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老師說老子》以1978年7月至11月毓老師講學內(nèi)容整理而成.毓老師強調(diào),《老子》是一部言政治*之術(shù)的書,講的是政治之術(shù)而非政治之學.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研究《老子》必知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等幾個原則;無為的境界就是*的境界,一個人到無為的境界,則沒有不能做的事.
前言
老師曾講授《老子》數(shù)遍,個人筆記以夏歷戊午年(指1978年.老師平日書年,正式多采干支,間用公元亦僅書數(shù)字,或有深意焉,謹依所止.不便處敬祈諒宥)及庚午年(公元1990年)兩次最為完整.
戊午年(1978年)7月3日(月、日為陽歷,后同),老師以嚴幾道先生評點本《老子》為主開講,參考宋龍淵先生《道德經(jīng)講義》,以及河洛出版社出版《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本諸書,至是年11月24日講畢.
庚午年(1990年)9月3日則以宋龍淵先生《道德經(jīng)講義》為主,王弼注為輔講授,至是年11月23日講畢.
本講錄依戊午年筆記整理.自2014年始,至2015年8月由吳克學長、何丹曦學姐打字整理補充,又經(jīng)往復討論厘訂,方始確定編排方式,草成初稿.然老師講課字字珠璣相扣,義義沛然貫通,嬉笑怒罵間,自然流露生命印證的智慧,救亡圖存圣時補弊的擔當,民胞物與道濟天下的襟懷.我們雖然希望如實紀錄老師上課所授,并捕捉老師顰笑褒貶之情,微言治世之義,故國夢回悱惻之感,但學局力促,不能表達于萬一.還望同門學長,識者方家,不吝賜正.
老子其人
《老子》作者是誰?老子是誰?一直有著不同的說法.早在司馬遷寫《史記》時就說: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但說法再多,多從《史記》原文談起.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之所嚴事:于周則老子;于衛(wèi),蘧伯玉;于齊,晏平仲;于楚,老萊子;于鄭,子產(chǎn);于魯,孟公綽.
另外先秦文獻關(guān)于老子的記載,有《莊子》《韓非子》《禮記·曾子問》.其中《莊子》最多,有十九處.均可參考.
老師講《老子》,重在以古人的智慧,啟發(fā)我們的智慧,于老子出生年代,書籍成書時間著墨不多,但以為就文章發(fā)展而言,必定由簡而繁,以《老子》之簡約,起源必早,再晚應(yīng)不晚于春秋.縱有些附加上去的文字,那是所有古籍都有的現(xiàn)象.書既不晚于春秋,人活到戰(zhàn)國有可能,但不可能是生于戰(zhàn)國.
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帛書老子》甲乙本,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出土《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據(jù)朱謙之、唐蘭、郭沂諸先生研究,各本抄寫成書的時間雖不同,但《老子》成書應(yīng)不晚于春秋,可與此相印證.
王弼其人其注
王弼,字輔嗣,三國時曹魏山陽郡(今山東省金鄉(xiāng)縣)人.天才卓絕,以二十四歲(226-249)的年齡,撰寫了《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論語釋疑》《周易大衍論》《周易窮微論》《易辯》等著作.但其成就,不在于著述數(shù)量,更在于創(chuàng)見.
兩漢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一為董仲舒,一為王充.董仲舒會通經(jīng)學,秉《公羊春秋》之旨,以圣人當新王;王充從道不隨事(《論衡·自然篇》),獨尊黃老,力反時趨,下開魏晉思想先河.然王充只是魏晉新思想的起義發(fā)端,若論開國閎肆猶待王弼.
兩漢學風有兩大弊端:一是空守章句師說迂闊煩瑣;一是與陰陽五行災(zāi)異結(jié)合,援天道證人事流于荒誕.王輔嗣注《周易》,一掃兩漢根據(jù)宇宙推驗人生,運用象數(shù)推驗宇宙的學風
由人的情、意出發(fā),替換出象、數(shù).將人生變化的推究,義理的樹立,回歸到人本身的情、意,回歸到老、莊、孔、孟.
王輔嗣以為圣人有情無累,累由欲生,不由情起,應(yīng)物無累,方是無為.
所以王輔嗣注老子,特別強調(diào)以無為本.而以無為本,并不是在空、無中打轉(zhuǎn),而是將欲全有.
也因為以無為本,王弼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
棄己任物,則莫不理.
注《老子》三十八章說:
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圣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睹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
老師說這里的滅其私而無其身,即克己復禮之旨.
不德其德,無執(zhí)無用即《中庸》《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和《論語·泰伯》孔子稱堯、舜、禹: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之義.由此亦可見王輔嗣之援儒注老.
由于對老、孔的會通,王輔嗣以崇本息末四字總結(jié)《老子》.《老子指略》說:
然則,老子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故其大歸也,論太始之原以明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迷.因而不違,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shù),為在未有;無責于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瞻,眾則同類.解其一言而蔽之,則無幽而不識;每事各為意,則雖辯而愈惑.
