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他鄉(xiāng)·故鄉(xiāng)——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1847-1970)
本書搜集和整理了有關(guān)拉美華人社會的中外文資料,運用歷史學(xué)和社會學(xué)的分析方法,對1847—1970年拉美華人社會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轉(zhuǎn)變進行了細(xì)致的分析和概括總結(jié),其中關(guān)于拉美華人秘密社會的研究填補了該領(lǐng)域?qū)W術(shù)研究的空白。
拉美華人既具有中國農(nóng)民的鄉(xiāng)土意識,又兼有少數(shù)種族的弱勢群體心理,反映在社會實踐中,他們在移民活動、政治活動、經(jīng)濟活動、文化生活和社會組織等五個方面經(jīng)歷了重要的歷史轉(zhuǎn)變。本書從社會心理學(xué)的角度對拉美華人社會百余年演變的歷史進行了具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簡介
劉葉華,歷史學(xué)博士,2011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xué)清史所,師從秦寶琦先生。研究方向是清代秘密社會,主要研究領(lǐng)域是海外華人秘密社會組織。
第1章導(dǎo)論
1.1學(xué)術(shù)界定
1.2學(xué)術(shù)回顧
1.3研究意義
第2章華人移民拉美
2.1歷史上的中國與拉美
2.1.1貿(mào)易往來
2.1.2文化傳播
2.1.3“禁海令”與閉關(guān)鎖國
2.1.4早期移民
2.2華人移民拉美的原因
2.2.1國內(nèi)天災(zāi)人禍的推動
2.2.2拉美勞動力需求的拉動
2.2.3苦力貿(mào)易與契約華工
第3章拉美華人社會結(jié)構(gòu)分析
3.1人口總量
3.1.1由“爆炸式”激增到“溫和式”下降
3.1.2混血華人后裔比例呈攀升趨勢
3.1.3華人在居住國的人口比例較高
3.2人口分布
3.2.1國別分布
3.2.2城鄉(xiāng)分布
3.3性別結(jié)構(gòu)與年齡結(jié)構(gòu)
3.3.1性別結(jié)構(gòu)
3.3.2年齡結(jié)構(gòu)
3.4職業(yè)結(jié)構(gòu)
3.4.1概述
3.4.2職業(yè)結(jié)構(gòu)
3.4.3形成原因
第4章拉美華人社會概述
4.1拉美華人社會的建立與形成(1847—1917)
4.1.1艱難求生,爭取自由(1847—1874)
4.1.2從“契約”奴隸向商人轉(zhuǎn)變(1875—1917)
4.2拉美華人社會的發(fā)展與繁榮(1918—1949)
4.2.1自由移民接連不斷
4.2.2華人社區(qū)頗具規(guī)模
4.2.3華人經(jīng)濟體系建立
4.3拉美華人社會的轉(zhuǎn)型與衰弱(1950—1970)
4.3.1制約人口增長因素增多
4.3.2種族融合方式越來越多
4.3.3華人行業(yè)壟斷優(yōu)勢衰微
第5章拉美華人社會組織
5.1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緣起及分類
5.1.1緣起
5.1.2分類
5.2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分布及概述
5.2.1分布
5.2.2概述
5.3拉美華人社會組織之間的關(guān)系
5.3.1同質(zhì)社會組織之間的敵對與沖突
5.3.2同質(zhì)社會組織的聯(lián)合與共存
5.3.3異質(zhì)社會組織之間的互動與斗爭
5.4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社會角色及歷史使命
5.4.1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社會角色
5.4.2拉美華人社會組織的歷史使命
第6章拉美華人社會與當(dāng)?shù)厣鐣捌渌泼裆鐣年P(guān)系
6.1當(dāng)?shù)厣鐣䦟θA人社會的態(tài)度及影響
6.1.1磨合期(19世紀(jì)40年代—20世紀(jì)初)
6.1.2排華期(20世紀(jì)初—20世紀(jì)50年代)
6.1.3接納期(20世紀(jì)50年代—20世紀(jì)70年代)
6.2華人社會對當(dāng)?shù)厣鐣呢暙I
6.2.1政治貢獻
6.2.2經(jīng)濟貢獻
6.2.3文化貢獻
6.3華人社會與其他移民社會的關(guān)系
6.3.1沖突與競爭
6.3.2聯(lián)合與結(jié)盟
第7章拉美華人社會與祖國的關(guān)系
7.1慘遭迫害,尋求保護(1847—1910)
7.1.1立法簽約,維護權(quán)益
7.1.2派遣使團,調(diào)查情況
7.1.3遣使設(shè)領(lǐng),保護華僑
7.2入會結(jié)黨,培養(yǎng)“代言人”(1911—1930)
7.2.1組織建設(shè)與輿論宣傳
7.2.2資金支持
7.2.3歸國參政、議政
7.2.4保僑、護僑措施
7.3抗日救亡,保國保種(1931—1945)
7.3.1組織建設(shè)
7.3.2資金支持
7.3.3輿論支持
7.4國共對峙,無所適從(1946—1970)
7.4.1大陸陣營
7.4.2臺灣陣營
7.4.3中間路線
第8章拉美華人社會的文化心理及歷史轉(zhuǎn)變
8.1拉美華人社會的文化心理分析
8.1.1先天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
8.1.2后天的弱勢群體心理
8.1.3結(jié)論
8.2拉美華人社會的歷史轉(zhuǎn)變及對我國華僑政策的啟示
8.2.1拉美華人社會的歷史轉(zhuǎn)變
