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松松做領導:簡單高效的法家管理智慧》用圖解的形式,通過善與惡、思與行、法術勢、矛與盾、冰與火、有私與無私、賞與罰、賢與愚等八個對立的方面,說明一個懂得領導藝術的領導者,必須掌握法家管理思想的精髓:法(固定的法則)、術(控制的手段)、勢(政治的權力)。管理者若能很好地把法、術、勢相結合,領導的位置就不容易被蒙蔽,而下級也不會因為沒有制度的約束而作亂,才能輕輕松松做領導。如果你就職于政治、管理或商業(yè)競爭等領域,要想從傳統(tǒng)中吸取輕松駕馭局面的智慧,那么法家的領導藝術是你不二的選擇,它可以使你表現出色,所獲不菲。
西風東漸,注重人性和諧慢慢成為當代中國的管理潮流。但物極必反,人性深處的矛盾,卻使強勢領導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也給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李悝、申不害、慎到、商鞅、韓非子等這些法家人物所留下的管理智慧,卻可以使我們輕松高效、游刃有余地了解人性。
《輕輕松松做領導:簡單高效的法家管理智慧》: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虛懷若谷才能了解事情真假,保持定靜才能判斷行為對錯。要取信,罰不如賞,賞大不如賞小;要立威,賞不如罰,罰下不如罰上。一個規(guī)則,必須讓聰明人和笨人都能理解并且遵守,這才是 管理方法。高明的領導,不必絞盡腦汁就可以明察一切,不必顯示才華就可以成就大業(yè)。
規(guī)則一定要讓人明了,而權術一定不能被人覺察。正因為人是多樣的,所以我們才需要規(guī)則;正因為人是復雜的,所以我們才需要權術。
作為諸子百家中的一個相當另類的異數,法家萌芽于春秋,正式形成并活躍于戰(zhàn)國。之后,秦始皇用它為思想武器統(tǒng)一全國,并以之作為統(tǒng)治全國的獨門絕招。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秦朝土崩瓦解,法家失去了靠山,同時把思想界老大的位置拱手讓給了儒學。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法家人物大多自稱“法士”、“法術之士”或者“耕戰(zhàn)之士”等,不過,儒家的掌門人之一孟子,則不客氣地稱其為“辟草莽,任土地者”,也就是強迫人民開墾土地來增加稅負的人,將其列為需要打擊的黑名單的第三名。
事實上,在先秦諸子百家中,也許只有劍走偏鋒的法家思想是用血來祭奠的。因為流血的,不只是許多有罪或者無辜的貴族和平民,還有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韓非子。
到東漢末年,劉邵把春秋中期以后的管仲等政治改革家也都算在法家之中,這種看法很具有代表性。后來,郭偃、子產、鄧析、吳起、鄒忌、荀子也都被當做法家來看待。他在《人物志》中說:“建法立制,強國富人,是謂法家,管仲、商鞅是也。”
引子法家的體與用
1 法家的主要特征
與其強調重義輕利,或避而不談利,還不如正確面對利,并善加規(guī)范以使之符合規(guī)則。
2 法家的派別之分
從理論特點上,法家可分為法派、勢派和術派;從時間上,分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從地域上,分為三晉法家和齊法家。
3 法家的形成與發(fā)展
戰(zhàn)國前期和中期是各諸侯國變法的高潮期,革命的法家也在這一大背景下找到了時代的G點。
4 法家與其他家的關系
法家思想家們不僅曾拜儒者為師,有的還曾出入于道、墨、名,乃至縱橫家。
5 陽儒陰法的大混合
“陽儒陰法”,就是指歷代政治家的治理思想,是一種以儒、法兩家思想為主體的混合體,它表面是一層儒家思想的“糖衣”,而內核則是法家黑想的藥。
卓有成效的法術管理
一 善與惡
人性的單音與和弦
1 人性是善還是惡
好逸惡勞的品性,決定每個人都像自由市場上的生意人,認錢不認人——“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性也”。
2 法家的性惡觀念
最迫切需要的不是道德的說教,也不是扼制人性和詛咒人類的墮落,而是制定一套合平時代特點和人類本性的規(guī)范,使人們不至于在混亂和無序中紛爭。
3 因應人性來管理
不要指望人自覺,不要指望人不變壞,但是可以采取種種措施防止人變壞。
4 管理的理想境界
因為人性是自利自為的、是惡的,所以只有依法辦事,以規(guī)則為準繩,才能把事情辦好,而且不至于招致無休止的抱怨和貪求。
5 用法來確定名分
