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乃清末民初河北鹽山縣名醫(yī)張錫純(1860~1933年)所著。張錫純在學術上主張溝通中西,以中醫(yī)為主體,取西醫(yī)之長,補中醫(yī)之短,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是我國近代歷史上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雖其平生著述甚多,然現(xiàn)傳世者僅《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
本書共分八期三十卷。前三期共八卷,重點收載各科經(jīng)驗方;第四期共五卷,重點記載常用中藥和部分西藥的應用經(jīng)驗;第五期共八卷,主要為醫(yī)論,內(nèi)容豐富、獨樹一幟,并收載有部分回復信件等;第六期共四卷,為張氏對各科醫(yī)案的總結;第七期共四卷,主要記載張氏對于傷寒方證的心得經(jīng)驗;第八期不分卷,乃張氏之孫于1957年獻出的遺稿,為《醫(yī)話拾零》與《三三醫(yī)書評》。
1《醫(yī)學衷中參西錄》成書于1909年,清·張錫純著。張錫純主張溝通中西,以中醫(yī)為主體,取西醫(yī)之長,補中醫(yī)之短,師古而不泥古,參西而不背中,是近代中西醫(yī)匯通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全書共分八期三十卷。是作者多年學術經(jīng)驗和臨證心得之總結,試圖用中西醫(yī)學理論和醫(yī)療實踐闡發(fā)醫(yī)理,論理頗多獨到之處,制方亦多簡要有效,至今仍為醫(yī)者所重視。
3本次整理中的?惫ぷ,以版本?睘橹,力求保持原書原貌。注意吸收古今醫(yī)學界有關的校勘、辨證、考異、訂誤等方面研究成果,對底本中的錯簡、倒文、訛誤、脫漏、衍文等,依參校本予以勘正。
何清湖,湖南中醫(yī)藥大學 ,教授 副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西醫(yī)結合臨床(外科)和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專業(yè)博士生導師,已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18名,博士生12名。 曾任湖南中醫(yī)藥大學中西醫(yī)結合學院院長。
前三期
張序 001
袁序 002
蘇序 003
自序 004
題詞 005
例言 007
前三期合編第一卷
治陰虛勞熱方 011
資生湯 011
十全育真湯 013
醴泉飲 016
一味薯蕷飲 017
參麥湯 018
珠玉二寶粥 020
沃雪湯 020
水晶桃 021
既濟湯 021
來復湯 022
鎮(zhèn)攝湯 023
前三期合編第二卷
治喘息方 024
參赭鎮(zhèn)氣湯 024
薯蕷納氣湯 026
滋培湯 026
治陽虛方 027
敦復湯 027
治心病方 029
定心湯 029
安魂湯 031
治肺病方 032
黃耆膏 032
清金益氣湯 033
清金解毒湯 033
安肺寧嗽丸 033
清涼華蓋飲 034
治嘔吐方 035
鎮(zhèn)逆湯 035
薯蕷半夏粥 035
治膈食方 036
參赭培氣湯 036
治吐衄方 037
寒降湯 037
溫降湯 039
清降湯 040
保元寒降湯 040
保元清降湯 040
秘紅丹 040
二鮮飲 041
三鮮飲 041
化血丹 042
補絡補管湯 042
化瘀理膈丹 045
治消渴方 045
玉液湯 045
滋膵飲 046
治癃閉方 047
宣陽湯 047
濟陰湯 047
白茅根湯 048
溫通湯 049
加味苓桂術甘湯 049
寒通湯 050
升麻黃耆湯 051
雞胵湯 052
雞胵茅根湯 053
前三期合編第三卷
治黃疸方 055
審定《金匱》黃疸門硝石礬石散方
055
治淋濁方 056
理血湯 056
膏淋湯 057
氣淋湯 058
勞淋湯 058
砂淋丸 058
寒淋湯 059
秘真丸 059
毒淋湯 059
清毒二仙丹 059
鮮小薊根湯 060
朱砂骨湃波丸 060
澄化湯 061
清腎湯 061
舒和湯 061
治痢方 061
化滯湯 061
燮理湯 062
解毒生化丹 063
天水滌腸湯 063
通變白頭翁湯 064
三寶粥 065
通變白虎加人參湯 066
治燥結方 069
硝菔通結湯 069
赭遂攻結湯 070
通結用蔥白熨法 071
治泄瀉方 072
益脾餅 072
扶中湯 072
薯蕷粥 073
薯蕷雞子黃粥 074
薯蕷芣苜粥 074
加味天水散 074
加味四神丸 075