8.2.2對我國華僑政策的啟示
參考文獻
后記
第1章 導(dǎo)論
/他鄉(xiāng)·故鄉(xiāng)——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1847—1970)
11學(xué)術(shù)界定
本書討論的主要內(nèi)容是:拉美華人社會百年演變研究,時間段是從1847年到1970年。對于本書涉及的關(guān)鍵概念,進行如下學(xué)術(shù)界定。
按照學(xué)界通常的界定,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州,Latin America)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qū)。但是,它的產(chǎn)生來源并不是地理學(xué)上山脈或者河流的天然阻隔,而是由該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歷史演化而來的。歷史上,該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曾淪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官方通用語言是拉丁語系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因此得名“拉丁美洲”。拉丁美洲以巴拿馬運河為界,一分為二: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它們屬于北美洲;南部是南美洲的全部。參見維基百科。
在學(xué)界,華人、華僑和華裔是有嚴(yán)格區(qū)分的。華人(Chinese),廣義上是指所有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狹義上是指除了擁有中國國籍以外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華僑(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Sojourner)是指定居在國外具有中國國籍的人(中國公民),無當(dāng)?shù)貒业淖o照,持有中國護照。華裔(Chinese Descent),指非定居中國國內(nèi)的具有中國血統(tǒng)的人,持有當(dāng)?shù)貒业淖o照。在這三個概念中,華裔的外延最小,大多數(shù)社會歷史學(xué)研究中所指的華人華僑都涵蓋了華裔。當(dāng)然,在具體的個案研究中,研究者也會根據(jù)研究需要對某些概念的外延進行重新界定。例如,1956年,華人學(xué)者張清杰(音譯,Ching Chieh Chang)在馬里蘭大學(xué)地理系完成的博士論文《華人在拉丁美洲》中,對華人的界定就比較特殊:包括所有華人父母的后裔,不論出生在中國與否,也不論他們是否為中國公民;不包括華人與其他種族通婚留下的后裔。還有學(xué)者借用散居世界的猶太人的概念,將海外華人(Chinese overseas)稱為華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或華族(Ethnic Chinese)。參見王庚武著,趙紅英譯:《單一的華人散居者?》,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9(3),1~14頁;劉宏:《王庚武教授與海外華人研究:方法論的初步觀察》,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3(3),62~69頁;楊振華:《研究海外華人歷史理論的演變》,載《新余高專學(xué)報》,2004(1),69~71頁。本書中的華人仍沿用大多數(shù)社會歷史研究中所采用的廣義上的含義。如果從歷史認(rèn)同和身份認(rèn)同的角度言之,海外華人承認(rèn)自己或祖先的中華文化傳統(tǒng),并且有效地加以運用在華人社會內(nèi)部以及居住國主流社會獲得身份認(rèn)同,從而形成華人族裔的獨特個性;他們也認(rèn)同居住國的歷史,積極參與居住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事務(wù)之中,最終成為當(dāng)?shù)厣贁?shù)族裔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員之一。參見王庚武著,錢江譯:《從歷史中尋求未來的海外華人》,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9(4),1~11頁。
1847—1970年,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立后,進而經(jīng)歷了兩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找到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直接邁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當(dāng)動蕩不安的社會制度和體制不再能庇護和養(yǎng)育它的子民時,難免人心思變、人心思遷,于是鴉片戰(zhàn)爭后大批中國移民前往拉美謀生。在他鄉(xiāng)謀生的華人與他們留居國內(nèi)的親族有著“斬不斷”的宗族人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與接二連三的新生政權(quán)有著“理還亂”的政治經(jīng)濟情愫,時時刻刻惦念著衣錦還鄉(xiāng)。