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生活的點滴,有身受的體驗,更多時候,作者是站在一旁,靜心觀察,描寫某一個人物,刻劃另一種心情。也有對法國文學和藝術(shù)表演的感想,出外旅行時碰上的難忘的人和事,當然更有對出生地的依依的眷戀。
★了解法國的生活,就要走進法國;
★體驗法國的浪漫,就要走進巴黎。追逐作者的目光,法國的生活清晰展現(xiàn);
★體味作者的筆觸,巴黎的畫面如在眼前。法國巴黎,不僅僅只有浪漫,還有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
法蘭西的誘惑
——序“巴黎文叢”
對于中國之外的國家,法蘭西的誘惑堪稱世界第一。在文化人的眼里,其誘惑除了歷史上那位多次擊敗反法聯(lián)盟和鎮(zhèn)壓反動勢力并捍衛(wèi)了法國大革命、成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第一執(zhí)政官、頒布《法國民法典》、奠定資本主義社會秩序的拿破侖,以及領導法國人民抗擊德國侵略、創(chuàng)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和“戴高樂主義”的戴高樂,法蘭西的魅力更在于那些哲學家、文學家、藝術(shù)家和科學家共同編織的由“陳年舊事”組成的燦爛的文化風景。
中法文化交往源遠流長。文藝復興中后期,歐洲視中國為“修明政治之邦”,對中國充滿了好奇與好感,遂興起“中國熱”。尤其是明末清初以來,在西學東漸和中學西傳互示理解與友情之后,漢學作為文化形態(tài)開始影響西方文化而成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事件。同時,法國在歷史、文學、藝術(shù)與科學諸多領域,也成為中國人最為追慕的國度。
“巴黎文叢”誕生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是有意而為,也是無意巧合。1993年我開始在學!坝斡尽,當游到藍色海岸時,驚異地發(fā)現(xiàn)法國漢學的風光特別璀璨,遂勾起我對當年在法國執(zhí)教時許多往事的回憶。20年來,我一直想從文學或文化的角度,將歷史上那些中國學者和作家借助文學所再現(xiàn)的法蘭西的歷史、文化及社會風情的著作鉤沉出來,一展密切的中法文化關(guān)系。我想到陳季同及其之后的敬隱漁、曾鐘鳴、盛成、梁宗岱、袁昌英、陳學昭、馮沅君、陸侃如、蘇雪林、戴望舒、聞家駟、傅雷、郭麟閣、齊香、羅大岡、李治華、張若名、王道乾等,也想到活躍于法國文壇的程抱一、張寧靜、盧嵐、桔子、蕭良、黃育順、呂大明、蓬草、綠騎士、黃曉敏、山颯、戴思杰等作家,還有著名學者柳鳴九、鄭克魯、沈大力、董純、李玉民、袁樹仁、錢林森、孟華、郭宏安、余中先、金絲燕等。他們大多兩棲于文化與文學之間,都在為兩國的文化精神“立傳”,是一直忙碌于中法文化交流的可敬的架橋人和擺渡者。
2013年我到巴黎閑居,在籌劃“法國漢學研究專輯”之《漢學研究》時,這個孕育已久的想法又活躍起來,于是誕生了編輯出版“巴黎文叢”這個創(chuàng)意。在熙熙攘攘來往于北京與巴黎之間的學者和作家中,不少人都是一流的法國文學翻譯大家和作家,他們的辛勤耕耘,使中法文化長河兩岸的景觀日益賞心悅目。
“巴黎文叢”很像一次關(guān)于法蘭西的文學筆會。與會者所帶來的作品分別是柳鳴九的《塞納河之靈》、沈大力的《法蘭西風云錄》、董純的《巴黎鏡花緣》、李玉民的《法蘭西之吻》、白樂桑的《我的“七○”印跡》、鄭園園的《和法國文化的美麗約會》、呂大明的《生命的衣裳》、蓬草的《七色鳥》、綠騎士的《花都調(diào)色板》、黃曉敏的《波光掠影法蘭西》、岑詠芳等的《巴黎意,故鄉(xiāng)情》和閻純德的《在巴黎的天空下》。這些作者基本都通曉中法兩種語言,深諳中法兩種文化,多是神奇的“畫師”,他們自擬文題,用其或樸實或高雅的筆墨,從不同的視角,既形似又神似地描繪了他們所認識的法蘭西精魂。
