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詞是佤族祭師巴猜們代代口傳的祭祀文本,是一種活形態(tài)押韻口頭傳統(tǒng),是佤族口頭傳統(tǒng)的典型代表。內容涉及佤族生產勞作、賀生送葬、男婚女嫁、建造新居等,語言方面秉承了佤族古歌的特點,在韻律、語義與結構、語用與修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通過祭詞,可以了解佤族的民俗、歷史,也可以深入分析佤語的特點。
序 拓展語言田野調查和描寫研究的成功個案
自趙元任、李方桂等先生倡導漢語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田野調查,并做出示范性的描寫之后,通過田野調查獲取第一手語料并開展相關學術研究的風尚薪火相傳、綿延不斷。前人的語言田野調查和描寫分析主要集中于以下領域:在基本詞匯(常用詞匯,下同)基礎上歸納音位系統(tǒng),在基本詞匯、典型句式和話語材料基礎上描寫音系、分析語法結構,在詞匯和語義方面除了羅列調查詞表,系統(tǒng)的分析研究尚不多見。從語料范圍看,以往的田野調查多局限于基本詞匯、典型句式和有限的長篇話語材料。具有美國描寫語言學背景的李方桂先生及其中國弟子馬學良、邢公畹以及張琨、傅懋勣等學術大家,雖反復強調長篇語料對少數(shù)民族語言特別是無文字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的重要性,但以往的語言田野調查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長篇語料的收集多局限于民間故事、個人經歷、家庭或族群生活等方面。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特別是無文字或文字使用歷史不長的民族,大都有發(fā)達的口傳文學傳統(tǒng)。以往口傳文學資料的調查收集多局限于翻譯及文學研究,如柯爾克孜族史詩《瑪納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傳》、蒙古族史詩《江格爾》等。真正從語言學及相關學科出發(fā)做深入田野調查并開展多角度特別是語言學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見。李方桂先生的親傳弟子馬學良先生關于撒尼彝語及彝語文獻的調查研究可算該領域的經典;李方桂先生的另一親傳弟子邢公畹先生關于紅河傣雅語的調查,在語料收集的全面性方面為后人做出了示范。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的后來者繼承了前輩語言田野調查的傳統(tǒng),在語料收集特別是長篇話語材料的收集方面做出了各種努力。
在少數(shù)民族口傳文學中,祭詞是特殊的一類。廣義的祭詞指由祭祀主持人使用的具有特定程式的祭祀用語,它常被本族人或當?shù)厝丝醋魍ㄉ竦恼Z言,或是祭祀主持人與神交流的語言。這類話語材料大都與日?谡Z有一定差異,且與一個民族深層的精神世界相關,常常蘊含該民族的哲學智慧及社會文化價值觀,不僅是重要的語言研究素材,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講,全面系統(tǒng)地收集、描寫和解釋祭詞話語,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
多數(shù)佤族人是萬物有靈論者,他們篤信靈魂不滅。在他們看來,日月天地、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生命體及其他一切他們不能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都有靈魂,被稱為鬼神。佤族信奉的鬼神多與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如掌管風雨雷電的雷神、山川河流的水神和山神、農作物的谷魂、個人的魂魄、死人的鬼魂等。他們相信,世間萬物的生存、變化乃至消亡均受鬼神支配和主宰。這些鬼神既能為人類造福,也會懲治人類。天災人禍、糧食歉收、生老病死等,皆因得罪鬼神而致。因此,佤族有萬物皆有靈,禍福皆由鬼之說。因深信禍福皆源于鬼神,遇災禍時,佤族習慣求助于神靈,用犧牲獻祭,以撫慰神靈、求得庇佑。因敬畏神靈,不論是日常生產和生活,如開荒、播種、收谷物、殺豬宰牛、出遠門、遠方歸來等,還是重大禮俗儀式,如男婚女嫁、賀生送葬、新屋落成等,主人都要祭祀(佤語稱oh
tauh,當?shù)貪h語方言稱作鬼),并請祭師(佤語稱pa/pu
hai,即巴猜)吟誦祭詞,目的是告知眾神,請其庇護。佤族的各類祭祀儀式,可大可小,可簡可繁,但不可免。佤族的祭祀對象和種類繁多,從目的和場合看,有節(jié)令類、訣術類、禮俗類、祀典類四大類,細分多達幾十種。祭祀儀式上巴猜吟誦的祭詞代代相傳,是保留完整的程式化口傳文本。從內容上看,祭詞所涉內容對佤族自然崇拜觀念和歷史文化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語言角度看,祭詞的詞匯和語義及語法特點、表達風格等與佤語日?谡Z有較多區(qū)別,具有較高的語言研究價值。
葉黑龍博士是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專業(yè)的本科畢業(yè)生,作為佤族母語人,出于對母語文化的熱愛,一直渴望在該領域有所作為。本科畢業(yè)后,她報考了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佤語文化方向的碩士研究生,開始了本族語言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其間,她選修了我的專業(yè)選修課,我對她的學術興趣有了一定了解。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葉黑龍考取了我指導的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社會語言學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經專業(yè)課程學習和語言田野調查訓練,進入畢業(yè)論文選題階段。在與她的討論中,我得知她爺爺是當?shù)刂陌筒,是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我便鼓勵她做這方面的語言田野調查。