與這些國內(nèi)的政權(quán)更迭和社會演進相呼應(yīng),與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后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建立相關(guān)聯(lián),海外華人的心理也在發(fā)生著變化,由僑居到定居,由葉落歸根到入鄉(xiāng)隨俗,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的觀念逐漸錯位,轉(zhuǎn)變?yōu)椤八l(xiāng)亦故鄉(xiāng)”。因此,拉美華人社會百年間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演變構(gòu)成了相對獨立、完整的歷史個體事件,與當(dāng)?shù)厣鐣妥鎳年P(guān)系也發(fā)生著親疏變化,對自身社會認(rèn)同產(chǎn)生了一個由失落到重生的歷史性變遷,具有典型的社會歷史學(xué)研究價值。
12學(xué)術(shù)回顧
中國大陸的拉美華人華僑研究始于20世紀(jì)60年代,臺灣則在50年代就有學(xué)者開始進行研究;在拉美,20世紀(jì)50、60年代華人學(xué)者也編纂了相關(guān)的研究著述。近年來,隨著國外學(xué)者的加入,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下面按照研究者的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將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研究成果分為以下四類,加以論述。
第一,關(guān)于契約華工(Indentured Chinese Labor)、苦力貿(mào)易和華工移民史的研究。
1963年,陳澤憲的論文《十九世紀(jì)盛行的契約華工制》大致梳理了19世紀(jì)以前的非法勞工貿(mào)易,著重分析了1850—1875年的契約勞工貿(mào)易,分門別類地統(tǒng)計了拉美契約華工的整體情況,開拉美契約華工歷史研究先河。參見陳澤憲:《十九世紀(jì)盛行的契約華工制》,載《歷史研究》,1963(1),34~41頁。
20世紀(jì)80年代,陳翰笙主編的《華工出國史料匯編》(共十輯)正式出版,內(nèi)容包括中國官文書、英國議會文件、美國官方文件、中外綜合性著述。拉美華工的史料其中也有涉及:第一輯《中國官文書選輯》中的第二冊第三編古巴華工、第三冊第四編秘魯?shù)娜A工和第五編拉丁美洲其他各地(包括巴西、墨西哥、巴拿馬、智利和危地馬拉等國家)的華工;第六輯《拉丁美洲華工》,收錄了克里門蒂(Cecil Clementí)的著作《中國人在英屬圭亞那》(1915)的主要部分,杜馮·克拉夫·科比特(Duvon Claugh Corbitt)的著作《1847—1947年古巴華工研究》(1917),陳匡民的《美洲華僑通鑒》(1950)中關(guān)于古巴、巴西、牙買加、巴拿馬和墨西哥的華工、華僑的篇章,以及中外學(xué)者有關(guān)拉美的筆記、著述和紀(jì)略。這是一部內(nèi)容最豐富、最具影響力的華工研究史料集成。
在一些專業(yè)的學(xué)術(shù)期刊和論文集中也有關(guān)于拉美華人研究的學(xué)術(shù)論文,如《世界歷史》、《拉丁美洲研究叢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華人華僑史研究集》、《八桂僑史》、《拉丁美洲研究》、《世界華人精英傳略·南美洲與加拿大卷》、《華人之聲》、《海外華人百科全書》等。
臺灣淡江大學(xué)拉丁美洲研究所的熊建成關(guān)于古巴華工的研究成果史料價值豐富,影響較大。他根據(jù)西班牙和古巴的華僑華工檔案資料和官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了古巴華工的總?cè)藬?shù)、性別、年齡、婚姻狀況、職業(yè)分布情況以及華工死亡率和回國人數(shù),并研究了西班牙政府對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和古巴中國領(lǐng)事館設(shè)立等歷史問題。參見熊建成:《西班牙有關(guān)古巴華人移民政策的演變》,臺北,新陸書局,1979;熊建成:《中國契約勞工與古巴中國領(lǐng)事館的設(shè)立》,見《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Ⅱ》,93~103頁,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
國外學(xué)者也從各自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對拉美契約華工、苦力貿(mào)易和移民史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分析。
美籍華人胡其瑜(Evelyn HuDeHart)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xué),是布朗大學(xué)美洲種族和族群研究中心(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 Brown University)主任。她從民族問題和奴隸制度的角度,對契約勞工制度作了定性分析,認(rèn)為契約勞工制度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新的奴隸制度,契約勞工被剝奪了各種自由,充當(dāng)種植園的奴隸。See Evelyn HuDeHart,“Chinese Coolie Labor in Cuba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ee Labor or Neoslaver?”Slavery and Abolition, 199304, 14:1.