老師講《老子》,特別推崇輔嗣注,認為是注《老子》注得最好的本子.并且說他那么年輕時寫的東西,我們再三參詳,尚不能了悟,今人好批評古人,徒見其不自知耳.
只可惜輔嗣早逝,未得見其學之所止,亦中國學術(shù)一大損失.
嚴復其人其批
老師講《老子》采取嚴復評點王弼注本次數(shù)最多,曾說:嚴老夫子的批,批于清末,比較近代化,有新觀念.至于可否,同學自己了悟.
嚴復,生于清咸豐四年(1854),卒于民國十年(1921),乳名體乾,初名傳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復,字幾道,晚號愈壄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他提出的翻譯標準信、達、雅,可以說是千古移譯不變之理,他翻譯的《天演論》,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知撼動了多少中華兒女有志的心靈.當年有位原名嗣穈、學名洪骍、字希疆的同學,后改名胡適,字適之,成了大名鼎鼎的胡適之老師,正是因緣于此.
幾道先生評點《老子》出版,肇因?qū)W生熊元鍔.熊氏在《侯官嚴氏評點老子》一書序中提及:
癸卯(公元1903年),余在京師,出所評《老子》,就吾師侯官先生諟正.先生為芟薙十九,而以己意列其眉.久之,丹黃殆遍,以王輔嗣妙得虛無之旨,其說亦間有取焉.受而讀之,大喜過望,南旋,持示義寧陳子.陳子亦絕嘆,以為得未曾有,促余刊行,后復請先生附益千數(shù)百言.頃來東瀛,遂鈔付活版,公于世……
嚴復久研《老子》,但評《老子》,當是在熊元鍔的眉批的基礎(chǔ)上,附益之而成,并在熊元鍔、陳義寧催促下完成刊行.
幾道先生評點《老子》雖出于偶然,但蘊蓄所積,實有所指.因當時中西文化交匯,君主民主爭議蜂起,應(yīng)改良、應(yīng)革命,思潮譎蕩.老氏之學,被其時尊為知識分子導師者認為:老子陰狠到極,外似仁柔,如貓之捕鼠耳,申、韓皆祖老氏.
幾道先生有感于此,久有點評《老子》,以正視聽之意,先生在《老子》第十章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數(shù)句上說,夫黃、老之道,民主之國之所用也,故能長而不宰,無為而無不為;君主之國,未有能用黃、老者也.漢之黃、老,貌襲而取之耳.君主之利器,其惟儒術(shù)乎!而申、韓有救敗之用.換言之,由肯定申、韓一派有糾偏補正之功,進而肯定《老子》:民主之國之所用也.
老師課堂上,常言悟得老氏妙,申韓弊可調(diào),或亦有感于此.老師也常說嚴批極好,其好不在文章,而在事理參得透.而嚴氏老學,或亦歷史轉(zhuǎn)折中,老學研究逸思繽紛的一筆.
宋龍淵《道德經(jīng)講義》
宋龍淵,山西人.順治六年(1649)開科選賢,殿試三甲,欽選探花.曾任國史館總裁、都察院都御史、經(jīng)筵講官、侍讀學士等職,在京供職三十余年,康熙稱其勷贊中樞,公忠體國.康熙十八年(1679),致仕還鄉(xiāng),專修清靜無為之道,注道德經(jīng)講義.歷二十多載,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由其子宋家廉進呈御覽.
康熙所以重視此書,因為其言洞徹,秘義昭融,皇族讀之,不爭權(quán)奪位,則可永保江山,因此特命鋟梓,用廣流傳.凡宗室皇胄,暨文武臣工,均皆敕讀.
老師講授《老子》,也很重視宋龍淵的注.老師曾說,宋龍淵注其言洞徹,秘義昭融.學《老子》,同學最好自宋老夫子入手,再看王弼注,然后看嚴批.看古人的解釋,和今人有什么不同,自己慢慢了悟.當年老師讀《老子》,即由宋龍淵注入手.
不過老師說的其言洞徹,秘義昭融,與康熙的著眼點并不相同,因宋老夫子確有見道之言.例如,宋龍淵先生在《觀玅章第一》注說:
凡看經(jīng)之法,須當正心誠意,不可輕忽放過一字.將自己之言行,體認圣賢之言行.或有不能行者,必須奮志勉力;或有不能明者,必須拜問明師.久久行之,自然心地開明.若或草草看過,心地不明,大道未徹,與不看者何異乎.
即與老師耳提面命之言,身體力踐之行相印證.再如《道德經(jīng)講義》最后一段:
然則欲積于己,不以公諸人者,雖放其言,巧其辯,多其知,終不合于天,背于圣,究無益于人,亦無益于己.經(jīng)文已終.深著此義者,見人打破個私字,則知人己一體,得則俱得,打不破個私字,則人我必分,失亦俱失,深為萬世致警也.