領導者真正要做的,一是一視同仁地看待自己和別人的各種“自私”需求,二是真正使規(guī)則具有規(guī)范性,并伴以權威性和強制性。
二 思與行
規(guī)則要立于真實上
1 策略以易行為高
管理不以好高鶩遠、玄妙難行為貴,而應以切合實際,能迅速推廣,淺近易行為高。
2 規(guī)則要切合實際
任何規(guī)甽只有對公私兩個方面都有利.才算得上是完美的。
3 立法應險如澗谷
一味地“以人為本、與人為善”并不一定就是理想的狀態(tài),相反,往往可能還會因為對下屬的姑息遷就而誤了大事。
4 因時因地而權變
時代是變化的,每個時代的變化都有它不得不變的原因,因此只能用變化的眼光看世界。
5 競爭方式的權變
競爭方式的好壞,不僅取決于你的素質和能力,而且還取決于許多其他因素,比如對手的特點和環(huán)境等。
三 法術勢
假面后的權力策略
1 明用法,暗用術
法家思想精髓中的精髓、核心中的核心在于:法(固定的法則)、術(控制的手段)、勢(政治的權力)。
2 領導術三駕馬車
為了不被沖突的矛盾所左右,就必須綜合運用規(guī)章制度、個人權威及一些便巧的策略,把各種力量引導到一個方向上來。
3 領導也需要權術
做領導的如果缺乏管制下屬之術,就會出現被架空甚至被取而代之的危險。
4 法和術應該并重
長治久安僅僅靠”法”還不夠,還必須重視術,加強領導者對于權力的把握。
5 改革要順勢而為
改革必須像下棋一樣,事先安排好進行的步驟,并注意先后次序,以便使環(huán)境成為改革能夠進行的勢,而不是阻力。
6 借勢造勢的策略
所謂的君子和小人,本來沒有固定不變的品質,大都是隨著時勢的推移變化而變化的。
四 矛與盾
成功在短兵相接處
1 矛盾的斗爭哲學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普遍地存在這種勢不兩立的”矛盾”,到處都是”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
2 仁義的內在矛盾
作為一個聰明的領導者,要堅決反對那種假公濟私的行為,其中包括那些為小節(jié)背棄大節(jié)的所謂仁愛。
3 法制的內在矛盾
任何一種制度,一旦刻板清晰到使組織喪失活力、效率低下,就到了應該革新的時候了。
4 忠與孝孰先孰后
在管理中應該向法家學習,做到公私相分,以國家利益和公眾利益為重,不因為一己之私而損害國家和他人的利益。
5 大信不信的辯證
在兩難的情況下,就應當棄小信而守大義,而不該棄大義而守小信;也不要幻想有什么兩全之計,因為魚與熊掌往往不能兼得。
6 矛盾中成就人生
發(fā)了財后能讓別人也發(fā)財的,想窮也窮不了:當了官后能讓別人也當官的,想下也下不來:交了好運后能讓別人也交好運的,想倒霉也倒霉不了。
五 冰與火
越纏綿越是陷阱
1 防備身邊的敵人
真正危險的敵人也許并不是明刀明槍對立的人,而是悄無聲息讓你敗亡的人。
2 需要防備的八奸
韓非子把朝廷中上至宰相、下到侍從優(yōu)伶的所有進出宮廷的人,都列為“最危險的敵人”。
……
六 有私與無私
吃小虧得大便宜
七 賞與罰
德刑之間的分寸
八 賢與愚
第三只眼睛看忠賢
插圖:
法家是一個非常革命的流派,對后世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繼秦王朝法家政治結束之后,不論興起于西漢的黃老之學,乃至后來成為官方哲學的儒家思想,還是三國初年曹魏的名法之治和宋初的王安石變法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吸取了法家的思想。也就是說,歷代王朝的治理思想,根本不是一種單純的儒家、法家或者道家的思想,而是一種以儒、法兩家思想為主體的混合體。
法家在歷史上已經定格,實踐法家思想的秦王朝也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是,法家的政治哲學思想卻并未隨著強秦的滅亡而消失,它在和儒、道、墨、名、兵諸家的沖撞中,形成了陽儒陰法的特殊形態(tài),成為社會政治統(tǒng)治的一個重要內容。
“刑德并用,王霸雜之”,即儒、法并用,一向是統(tǒng)治不可或缺的兩手,猶如車有兩輪、鳥有兩翼一樣。沒有這兩手,整個社會就不能運轉。那么,什么是歷代帝王治理術中的陽儒陰法、王霸雜用呢?
學者張純、主曉波認為,這有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以儒家的理論提出而實踐上為法家的主張,其中有“儒家化”的法家,也有“法家化”的儒家。二為在政治上以儒家掌“教化”,而以法家掌“吏治”,故儒家“言”,而法家“行”。三在意識形態(tài)上,提倡儒家的理想,而在現實政治上實行法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