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的故事》一書中,作者以簡潔精練的文筆描述了地球形成的歷史和人類發(fā)展史。閱讀本書,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對歷史獲得一個總體的認識,并感受到作者追求和平、悲天憫人的偉大情懷。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英國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尤以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聞名于世。1895年出版《時間機器》,隨后又發(fā)表了《莫洛博士島》、《隱身人》、《星際戰(zhàn)爭》等多部科幻小說。其史學巨著《世界史綱》影響深遠,被譽為“世界之書”!段拿鞯墓适隆穭t是它的大眾普及版,更適合普通讀者閱讀。
第1章空間里的世界
我們對世界歷史的認識還遠遠不夠。200年以前的人們只知道最近3000年之內(nèi)的歷史;3000年之前的歷史,只是一個個傳說和一段段遐想。我們這個文明世界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被這樣教導并信服:公元前4004年的一天,這個世界突然出現(xiàn)了,至于這一天到底是春天還是秋天,權威人士們眾說紛紜。這種近乎荒謬的誤解基于希伯來《舊約》的生硬解釋,也源于神學式的主觀臆斷,早已被如今的傳教士們摒棄了。人們都普遍認為,就表面看來,我們生存的宇宙早已存在,甚至可以追溯到無限遙遠的過去。當然,這些表象也可能存在誤差,這就好比將兩面鏡子放在房間的兩頭,你看到的房間仿佛永無盡頭。然而,那種認為人類生存的宇宙只存在六七千年的觀念,已經(jīng)徹底被拋棄了。
如今,眾所周知,地球是一個球體,它呈現(xiàn)出一個稍扁的橙子形狀,直徑大約為8000 英里本書寫于20世紀20年代,當時的很多數(shù)據(jù)和歷史情況等,跟現(xiàn)在的認識具有較大的差距。。大概在2500 年前,就有少數(shù)明智之人意識到地球是一個球體。然而在此之前,人們一直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還對其與天空、恒星、行星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今天看來十分荒謬的觀點,F(xiàn)在我們都知道,地球以地軸(比地球的赤道直徑短24 英里)為中心,每24 小時自轉(zhuǎn)一周,這就是晝夜交替的原因;同時,地球沿著稍不規(guī)則且略有變化的橢圓形軌道,每年繞太陽公轉(zhuǎn)一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不斷變化,最短為9150萬英里,最長為9450萬英里。
月亮是繞著地球運行的一個較小球體,它與地球的平均距離為239 萬英里。地球和月亮并不是僅有的繞著太陽運行的星球,除此以外,還有水星和金星,它們分別在距離太陽3600 萬英里和6700 萬英里的地方。在地球運行軌道之外,除了無數(shù)可以忽略不計的帶狀小行星之外,還有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它們距離太陽分別為14100 萬英里、48300 萬英里、177820 萬英里和279300 萬英里。這些以百萬英里計的宏觀數(shù)字實在太抽象。如果我們將太陽與行星之間的距離按比例縮小到可以理解的范圍,讀者可能就很容易接受了。
倘若將地球描繪成一個直徑為1 英寸的小球, 太陽就是一個直徑為9 英尺的大球,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是323碼,也即約1/5英里,步行四五分鐘的路程;月球好比一粒距離地球25 英尺的豌豆。在地球和太陽之間,有兩顆內(nèi)行星,即水星和金星,它們距離太陽分別為125 碼和233 碼。這些星球的周圍是空曠的宇宙,直到地球之外175 碼的地方,才可以遇到火星。木星大約在1英里處,它的直徑為1英尺;土星的體積稍微小一點,在距離地球2英里的地方;天王星在4英里處,海王星在6英里的地方。再往外圍數(shù)千英里的范圍內(nèi),只有細微的塵埃和懸浮的稀薄蒸汽,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按照這種比例計算,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也在40萬英里之外。
這些數(shù)字可能會讓人們產(chǎn)生感慨:戲劇人生的舞臺是多么空曠與寂寞!