華裔學(xué)者Walton Look Lai任教于特立尼達的西印度大學(xué)歷史系。他搜集和整理了大量一手的珍貴資料,在拉美華人研究史上擁有權(quán)威的學(xué)術(shù)地位。他從世界經(jīng)濟史的角度出發(fā),以奴隸制度崩潰以后世界勞工制度變遷為背景,對加勒比海地區(qū)的中國和印度勞工進行了推動因素、生活和勞動狀態(tài)、適應(yīng)過程等多方面的比較研究。See Walton Look Lai, Indentured Labor, Caribbean Sugar: Chinese and Indian Migrants to the British West Indies, 18381918,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and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在他編纂的另外一部史料集成中,全面系統(tǒng)闡述了加勒比海地區(qū)華人的歷史,通過收集、整理殖民地時期的政府檔案、當(dāng)時報紙期刊摘編、當(dāng)事人采訪記錄和回憶錄選輯、通信、船運公司的航海檔案、日記和筆記等資料,展現(xiàn)了19世紀(jì)華工的移民背景、契約簽訂、抵達后情況、種植園生活和工作、1866年后的移民變化等歷史,以及現(xiàn)代華人社區(qū)的崛起。See Walton Look Lai, The Chinese in the West Indies, 18061995: A Documentary History, Kingston: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West Indies, 1998.
阿諾德·米格爾(Arnold Meagher)的博士論文從世界經(jīng)濟史的角度闡釋了由于國際勞動力短缺,勞工販子涉足中國東南沿海,在廈門、汕頭、香港、廣州、黃埔、上海、寧波、澳門等沿海開放口岸,擄掠華工,還翔實地記述了航行線路、途中華工的悲慘境遇和反抗斗爭,特別探討了大安的列斯(Greater Antilles)群島和南美洲契約華工的勞動生活狀態(tài)。他一語道破契約華工的本質(zhì):契約華工絕對不是什么自由移民,而是西方殖民者假人口販子之手,誘騙、拐賣和綁架中國東南沿海居民,運送到拉美做苦力,在勞動、生活等方面的待遇與奴隸別無二致。他還充分肯定了華工在拉美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的巨大貢獻,以及在豐富當(dāng)?shù)匚幕械姆e極作用。See Arnold Meagher,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aborers to Latin America: The “Coolie Trade”, 18471874, PhD Dissertation, Dav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es, 1975.
秘魯華工遭受的非人待遇一直以來是國外學(xué)者普遍關(guān)注的主題。在這方面,瓦特·斯圖爾特(Watt Stewart)、麥凱爾·岡薩雷斯(Michael JGonzales)、溫貝托·羅德里格斯·帕斯托爾(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Trazegnies Granda等人的研究成果影響最大。See Watt Stewart, Chinese Bondage in Peru: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olie in Peru,18491874, Durhan,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51. Watt Stewart, Henry Meiggs: Yankee Pisarro, Durha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46. Michael JGonzales, Cayalti: The Formation of A Rural Proletariat on a Peruvian Sugar Came Plantation, 18751933,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78. Michael JGonzales,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Labor Contracting in Northern Peru, 18801905, ”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012, pp291315. Michael JGonzales, “Chinese Plantation Worker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Peru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Latin American Studies (Great Britain), 1989, 21:3, pp385424. Michael JGonzales, “Economic Crisis, Chinese Workers and Peruvian Sugar Plants: A Case Study of Labor and the National Elite,”in Bill Albert and Adrian Graves ed.,Crisis and Change in the International Sugar Economy, 18601914, Norwich & Edinburgh: ISC Press, 1984, pp181198. Michael JGonzales, Plantation Agriculture and Social Control in Northern Peru, 18751933,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5, pp84116. Humberto Rodríguez Pastor, Los trabajadores Chinos Culies en el Perú, Lima: Articulos Historicos, 1977. Fernado de Trazegnies Granda, En el país de las colinas de arena: Reflexiones sobre la inmigración china en el Perú de SXIX desde la perspective del Derecho, Lima: Fondo Editorial de Pontificia Universidad Catolica del Perú, 1994.
19世紀(jì)末古巴學(xué)者開始研究古巴華人社會狀況。1953年馬歇爾·鮑爾斯(Marshall K. Powers)的博士論文系統(tǒng)介紹了契約華工移民古巴的過程。See Marshall KPowers, Chinese Coolie Migration to Cuba, PhD Dissertation, Florida: University of Florida, 1953.國際移民史專家赫利(Denise Helly)除主編1876年清政府赴古巴調(diào)查團報告英文版外,還撰寫過華工研究專著。See Denise Helly, Idéologie et ethnicité:les Chinois Macao à Cuba, 18471886, Montrèal: Presses de IUniversité de Montrèal, 1979. Denise Helly, The Cuba Commission Report: A Hidde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Cuba(The Original EnglishLanguage Text of 1876),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3.
此外,還有關(guān)于圭亞那和特立尼達的華工研究,如蘇阿冠(Trev SueAQuan)的《甘蔗收割者:圭亞那華人契約移民》和勞倫斯(K. OLawrence)的博士論文,分別對這兩個國家的華工移民過程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和論述。See Trev SueAQuan, Cane Teapers: Chinese Indentured Immigrants in Guyana, Vancouver: Riftswood Publishing, 1999. KO(jiān)Lawrence, Immigration to Trinidad and British Guiana, 18341871, PhD Dissert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1958.