正是老師常說,一個私字,害盡天下蒼生之義.若此者甚多,至于老師對《道德經(jīng)講義》詳細說解,則有待他日同門整理老師庚午年(公元1990年)《老子》講錄.
《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
老師上課,偶爾引用當時廣文書局印行的《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河上公老子道德經(jīng)》,相傳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
司馬遷《史記·樂毅列傳》提到河上丈人說:
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于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葛玄,三國東吳道士,《抱樸子》著者葛洪從祖父,受持丹經(jīng),傳弟子鄭思遠,鄭思遠傳葛洪,后形成道教靈寶派.靈寶派祖述三張,弘衍二葛,奉誦《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五千言.
由于道教徒傳授修習,流傳日廣,王羲之即有寫《河上公老子》換鵝的佳話.而《河上公章句》也與王弼注本,成為流傳最廣的注本.
《道德經(jīng)河上公章句》中說圣人治國,與治身同也(第三章).治身者,愛氣則身全,治國者,愛民則國安、治身者,呼吸精氣,無令耳聞也.治國者,布施惠德,無令下知也(第十章).養(yǎng)生之說更為其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他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即言:
道可道,謂經(jīng)、術(shù)、政、教之道也.
非常道,非自然長生之道也.常道當以無為養(yǎng)神,無事安民,含光藏暉,滅跡匿端,不可稱道.
也就是說河上公認為:經(jīng)、術(shù)、政、教之道,是非常道.常道是自然長生之道.圣人要學自然、學治身,以養(yǎng)生;養(yǎng)生重在精、氣、神.
《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河上公說:
根,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所從往來.(第六章)
不過,老師于此,并不多言.其于靜坐之法,則待同門得師傳者,詳言之.
總之,河上公認為治身者當除情去欲,使五藏空虛,神乃歸之也.治國者,寡能統(tǒng)眾,弱能使強(第十一章).
有關(guān)河上公章句版本問題,由于老師上課未曾提及,于此不贅,如有興趣,可參考王明先生、王卡先生諸先進大作.
毓老師講老子
老子之學或以為其于人之蠱壞,洞微燭遠,然守雌、藏機,反智消極,終歸獨善、自利,雖可益人理趣,而無可養(yǎng)人惻隱之端、剛大之氣.然考諸載籍,殊非如此,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說: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可見先秦之學,皆為治世.
但是,
直所從言之異路,有省不省耳.
陰陽之術(shù),大祥而眾忌諱,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時之大順,不可失也.
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強本節(jié)用,不可廢也.
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名家使人儉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實,不可不察也.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儒者以為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如此則主勞而臣逸.
只有: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shù)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yīng)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調(diào)和各家最為實用,并進一步闡釋說: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無為,守清凈也.無不為,生育萬物也.其實易行,看得清楚行事規(guī)則,各守其分,故易行.其辭難知.看清萬物的真實現(xiàn)象,開枝散葉,發(fā)為言辭,幽深微妙,故難知.其術(shù)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任自然.無成執(zhí),無常形,沒有固定的做法和路子.故能究萬物之情.究萬物之實.不為物先,不為物后,因物為制.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yè);與時俱進,因時之物,成法為業(yè).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根據(jù)實際資源條件,因其萬物之形,成度與合.故曰圣人不朽,時變是守.圣人教跡不朽滅者,順時變化.虛者道之常也,宇宙規(guī)則,環(huán)境生態(tài),看不到摸不到.因者君之綱也.叢林規(guī)則,適者生存.君者,以百姓之心為心,因百姓之心以教,執(zhí)其綱而已.群臣并至,道并行而不悖.使各自明也.使各自發(fā)揮所長.此即《易經(jīng)》保合太和的境界.其實中其聲者謂之端,實不中其聲者謂之窾.窾,空也.言實不稱,則為空.窾言不聽,奸乃不生,賢不肖自分,不肖者欽慕賢者.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雞鳴狗盜,各有其用.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元氣充沛.光耀天下,獲得無比的成功.復反無名.重新回到無知、無識、清靜無為.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老師講《老子》,亦由致治著眼,字字見諦,通俗入妙,并以為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之精深,不讀孔子不知中國文化之博大,謹節(jié)錄所言,蠡窺其要.
老師講學的態(tài)度:
以古人的智慧,啟發(fā)我們的智慧.
以夏學奧質(zhì),尋拯世真文.
老師講《老子》的要點:
《老子》是一部言政治最高之術(shù)的書.這里要注意,他講的是政治之術(shù)而非政治之學.
研究《老子》必知幾個原則:以靜制動、以弱勝強、重為輕根、靜為躁君、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見第一章)
悟得老氏妙,申韓弊可調(diào).
書,就是個啟示,怎么想都行,在乎去悟.
老子最重要就是反字.道不是空的,得有對象,得有用.如何有用?反者道之動.第二章以下講的都是反.什么是反?不隨于所適,其體獨立,這就是反.(見第二十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