“巴黎文叢”中只有《我的“七○”印跡》的作者是一位法國著名漢學家,他寫自己留學中國的生活,文字樸實,親切自然,被前任法國駐中國大使蘇和先生稱為是具有開拓性的好書,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豐美和源遠流長。在書中,作者“既用一種西方的眼光看中國,同樣也用一種亞洲的目光看西方……這正是一種相邀,彼此要加深理解,進一步考慮究竟是什么拉近我們,究竟是什么促使我們——中國人和法國人,彼此同樣吸引,相互默契,往往共謀大事”。
讀“巴黎文叢”很像乘坐旅游車觀光,既可在時光隧道里讀歷史,又可在紛紜社會中看現(xiàn)實。總之,“巴黎文叢”多維度、多層面地展示了法蘭西的魅力與誘惑,同時也是對法蘭西精神的記錄與詮釋。
閻純德
2013年12月14日于北京
蓬草,原名馮淑燕,原籍廣東,在香港出生,畢業(yè)于香港柏立基教育學院英文系,在港時曾從事教職及編務。1975年赴法國巴黎,先后畢業(yè)于巴黎第三大學及法國國立高等翻譯學院。著作有長篇小說《婚禮》,短篇小說集《蓬草小說自選集》《頂樓上的黑貓》《北飛的人》《森林》《老實人的假期》《出走的妻子》,散文集《親愛的蘇珊娜》《櫻桃時節(jié)》《還山秋夢長》。編譯有《蕭邦傳》《不聽話孩子的故事——世界文壇大師童話選》等。撰有劇本《花城》《傾城之戀》(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已在香港拍成電影并放映。
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代序)
野外室內(nèi)
讀書之樂
踏與不踏
冬末話語
逛市場
街頭
盧森堡公園的木偶戲
親頰
風雨中
冰封三月
浪人
寒夜
快餐和外賣
不醉
追不上
紅磚屋的大門
阿爾及利亞女人
候診室里
身歷聲唱機
維爾第的歌劇
迷宮
露宿
人之初
什么也有了的孩子
“美滿”收場
鄉(xiāng)村神甫
摩托車的一群
“地球日”聯(lián)想
星火
青春
我愛電臺
小圈子·中國城
幻景
乞者
說不清的理
不快樂的國家
歌聲
走了一個朋友
機場
別
重回
鄰座的女人
星期日午場
路
遠航
往昔不變
半盒月餅
年花
市聲
迎送生涯
曾是
倒掛
蝴蝶
過時
維也納閑情
賞花
小巷的畫家
舞娘
野餐
希臘
夜船
島的人事
遠足的同伴
請喝茶
七色鳥
《如花倩影中》的癡
小島和大世界
分期死亡
針刺的皮毛下
女傭
米修·突尼耶
萬花筒式的《不朽》
冬天的故事
蒙迪安諾
讀書之樂
多年來,閱讀仍是我最心愛的嗜好之一。
我在童年時代,是一個性情孤僻的孩子,可能這便是一個主要原因,使我選擇了和書本做伴(還是因為整天躲起來看書,而致性情怪癖?)。家中有一個烏黑的木書柜,放在陰暗的閣樓里,一旁便是香灰密布的祖先靈位,我經(jīng)常蜷縮在這個角落里,熏黃的燈光下,把父親的藏書一本一本地翻來看,變了色的紙張,其中不少更給蟲蝕得脫了邊緣,霉舊的氣息在四下里散發(fā)著,我卻一點也不介意這樣子悄寂地度過時光……
父親是中醫(yī),藏書中有一大半是和醫(yī)藥有關(guān)的,我毫不選擇,藥書也拿來看了,主要還是看插圖,有那么多的花花草草;至于生理學及人體解剖的部分,我也看上半天,所以我才六歲,便模糊地知道胎兒是怎樣在母親的腹中成長。有一次我拿著胚胎發(fā)育圖去找母親,想著她會為我解答一些難題,誰知她一看到那幾幅插圖,臉色大變,把圖表一手奪去,罵了我半天,說我不學好。那一刻,我實在很莫名其妙,這些書本是父親的,難道父親也不學好?我張大了嘴,還想爭辯些什么,母親大喝一聲,嚇得我抱頭鼠竄了。
我七歲才進學校念書,在一間夜學里念一年班,老師講授的功課,我不覺得有興味,又因夜間上學,我瞪著天花板上的幾條光線暗淡的電光管,才一刻便伏案大睡了。老師教訓了我多次,但我照睡不誤。日間,我喜歡去的地方是街頭的一間書店,店中放了一張桌子,桌上便有各式各樣的圖書,我站上四五個小時,每天風雨不改地來,這樣子便把《格林兄弟童話》、《安徒生童話》、《少年科學讀物》等全看遍了;氐旨抑校瑓s看黑木書柜里的藥書,甚至是《紅樓夢》、《水滸傳》、《三國志》、《七俠五義》等等——我可是沒有經(jīng)過選擇的,我看這些章回小說,純粹因為它們在黑木書柜里出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