第二,關(guān)于排華運動的研究。
在排華運動研究方面,臺灣何鳳嬌主編的《排華史料匯編:墨西哥》(上、下)是臺灣“國史”館推出的資料匯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何鳳嬌主編:《排華史料匯編:墨西哥》,臺北,“國史”館,1991,1993。
國外學(xué)者關(guān)于拉美排華運動和移民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墨西哥20世紀(jì)初到30年代的幾次排華運動上,由于有些研究者持有強烈的種族歧視觀念,研究成果里充斥著對華人的侮蔑和貶低,觀點極端偏激,不夠公正客觀。如何塞·安杰爾·埃斯皮諾(José Angel Espinoza)的著作詳細(xì)地提供了有關(guān)資料并分析了排華原因,但是作者歧視華人的種族偏見也在研究成果中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See José Angel Espinoza, El ejemplo de Sonora, México: \[sn.\], 1932. José Angel Espinoza, El problema Chino en México, México: \[sn.\], 1931.
胡其瑜對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發(fā)生在墨西哥索諾拉(Sonora)地區(qū)的排華運動進行過研究,比較客觀、公正。她認(rèn)為,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讓華人在當(dāng)?shù)靥幱谳^優(yōu)越的經(jīng)濟地位,而當(dāng)?shù)鼐用裼捎诮?jīng)濟不景氣導(dǎo)致失業(yè)率上升,華人招致當(dāng)?shù)鼐用竦臄硨驮骱。其實,?dāng)?shù)厝A人經(jīng)濟地位的優(yōu)越程度言過其實,其中也不乏排華勢力想象的因素。See Evelyn HuDeHart, “Immigrants to A Developing Society: The Chinese in Northern Mexico, 18751932,”Journal of Arizona History, 1980, 21, pp4987. Evelyn HuDeHart, “Racism and AntiChinese Prosecution in Sonora, Mexico, 18761932,”Amerasia Journal, 1982, 9:2, pp127.
此外,查爾斯·肯伯蘭德(Charles CCumberland)、菲利普·丹尼斯(Philip ADennies)、利奧·達姆伯基(Leo MDJDambourges)、雷蒙·克萊普(Raymond BCraib)等學(xué)者都從不同的角度對排華運動進行了闡釋。 See Charles CCumberland, “The Sonoran Chinese 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4, No2, 196005, pp191211. Philip ADennis, “The AntiChinese Campaigns in Sonora, Mexico, ”Ethnohisotry, 1979, 26:1, pp6588. Leo MDJaques Dambourges, The AntiChinese Campaign in Sonora, Mexico, 19001931, PhD Dissertation, Arizona: University of Arizona, 1974. Leo MDJaques Dambourges, “Chinese Merchants in Sonora, Mexico, 19001931,”in LuzMMartinez Montiel ed.,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pp1320. Raymond BCraib, Chinese Immigrants in Porfirian Mexico: Preliminary Study of Settlement, Economic Activity, and AntiChinese Sentiment, Albuquerque: Latin American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96.
第三,關(guān)于拉美華人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如關(guān)于“種族性”(Racial Identity)和“克里奧化”(Creolization,即因華人與當(dāng)?shù)貗D女結(jié)婚而出現(xiàn)的種族同化現(xiàn)象)等的研究。
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學(xué)者對于拉美華人華僑的歷史和現(xiàn)狀的研究成果增多,但是與對華工的研究相比,仍顯得比較薄弱。主要有徐世澄、沙丁、楊典求、楊安堯、劉文龍、管彥忠等學(xué)者散見于期刊上或文集上的研究性文章,鮮有綜合性的專門著述。參見徐世澄:《拉丁美洲與華人》,見莊炎林主編:《世界華人精英傳略·南美洲與加拿大卷》,311~325頁,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沙丁、楊典求:《清季我國和一些拉丁美洲國家的首次建交及其影響》,見中國拉美史學(xué)會編:《拉丁美洲史論文集》,336~353頁,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楊安堯:《秘魯華僑華人經(jīng)濟的變化和發(fā)展》,載《八桂僑史》,1994(1)。劉文龍:《近代拉丁美洲華人商業(yè)活動初探》,載《拉丁美洲研究》,1996(5)。楊安堯:《亞馬孫河流域的華人》,載《華人之聲》,1997(1)。楊安堯:《華工與秘魯華人社會》,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0(3)。管彥忠:《中國人移居巴拿馬的歷史進程》,載《拉丁美洲研究》,2002(2)。
20世紀(jì)50年代,中國臺灣就已經(jīng)出版了當(dāng)?shù)厝A僑學(xué)者研究拉美華僑史的著述。60、70年代,臺灣《華僑月報》等雜志刊登了拉美華僑撰寫的介紹所在國華僑概況的文章。1969年,拉美華僑何名忠的著作介紹了南美華僑企業(yè)的情況。參見何名忠:《南美國家及華僑實業(yè)簡介》,臺北,“中國”僑政學(xué)會,1969。華僑協(xié)會總會主編的《海外華人青少年叢書》是這些出版物中的代表性著作,叢書共12本,涵蓋了拉美19個國家,是第一套介紹拉美華人華僑的中文系列圖書。