在這片浩瀚無垠的茫茫宇宙中,我們真正知道的只是地球表面的生命而已。這些生命中,生活在地下的,最深不超過3英里深,可是地表與地心的距離為4000英里;同樣,生活在地表的,最高不超過5 英里高。除此之外的茫茫宇宙,空無一物,死氣沉沉。
最深的海洋挖掘也僅深入到地下5英里。飛機的最高飛行紀錄也不過4英里而已。曾經(jīng)有人乘著氣球飛到7英里的高空,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任何鳥類都不可能飛到5英里的高空,有些小鳥和昆蟲試圖被飛機帶到高空,但在遠遠低于此高度時,就早已失去了知覺。
第2章時間里的世界
最近50年來,科學家們對地球的年齡和起源作出了很多精確和有趣的推測。由于這些推測涉及深奧的數(shù)學和物理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對此進行簡單總結。事實上,如今的天文學和物理學太過落后,除了主觀推測之外,別無它果。從總的趨勢來看,地球的估測年齡越來越長。現(xiàn)在看來,地球可能是一個自我旋轉(zhuǎn)的獨立行星,而且繞太陽公轉(zhuǎn)已經(jīng)20多億年了。也許地球?qū)嶋H的存在時間更悠久,悠久得遠遠超出了世人的想象。
太陽、地球以及圍繞太陽旋轉(zhuǎn)的其他行星早已獨立存在很久了,在此之前,它們或許只是凌亂散落在空中的一個大旋渦。通過天文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廣闊的天空中有一些閃閃發(fā)光的螺旋狀云朵,它們看似在圍繞一個中心旋轉(zhuǎn),這就是“渦狀星云”。很多天文學家設想,太陽和它周圍的行星也曾經(jīng)是這樣的旋渦,它們?nèi)缃竦男螤钍悄圩饔玫慕Y果。這種凝聚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正如我們推測的10億年之后,地球和月亮才變得清晰。那時,它們的自轉(zhuǎn)速度比現(xiàn)在快得多,它們距離太陽更近,繞太陽公轉(zhuǎn)的速度也快很多, 它們的表面還處于熾熱或熔化狀態(tài)。其中,太陽是宇宙中一個超大的火球。
如果我們回到悠遠的過去,追溯地球的最初狀態(tài),那么我們就會看到與今天大相徑庭的另一番景象:地球更像是熔爐內(nèi)的爐膛,或是巖漿冷卻凝固前的表層。我們看不到液態(tài)水,因為所有的水分都在黃磺蒸氣和金屬蒸氣中化為烏有。在其下方,是翻滾沸騰的熔巖海洋。太陽與月亮的眩光,匆匆穿過彌漫著火云的天空,猶如赤熱的焰火飛掠而過。
幾百萬年的悠悠歲月一晃而過,那一番熊熊火海的熱烈景象已經(jīng)慢慢隱去。天空中的水蒸氣化成雨水降落下來,頭頂?shù)目諝庖沧兊酶酉”;在這片火海中,那些凝固熔巖的大塊熔渣時而浮現(xiàn),時而下沉,時而被其他漂浮物取而代之。太陽和月亮距離地球越來越遙遠,體積越來越小,運行速度也越來越慢。月亮的體積很小,因此早已冷卻到白熾溫度以下,有時遮住陽光形成月食現(xiàn)象, 有時反射陽光形成滿月景象。
就這樣,地球在漫漫歲月中極其緩慢地變化著,終于演變成我們現(xiàn)在居住的模樣。最后出現(xiàn)了這樣一番場景: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云,于是,第一場雨淅淅瀝瀝地落在了第一層巖石上。在此后的數(shù)千年中,地球上的大部分水依然會蒸發(fā)成為水蒸氣。而滾燙的溪流會夾雜著碎石與沉淀物,奔騰在凝固的巖石之上,然后沖進池塘與湖泊。
最后,便形成了我們?nèi)祟惙毖苌⒌牡厍。如果我們可以拜訪那時的地球,我們的眼前將是如此景象:狂風怒吼,暴雨驟瀉,遍地熔巖,土壤全無,寸草不生。狂風的強度超過了最激烈的龍卷風;傾盆暴雨猛擊著我們?nèi)缃駵嘏孢m的地球,那種情境不堪設想。瓢潑大雨從我們身邊傾瀉而下,夾雜著巖石碎屑,匯集成一股股洪流,沖刷出一條條峽谷與溝壑,最終將沉積物沖進最古老的海洋。我們可以穿過云層,清晰地看見巨大的太陽從天空掠過,隨著太陽、月亮的運行,其后便是頻繁的地震與地表上升。如今的月亮一直保持一面朝著地球,可是當初,它也曾大幅自轉(zhuǎn),展現(xiàn)著自己深深隱藏的另一面。
幾百萬年過去了,地球年齡越來越大,白天越來越長,太陽離地球越來越遠,陽光越來越溫和,月亮的步伐也緩慢下來;暴風驟雨的強度變得弱小,原始海洋里的水不斷增多,奔流成海,從此以后,我們的地球穿上了海藍色的外套。
然而,那時的地球上仍然沒有生命;大海了無生機,巖石上一片荒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