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訃告后上天堂》的作者作為一名為戴安娜王妃和馬龍·白蘭度撰寫過訃告的記者,瑪麗蓮·約翰遜沉迷于訃告,沉迷于離開這個世界的人們的故事,醉心研究訃告為什么會這樣吸引讀者。她每天在網上閱讀訃告,還拜訪了《紐約時報》的訃告版編輯,參加世界訃告作家大會,她找出了英語語言中最出色的訃告,還前往各地細細品味了最刻薄和最有文化的訃告,偶爾還探訪了那些專門寫訃告的作家,像學者一樣鉆研各種訃告,并比較訃告之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寫成了這本描繪訃告中傳統(tǒng)和文化的書。
本書妙趣橫生,令人莞爾!作者帶你去親身體驗訃告的歷史和那些直到他們消失才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不同尋常的生命,從一個非常有趣的角度描述了人類最后的歷程——訃告的歷史和習俗。
最夸張!最刻。∽钋f重而悲痛!最冠冕堂皇!最搞笑!最催人淚下!最令人回味!最意想不到!最虛張聲勢!——一切盡在訃告中
世界上最有趣的閱讀,就在訃告欄里!
瑪里琳認為訃告和生命同樣重要。她用幽默的語調體現(xiàn)自己的想法,同時又不失莊重和悲痛——這也是她眼中的最好的訃告作家應該具備的素質,他們應該“專注而客觀、敏感而直率”。
——Publishers Weekly
真實總是比小說要奇特,經過精心研究和撰寫的訃告不但是一段生動的歷史記錄,也是茶余飯后很好的閱讀材料!
——Amazon.cOm
令人發(fā)笑!雖然評論家們覺得本書的主題有點陰郁,但也不得不被作者的幽默所折服!
——BOOkmarks Magazine
最夸張!最刻薄!最莊重而悲痛!最冠冕堂皇!最搞笑!最催人淚下!最令人回味!最意想不到!最虛張聲勢!世界上最有趣的閱讀,就在訃告欄里!
瑪麗蓮·約翰遜
專欄作家。曾為《生活》等雜志撰稿,并擔任過《君子》等雜志的編輯,她的作品散見于這些雜志和其他著名刊物。
她曾經為戴安娜王妃、杰奎琳·奧納西斯、伊莉莎白·泰勒、凱瑟琳·赫本、約翰尼·卡什、鮑伯·霍普和馬龍·白蘭度等著名人物撰寫訃告。
很多讀者以閱讀她定的訃告為樂,并評價說:“如果她可以給我寫上一段訃告,我即使現(xiàn)在死了,似乎也值得了。”甚至還打趣道:“我一定不能讓她比我先死,不然就找不到更適合的人給我寫訃告了!
第一章 悠游死亡國度
第二章 訃告作者的守靈大會
第三章 給那一小句起個名字
第四章 9·11遇難者速寫
第五章 現(xiàn)在你知道了
第六章 普通人
第七章 人人都能}二訃告
第八章 悼詞
第九章 天啟四騎士
第十章 google死亡
第十一章 訃告作者的訃告
公交車墜崖的事兒,我把它看做一種意象,表現(xiàn)出走向死亡的歷程。我們中的許多人昨天乘車墜崖了,大家彼此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呢?共同點就是乘上了同一輛公交車。這里所說的公交車也許是真正意義上的公交車——巴西南方一個省不是有我們的十個人滾落懸崖了嗎?但它同樣也可能是個比喻,是一輛想象中的公交車。星期六,它肚子里裝的是兩個研究維他命的科學家;星期天,貨物換成了在好萊塢當女傭的一群女士。
之所以要把死亡具象化為一輛公交車,不用說,我是想用這種辦法盡量抓住這個難以想象的概念。某一天,我們還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第二天卻往旁邊一栽,一下子沒影兒了。誰知道那一刻坐在我們身邊的會是什么人?水門事件起訴檢察官阿奇博爾德.考克斯的同座是水門事件辯方律師山姆·達什;勞倫斯·韋爾克和他的伴奏喇叭手一曲重奏,雙雙出門;荷蘭王國女王與加拿大冷凍食品王國國王相伴離開人生盛宴;和《原子科學家學報》主編共同辭世的是一個名為“大爆炸”的搖滾樂隊的主吉他手。這些組合,我全部收進剪報集。
每天早上,裹在藍色塑料包裝袋里的《紐約時報》都會送到我的手中。這份報紙向來兢兢業(yè)業(yè)地報道重要人物的逝世消息,從來不曾漏報一位。每一天都是全新的,每一天都充斥著要人的訃告。我沏上一杯茶,穿著拖鞋的雙腳往什么東西上一搭,打開還沒有落下任何污漬的新聞紙頁。訃告這玩意兒,剛一刊登出來,便已成為歷史。我知道,總有那么一天,也許就在本書付梓之日,納爾遜·曼德拉和羅莎·帕克斯的名字就將出現(xiàn)在訃告欄里。這兩位老人家至今還沒在那個地方露面,真讓我敬畏不已。1973年畢加索去世時(1973年4月8日),我睡得死死的;1991年邁爾斯·戴維斯死時,我也錯過了。他們是那個時代的代表,我卻錯過了他們人生故事的終點。至于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至少到目前為止,以我的名氣,還不大好說成是“我的時代”。
那么,我究竟是生活在誰的時代?這個人的事業(yè)是成功還是失敗?他是一帆風順還是注定不幸?他的歲數(shù)比我大些還是小些?他知道如何生活嗎?我使勁搖晃著報紙:告訴我什么才叫幸福的生活,把它的秘密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