治痰飲方 075
理飲湯 075
理痰湯 076
龍蠔理痰湯 077
健脾化痰丸 078
期頤餅 078
治痰點天突穴法 079
治癲狂方 080
蕩痰湯 080
蕩痰加甘遂湯 080
調(diào)氣養(yǎng)神湯 081
前三期合編第四卷
治大氣下陷方 083
升陷湯 083
回陽升陷湯 092
理郁升陷湯 093
醒脾升陷湯 093
治氣血郁滯肢體疼痛方
095
升降湯 095
培脾舒肝湯 095
金鈴瀉肝湯 096
活絡效靈丹 096
活絡祛寒湯 097
健運湯 098
振中湯 098
曲直湯 098
熱性關節(jié)腫疼用阿斯必林法
100
前三期合編第五卷
治傷寒方 102
麻黃加知母湯 102
加味桂枝代粥湯 103
小青龍湯解 105
從龍湯 108
餾水石膏飲 109
葛根黃芩黃連湯解 110
小柴胡湯解 111
通變大柴胡湯 114
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115
治溫病方 115
清解湯 115
涼解湯 117
寒解湯 117
石膏阿斯必林湯 119
和解湯 119
宣解湯 119
滋陰宣解湯 119
滋陰清燥湯 120
滋陰固下湯 121
猶龍湯 121
前三期合編第六卷
治傷寒溫病同用方 122
仙露湯 122
石膏粳米湯 131
鎮(zhèn)逆白虎湯 131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132
寧嗽定喘飲 137
蕩胸湯 137
一味萊菔子湯 138
鎮(zhèn)逆承氣湯 138
前三期合編第七卷
治瘟疫瘟疹方 140
青盂湯 140
護心至寶丹 144
清疹湯 144
治瘧疾方 146
加味小柴胡湯 146
治霍亂方 147
急救回生丹 147
衛(wèi)生防疫寶丹 148
急救回陽湯 149
治內(nèi)外中風方 152
搜風湯 152
熄風湯 153
逐風湯 153
加味黃耆五物湯 154
加味玉屏風散 154
鎮(zhèn)肝熄風湯 154
加味補血湯 157
治小兒風證方 159
定風丹 159
鎮(zhèn)風湯 159
治癇風方 161
加味磁朱丸 161
通變黑錫丹 162
一味鐵氧湯 162
治肢體痿廢方 163
補偏湯 163
振頹湯 165
振頹丸 165
姜膠膏 166
前三期合編第八卷
治女科方 167
玉燭湯 167
理沖湯 168
理沖丸 169
安沖湯 171
固沖湯 171
溫沖湯 172
清帶湯 172
加味麥門冬湯 173
壽胎丸 174
安胃飲 174
大順湯 175
和血熄風湯 176
滋陰清胃湯 177
滋乳湯 177
消乳湯 177
升肝舒郁湯 178
資生通脈湯 178
治眼科方 179
蒲公英湯 179
磨翳水 180
磨翳散 180
明目硼硝水 180
清腦黃連膏 180
益瞳丸 181
羊肝豬膽丸 181
治咽喉方 182
咀華清喉丹 182
治牙疳方 183
古方馬乳飲 183
敷牙疳散藥方 183
牙疳敷藤黃法 183
治瘡科方 184
消瘰丸 184
消瘰膏 185
化腐生肌散 185
內(nèi)托生肌散 186
洗髓丹 187
雜錄 188
服硫黃法 188
解砒石毒兼解洋火毒方
189
治夢遺運氣法 189
跋 190
第四期
序 191
例言 192
第四期第一卷
石膏解 193
人參解 202
西洋參解 205
黃耆解 205
第四期第二卷
山萸肉解 209
白術解 211
赭石解 212
山藥解 217
地黃解 220
甘草解 220
朱砂解 221
鴉膽子解 222
龍骨解(附:龍齒) 222
牡蠣解 223
石決明解 224
玄參解 224
當歸解 224
第四期第三卷
芍藥解 226
芎䓖解 227
大黃解 228
樸硝、硝石解 228
厚樸解 229
麻黃解 229
柴胡解 230
桂枝解 231
三七解 232
滑石解 233
牛膝解 233
遠志解 234
龍膽草解 234
半夏解 234
栝蔞解 235
天花粉解 235
干姜解 235
生姜解 237
附子、烏頭、天雄解 237
肉桂解 238
知母解 239
天門冬解 239
麥門冬解 240
黃連解 240
黃芩解 241
第四期第四卷
白茅根解 242
葦莖、蘆根解 242
鮮小薊根解 243
大麥芽解 243
茵陳解 244
萊菔子解 244
枸杞子解 244
海螵蛸、茜草解 245
罌粟殼解 246
竹茹解 246
沙參解 246
連翹解 247
川楝子解 247
薄荷解 247
茯苓、茯神解 248
木通解 249
蒲黃解 249
三棱、莪術解 250
乳香、沒藥解 250
常山解 251
山楂解 251
石榴解 251
龍眼肉解 252
柏子仁解 252
大棗解 253
胡桃解 253
五味子解 254