國外拉美華人社會的研究學(xué)者以華人華裔為主力,20世紀(jì)50、60年代主要成果是資料匯編,如劉令編著的《華僑人物志》和《美洲華人志》、陳匡民的《美洲華僑通鑒》等。
張清杰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華人“種族性”的問題,指出,華人雖然居住在多種族雜居的環(huán)境中,但是在人口比例較高的國家仍然保持著獨立的“種族性”;即使與當(dāng)?shù)仄渌逡嵊型ɑ殛P(guān)系,也僅限于私人的家庭生活,華人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圈仍然是獨立于其他族裔的。
諾拉·簡·哈爾(Laura Jane Hall)的博士論文也對1853—1879年抵達圭亞那的13376名華人定居后的歷史進行了跟蹤研究,指出這批華人移民在保持自己獨立性的同時,沒有對當(dāng)?shù)亟y(tǒng)治秩序構(gòu)成任何威脅,還與其他移民社會保持著融洽的關(guān)系。華人適應(yīng)能力強固然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華人用皈依基督教或者主動尋求“克里奧化”的方法融入了主流社會。See Laura Jane Hall, The Chinese in Guyana: The Making of A Creole Community, PhD Disserta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5.
斯圖亞特(John Othneil Stewart)的論文對特立尼達的移民“克里奧化”過程進行了分析,但是因為沒有公開發(fā)表,影響不大。See John Othneil Stewart, Coolie and Creole: Different Adaptations in a Neoplantation VillageTrinidad, West Indies, PhD Dissertatio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973.
還有兩部論文集影響較大,一部是路斯·蒙泰爾(Luz MMMontiel)主編的《拉丁美洲的亞洲移民》,其中收錄了5篇與華人有關(guān)的文章,分別討論了墨西哥的索諾拉、巴拿馬、秘魯?shù)臍J查島、古巴等地的華人移民狀況。See Luz MMarinez Montiel ed., Asiatic Migrations in Latin America, México: Le Colegio de México, 1981.另一部是羅杰·桑杰克(Roger Sanjek)主編的《加勒比海的亞洲人:中國人、印度人和日本人在特立尼達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的經(jīng)歷》,其中Christine Ho的文章闡述了圭亞那、特立尼達和牙買加華人“克里奧化”的過程。See Roger Sanjek ed., Caribbean Asians: Chinese, Indian and Japanese Experiences in Trinidad and the Dominican Republic, New York: The Asian/American Center at Queens College, CUNY, 1990.
第四,有關(guān)華人的區(qū)域性、國別性研究。
與拉美其他國家相比,圭亞那是最早開始華人研究的。英國駐圭亞那總督秘書克里門蒂的編年史著作,記錄了1850-1914年華人移民興衰的主要歷史事件和詳盡的數(shù)據(jù),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框架。See Cecil Clementí, The Chinese in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Argosy, 1915.瑪格雷·科爾帕特里克(Margery Kirkpatrick)采訪了16名華人前輩并將他們的口述記錄下來,詳細(xì)記錄了圭亞那華人定居、宗教信仰、婦女地位以及由契約華工向英屬圭亞那人轉(zhuǎn)變的過程。See Margery Kirkpatrick, From the Middle Kingdom to the New World: Aspects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Migration to British Gui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93. 還有瑪琳·庫克·克勞福德(Marlene Kwok Crawford)編寫的關(guān)于圭亞那華人社會的研究著作,概述了圭亞那華人社會的歷史演進,還收錄了圭亞那知名華人的小傳。See Marlene Kwok Crawford, Scene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Guyana, Georgetown: The Author, 1989.
科特(Kenneth Cott)和勞倫斯·道格拉斯·泰勒(Lawrence Douglas Taylor)的論文探討了華人移民在墨西哥外交關(guān)系中,特別是在美墨關(guān)系和中墨關(guān)系中的歷史作用。See Kenneth Cott, “Mexican Diplomacy and the Chinese Issues, 18761910,” 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67,No.1,198702, pp6385. Lawrence Douglas Taylor, “El Contraband de Chinos a Lo Largo de la Frontera Entre México y Estados Unidos, 18821931,”Frontera Norte 6, No11, 199406/07, pp4157.歐陽民(Eduardo Auyon Gerardo)主編的《墨國下加省華僑沿革史略》(1971)較詳細(xì)地敘述了華人開發(fā)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Baja Californía)的歷史及華人一體化的過程。1991年他又有著述問世。See Eduardo Auyon Gerardo, El Dragon en el Deserto: Los Pioneros Chinos en Mexicalí, Mexicalí:Instituto de Cultura de Baja California, 1991.
