三則富鵬城文獻。人物事跡易泯,著作易佚,時不我待!
深圳現(xiàn)正建設(shè)文化城市,正好充分利用這豐富的資源,使古籍重光,蕓香永傳。雖然編述任務(wù)艱巨,卻正是吾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劉勇,廣東吳川人,2008年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愛好詩詞、古文,文章以論孟為宗,作品散見于《南方人物周刊》《深圳特區(qū)報》《深圳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