萆薢解 254
雞內(nèi)金解 254
穿山甲解 255
蜈蚣解 255
水蛭解 256
蝎子解 257
蟬退解 257
羚羊角解 257
血余炭解 258
指甲解 258
第四期第五卷(西藥)
阿斯必林(Aspirin) 259
安知必林(Antipyrinum) 259
別臘蜜童(Pylamidonum) 260
安知歇貌林(Antife Brinum) 260
弗那攝精(Phenacetinum) 260
撒里矢爾酸那篤謨(Natrium Salicylicum) 260
撒魯兒(Salolum) 261
規(guī)尼涅(Chininum hydiochloiicum) 261
烏羅特羅賓(Urotropinum) 261
鹽酸(Acidum hydrochloricurn) 262
鹽酸歇魯茵(Heroinum hydrochloricum) 262
旃那葉(Folia Sennae) 262
蓖麻子油(Oleum Ricini) 262
硫苦(Magnesium Sulfurium) 262
甘汞(Hydrargyrum Chloratum) 263
食鹽(Natriun Chloratun) 263
抱水格魯拉爾(Chloralum Hydratum) 263
貌羅謨加謨(Kalium Bromatum) 263
貌羅謨安母紐謨(Ammonium Bromatum) 263
貌羅謨那篤謨(Natrium Bromatum) 264
依的兒(Aether) 264
羅芳謨(Chloroformi) 264
實芰答里斯葉(Folia Digitalis) 265
斯獨落仿斯精(Strophanthi) 265
斯獨落仿斯丁幾(Tinctura Strophanthi) 265
安母尼亞茴香精(Spirtus Ammoniae foeniculatus) 265
安息香酸那篤謨(Natrium Beuzoicum) 265
含糖白布圣(Pepsinum Saccharatum) 266
石碳酸(Aciduma Carbolicum) 266
硼酸(Acidum Coricum) 266
單寧酸(Acidum Tannicum) 266
單那爾并(Tannalbinm) 266
硫酸亞鉛(Zincum Snlfuricum) 267
幾阿蘇(Krcosatum) 267
過滿俺酸加里(Kalium Permanganicum) 267
百露拔爾撒謨(Balsamum Peruvianum) 267
麥角(Secale Coruntum) 267
醋酸鉛(Piumdum Acet-cum) 268
沃度仿謨(Todoformium) 269
沃度加謨(Kalium Tadatum) 269
沃度丁幾(Tinctum Todi) 269
重碳酸那篤謨(Natrium Bicarbomcum) 269
骨拜波拔爾撒謨(Balcamamam Copaivae) 269
蓽澄茄末(Pulvis Cubedae) 270
白檀油(Olenm Santali) 270
第五期
序 271
題詞 272
例言 274
第五期第一卷
論中醫(yī)之理多包括西醫(yī)之理溝通中西原非難事
276
人身神明詮 279
元氣詮 279
大氣詮 281
論人身君火、相火有先后天之分
284
腦氣筋辨 284
三焦考 285
少陽為游部論 286
左傳肓之上膏之下解及病在膏肓之治法
287
答人問膜原 287
答人問泌尿道路 287
答方寄齋問黃庭經(jīng)后有幽闕前有命門
288
答劉希文問外腎與睪丸與何臟有密切之關系
289
答人問胞室子宮氣海兒枕
289
答陳董塵疑《內(nèi)經(jīng)》十二經(jīng)有名無質(zhì)
290
報駁左肝右脾解者書 290
深研肝左脾右之理 291
續(xù)申左肝右脾之研究 292
論醫(yī)士當用靜坐之功以悟哲學
293
醫(yī)學宜參看《丹經(jīng)》論
294
論哲學與醫(yī)學之關系 295
第五期第二卷
石膏生用直同金丹煅用即同鴆毒說
297
石膏治病無分南北論 298
答王隆驥君石膏生用煅用之研究
299
論三七有殊異之功能 301
羚羊角辨(附羚羊角代替方)
303
論馬錢子為健胃妙藥 306
論龍骨不可煅用之理 306
蟲辨 306
論雞內(nèi)金為治女子干血勞要藥
307
答人疑洗髓丹中輕粉紅粉性過猛烈
307
讀高思潛氏野莧菜根對于霍亂之功效書后
308
讀盧育和氏葵能治瘧述書后
309
冬葵子辨 309
論赤石脂煅用之可疑 310
辨《傷寒論》方中所用之赤小豆是谷中小豆非相思子 310
論白虎湯中粳米不可誤用糯米
311
麥奴、麥角辨 311
小茴香辨 311
論用藥以勝病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
312