在古巴,關(guān)于華人社會史的研究成果也非常豐富。胡安·希門尼斯·帕斯特拉納(Juan Jeménez Pastrana)等學(xué)者對1847—1930年華人參與古巴獨立運動的英雄事跡按照時間順序開展研究,記敘了古巴華人在古巴獨立戰(zhàn)爭和對巴蒂斯塔(Rubén Fulgencio Batista y Zaldívar)獨裁政權(quán)的斗爭中所建立的卓著功勛。See Juan Jeménez Pastrana, Los Chinos en las Luchas por la Liberación Cubana, 18471930, Habana: Instituto de Historía, Ac.De C., 1963.古巴華人社會生存與適應(yīng)的歷史受到杜馮·克拉夫·科比特的關(guān)注,在他的著作中全面、系統(tǒng)地記述了古巴華工及華人百年生存、創(chuàng)業(yè)、適應(yīng)和一體化的進程。See Duvon CCorbitt, A Study of the Chinese in Cuba, 18471947, Kentucky: Asburry University, 1971.在清末的古巴華工受虐調(diào)查中,清政府派往古巴、秘魯?shù)鹊氐拇韴F撰寫了揭露契約華工慘狀和奴隸制度嗜血本性的報告,如陳蘭彬的《古巴華工口述冊》等。這些出使拉美國家的清政府外交官員還以筆記和日記的方式記述了拉美各國華人社會的現(xiàn)狀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如容閎的《西學(xué)東漸記》、譚乾初的《古巴雜記》、張蔭桓的《三洲日記》、崔國因的《出使美、日、秘三國日記》等。參見李安山:《明清時期有關(guān)華僑華人的典籍筆記和研究概述》,載《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2(6),43頁;沈燕清:《清代海外游歷筆記中的華僑社會》,載《八桂僑刊》,2005(10),48~52頁。
……
在特立尼達,特雷沃爾·M·米勒特(Trevor MMillett)利用自己的記者身份,對華人社區(qū)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他的著作生動地展示了特立尼達華人在長期定居過程中的演變史。Trevor MMillett, The Chinese in Trinidad, An Inprint Publication, 1993.
一些學(xué)者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對不同地區(qū)或城市的華人進行比較研究,比如美國學(xué)者Adam McKeown對秘魯、芝加哥和夏威夷三地的華人進行比較研究。See Adam McKeown, “Inmigración China al Perú, 19041937: Exclusión y Negociación, ” Histórica (Lima): 1996, 20, pp5991. Adam McKeown, Chinese Migrant Networks and Cultural Change: Peru, Chicago, Hawaii, 1900193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華人學(xué)者王保華(Dernard Wong)比較了利馬和紐約華人同化及紐約、利馬和菲律賓華人在家庭、親屬和種族認(rèn)同等方面的差異,指出,移民政策和華人經(jīng)濟適應(yīng)程度的高低會對華人社區(qū)的組織和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直接影響。See Bernard Wong, “Family, Kinship, and Ethnic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in New York City, with Comparative Remarks on the Chinese in Lima, Peru and Manila, Philippin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1985, 16:2, pp231254.
由此可見,迄今為止,國內(nèi)外學(xué)者關(guān)于拉美華人華僑的研究成果多是某些具體歷史背景下的斷裂性、片段性研究或者是國別研究,沒有把拉美華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連綴起來,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難免會以偏賅全,不能給予拉美華人社會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
13研究意義
據(jù)維基百科最新統(tǒng)計,目前全球有將近4000萬華人,遍布40多個國家,并且在有些國家華人掌握著可觀的社會財富。參見維基百科“海外華人”詞條,http://zh.wikipedia.org/zhhans/%E6%B5%B7%E5%A4%96%E8%8F%AF%E4%BA%BA。也有不同口徑的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根據(jù)約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1996年版的《亞洲大趨勢》中的數(shù)據(jù),全球有5700萬海外華人,遍布60多個國家。根據(jù)200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拉美有112萬華人,幾乎遍及拉美主要國家。在拉美歷史上華人的社會影響更不可小視。根據(jù)陳澤憲1963年對契約華工問題的研究,拉美華人移民的“星星之火”肇始于19世紀(jì)以前的非法勞工貿(mào)易,而1851—1875年32萬契約華工抵達拉美,遂成“燎原之勢”,奠定了拉美華人社會的主要人口構(gòu)成和社會基石。因此,以拉丁美洲的華人社會為對象進行深入研究,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從拉美華人社會史研究的角度看,無論是外文還是中文著述、資料匯編,對拉美華人華僑的研究多集中在華工問題、苦力貿(mào)易等方面,重點放在華工出國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以此揭露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的罪惡行徑。當(dāng)然,拉美華人社會在局部地區(qū)、特定事件、具體時點的社會活動和生存狀態(tài)也從中略見一斑。畢竟,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拉美華人社會的歷史發(fā)展描述是片段性的、不完整的、斷裂的。因此,本書采用歷史學(xué)的分析手段,回歸當(dāng)時的歷史背景,對拉美華人社會的緣起、發(fā)展、成熟與演變的歷史過程進行整體呈現(xiàn);以社會學(xué)的分析手段,對拉美華人社會的組織結(jié)構(gòu)、與當(dāng)?shù)厣鐣推渌泼裆鐣g的關(guān)系、與祖國的關(guān)系,進行深入解析。由此,給予拉美華人社會一個公正、客觀的評價。社會活動主體也從華工延展到廣義上的華人,研究對象范圍進一步擴大。因此,本書將進一步推進華人華僑的相關(guān)理論研究,并有所補益。
與世界其他地區(qū)相比,對拉美華人社會的研究還具有如下特殊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一,拉美有30多個國家,因歷史上長期遭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奴役,獨立后又長期困擾于美國等西方列強推行的新殖民主義、不平等國際貿(mào)易,經(jīng)濟基礎(chǔ)孱弱,社會發(fā)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國家與我國一樣同屬于“第三世界”的發(fā)展中國家。只有深入了解和認(rèn)識拉美國家的歷史,才能與之加強合作、共同發(fā)展,從而更行之有效地推行我國的外交政策。
第二,拉美是多族體(Ethnic group)混合居住的地區(qū)。居民有原著居民印第安人、奴隸貿(mào)易后裔黑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及流放者后裔白人、包括充當(dāng)苦力的契約華工在內(nèi)的亞洲人,以及他們之間相互通婚形成的混血種人。其中混血種人占一半以上。因此,該地區(qū)的文化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多族體雜糅的特質(zhì),而且各族體之間的沖突摩擦的根源仍未根除,種族歧視的殘余依然存在。
美國率先于19世紀(jì)80年代通過了排華法案,華人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曾被美國國會及聯(lián)邦政府立法排擠和禁止移民的民族。排華浪潮最先波及的就是作為美國“后院”的拉美國家——墨西哥、古巴、巴拿馬等國都發(fā)生過驅(qū)逐華人的事件。以何塞·安杰爾·埃斯皮諾、雷蒙·克萊普、利奧·達姆伯基等為代表的西方學(xué)者把華人自成一體、華人組織之間互相爭斗作為引發(fā)排華的因素。至今某些種族歧視分子仍然利用這些反華論調(diào),發(fā)泄民族主義情緒和“仇富”心理,伺機迫害華人。因此,梳理拉美華人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正本清源地闡釋華人社會的性質(zhì)和作用,對于我國制定政策保護海外華人華僑的合法權(quán)益,反駁種族歧視分子的荒謬論調(diào)將有所裨益。
第三,近年來,拉美經(jīng)濟發(fā)展速度較快,與中國的政治合作、經(jīng)貿(mào)合作、社會文化交流日趨加強,其中華人華僑的紐帶作用不容忽視。在臺灣“金錢外交”的影響下,哥斯達黎加一直以來都視臺灣為中國的“合法政府”,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guān)系”。2007年,哥斯達黎加斷絕了與臺灣的“外交關(guān)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guān)系。在這個過程中,哥斯達黎加的洪門組織通過民間途徑,進行非官方接觸,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此外,多米尼加的洪門組織也在積極地與官方政府接觸,“反獨促統(tǒng)”,促使居住國政府?dāng)嘟^同臺灣的“外交關(guān)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guān)系。
第四,拉美是世界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較小的一洲,廣大的亞馬遜(Amazon)熱帶雨林區(qū)、內(nèi)陸高原和沙漠區(qū)至今尚很少有人居住。但是,近年來拉美人口增長加快,并且城市化進程迅速,墨西哥城(Mexico Cuidad)、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圣保羅(Sa Paulo)、里約熱內(nèi)盧(Rio de Janeiro)等都發(fā)展成為人口逾千萬的超級大城市。這些大城市成為形形色色、各懷抱負(fù)的種族組織、宗教組織和政治組織嶄露頭角、發(fā)展成員、擴張勢力的沃土。本書通過對拉美華人社會的個案研究,希望可以對拉美非主流社會及社會組織的研究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