答朱靜恒問藥三則 313
牛肉反紅荊之目睹 314
甘草反鰱魚之質(zhì)疑 314
論中西之藥原宜相助為理
315
論西藥不盡宜于中人 316
復李祝華書 316
復竹芷熙書 317
論鱉甲、龜板不可用于虛弱之證
317
論萆薢為治失溺要藥不可用之治淋
317
論沙參為治肺勞要藥 318
第五期第三卷
論腦充血之原因及治法
319
論腦充血證可預防及其證誤名中風之由(附:建瓴湯) 320
論腦貧血治法(附:腦髓空治法)
322
論腦貧血痿廢治法答內(nèi)政部長楊階三先生(附:干頹湯、補腦振痿湯) 322
論心病治法 324
論肺病治法(附:清金二妙丹、三妙丹)
326
治肺病便方 329
論肺勞喘嗽治法 329
讀章太炎氏論肺病治法書后
330
總論喘證治法 330
論李東垣補中益氣湯所治之喘證
332
論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附:變質(zhì)化瘀丸) 333
論胃氣不降治法 335
答劉希文問肝與脾之關系及肝病善作疼之理
336
論肝病治法 337
論腎弱不能作強治法 339
論治夢遺法 340
第五期第四卷
論目疾由于腦充血者治法
341
論目疾由于伏氣化熱者治法
341
答郭炳恒問小兒耳聾口啞治法
342
論鼻淵治法 342
自述治愈牙疼之經(jīng)過 342
論喉證治法 343
詳論咽喉證治法 343
閱劉華封氏《爛喉痧證治辨異》書后
347
論結胸治法 348
論腸結治法 349
論肢體痿廢之原因及治法(附:起痿湯、養(yǎng)腦利肢湯) 350
論四肢疼痛其病因涼熱各異之治法
352
答余姚周樹堂為母問疼風證治法
353
論肢體受寒疼痛可熨以坎離砂及坎離砂制法
353
答宗弟相臣問右臂疼治法
353
論治偏枯者不可輕用王勛臣補陽還五湯
354
答徐韻英問腹疼治法 354
論腰疼治法 355
論足趾出血治法 356
論骨雷治法 356
答黃雨巖問接骨方并論及結筋方
356
第五期第五卷
論傷寒脈緊及用麻黃湯之變通法
357
論大青龍湯中之麻黃當以薄荷代之
358
用小青龍湯治外感痰喘之經(jīng)過及變通之法
358
論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之用法
362
論大承氣湯厚樸分量似差及變通法
363
《傷寒論》大承氣湯病脈遲之研究及脈不遲轉(zhuǎn)數(shù)者之變通下法 363
論《傷寒論》大柴胡湯原當有大黃無枳實
364
答徐韻英陽旦湯之商榷
364
論少陰傷寒病有寒有熱之原因及無論涼熱脈皆微細之原因 364
《傷寒論》少陰篇桃花湯是治少陰寒痢非治少陰熱痢解 365
答人問《傷寒論》以六經(jīng)分篇未言手經(jīng)足經(jīng)及后世論溫病者言入手經(jīng)不入足經(jīng)且謂溫病不宜發(fā)汗之義 366
溫病之治法詳于《傷寒論》解
367
《傷寒論》中有治溫病初得方用時宜稍變通說
369
論傷寒溫病神昏譫語之原因及治法
370
傷寒風溫始終皆宜汗解說
371
答徐韻英讀《傷寒論》質(zhì)疑四則
373
答王景文問《神州醫(yī)藥學報》何以用真武湯治其熱日夜無休止立效 374
論吳又可達原飲不可以治溫病
374
論吳氏《溫病條辨》二甲復脈三甲復脈二湯
375
論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及冬不藏精春必溫病治法
376
論伏氣化熱未顯然成溫病者之治法
377
詳論猩紅熱治法 377
論天水散(即六一散)治中暑宜于南方北方用之宜稍變通 380
論伏暑成瘧治法 380
第五期第六卷
論黃疸有內(nèi)傷外感及內(nèi)傷外感之兼證并詳治法
382
徐伯英論審定硝石礬石散
384
論痢證治法(附:開胃資生丹)
384
論霍亂治法 391
論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394
第五期第七卷
答臺灣嚴坤榮代友問痰飲治法
401
答張汝偉問其令尊咳嗽治法
402
答張汝偉服藥有效致謝書
402
論水臌、氣臌治法 403
論血臌治法 404
論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
405
論治吐血、衄血不可但用涼藥及藥炭強止其血
409
論吐血衄血證間有因寒者
410
論沖氣上沖之病因病狀病脈及治法
410
論火不歸原治法 411
虛勞溫病皆忌橘紅說 413
論治疔宜重用大黃 413
論治癩 414
駁方書貴陽抑陰論 414
治虛勞證宜慎防汗脫說
415
答翁義芳問呃逆氣郁治法
415
論治癇瘋 416
論癲狂失心之原因及治法
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