調查研究佤族的祭祀儀式和祭詞,我有兩點想法:一是祭詞語料十分特殊,它不僅具有特定的表達程式和風格,且因與日?谡Z的差異更顯珍貴;二是對一般的調查者而言,一個族群宗教信仰和精神領域話語材料的收集難度很大,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比如祭祀的神秘性和節(jié)令性、祭祀場合的神圣性、祭祀語言即通鬼神的話語的秘而不宣等。不過,葉黑龍具有得天獨厚的調查條件:首先,調查對象是她的爺爺,這可在很大程度上打消調查對象的顧慮;其次,她的調查研究容易獲得爺爺?shù)恼J同和支持,這種條件是其他人不具備的。
進入開題階段時,葉黑龍最大的顧慮是語言本體的科學分析較難開展以及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框架。我鼓勵她,堅持語料優(yōu)先原則,只要能夠獲取不同類型的祭詞語料并準確記錄轉寫,便成功了一半。關于本體描寫的科學性,在準確記錄語料的基礎上盡力而為,能達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至于理論框架和理論貢獻,我的原則是不拘泥于任何一家學說,根據實地獲取的語料,有多少材料和想法就說多少話,能提煉多少規(guī)律性的東西就提煉多少,不苛求,更不必刻意為之。因為我一直堅信,新的語言理論總是建立在新的語言材料和語言事實基礎之上的。換言之,新的語言材料和語言事實可以促生新的語言理論,即便受時間、能力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難以為之,但總有可為之日。
我們取得共識后,便進入實操階段。盡管葉黑龍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但調查和研究的難度仍然相當大。首先,不同類型的祭詞只能針對不同的需求由巴猜在特定儀式上吟誦,比如生老病死、起屋封頂?shù),不是隨時隨地可以獲取的。這就需要葉黑龍把握各種時機,親臨現(xiàn)場錄取真實場景的第一手語料,其中僅是北京和云南西盟山區(qū)的車馬勞頓就可想而知。其次,祭詞中的大量詞語特別是針對不同祭祀的專名、神名等,往往包含獨特的文化含義及價值觀,很難找到或根本無法找到對應的漢語詞語。最后,這些詞語表達的內容具有神秘性,即便佤族母語人,能夠基本聽懂已屬不易,準確理解更是困難,做出科學易懂的描述和解釋難上加難。葉黑龍憑借她那股不服輸?shù)捻g勁,克服各種困難,多次深入現(xiàn)場錄音,收集到不同類型的完整祭詞語料,不厭其煩地與我討論一些詞語的發(fā)音和記音,通過各種途徑考求各種詞語的字面義和引申義。經過不懈努力,葉黑龍的研究在語料收集和描寫、分析和解釋方面,用多樣性和完整性(指已調查記錄的祭詞的完整性)、準確性和恰當性來概括毫不為過。
葉黑龍的博士學位論文《西盟縣代格拉寨佤族祭詞研究》,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新廠鎮(zhèn)代格拉村代格拉寨佤族的祭祀經為主要調查和描寫對象,兼述代格拉寨的語言特點及祭祀過程,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第一,因學界尚無代格拉話音系描寫和語法分析的研究成果,作者依據第一手語料整理了代格拉話的音系,分析了構詞和語法特點,填補了語言描寫的空白。第二,通過田野調查收集到不同類型的祭詞,用國際音標記音轉寫,對譯和意譯為漢文,并做出詞義、句義、語篇義及相應的文化解釋。葉黑龍還通過戶訪形式,逐一考察各戶的祭祀狀況;通過參與式觀察,進一步描述各類祭祀儀式的過程;依據對不同類型祭詞文本的分析,揭示其蘊含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價值觀。第三,分析祭詞的韻律(節(jié)奏和押韻)、結構(組句和語篇兩個層面)、詞匯和語義(構詞特點和類義詞的使用)、修辭和語用(特別是敬謙語氣詞的使用)特點。第四,作為佤族代代相傳的語言形式,祭詞中有大量內容豐富、寓意深奧的熟語,且多為駢儷語形式(包括駢儷詞語和駢儷句)。駢儷語形式的知曉范圍和掌握程度,是佤語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指標。過去,普通人主要通過學唱民歌、哭喪等掌握和傳承這類言語技能。隨著佤族地區(qū)的現(xiàn)代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火塘,離開村寨,掌握這類言語技能的人越來越少。葉黑龍采用社會語言學調查方法,設計問卷,調查祭詞中駢儷語形式的知曉、使用及其語言態(tài)度,分析其社會差異。
總體而言,葉黑龍在田野調查基礎上獲取大量第一手語料,首次采用國際音標記錄佤族世代口傳的祭詞,不僅填補了佤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一項空白,而且這些語料本身就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在研究方法上,葉黑龍能夠很好地運用描寫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及相關學科的調查研究方法,對祭詞做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拓寬了研究視角,豐富了研究內容。通過祭詞的語言學分析以及相關駢儷語的社會語言學調查,本項研究不僅描述了佤語的結構規(guī)律和語言表達特點,而且揭示了佤族母語人的語言掌握程度、語言態(tài)度及其社會差異。祭祀儀式及相應的祭詞不僅是佤族個體日常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貫穿其真實世界和超驗世界的一部分,關于祭祀儀式的描述和祭詞文化內容的考證,為了解佤族鬼神主宰萬物的宗教信仰、相關的民俗和文化價值觀開辟了新途徑,具有重要的民俗和文化研究價值。
葉黑龍的博士學位論文得到答辯委員的一致認可。答辯委員認為該論文在語料和調查分析方法方面均具有創(chuàng)新性,資料翔實可信,論證說服力強,研究結論可靠,一致推薦該論文參加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
這項研究雖然下了很大功夫,達到了開題報告的預期,但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首先,收集的材料并未窮盡佤族各類祭祀儀式及其吟誦的祭詞,即在祭祀和祭詞類型及數(shù)量上仍有進一步補充的必要;其次,祭詞與日?谡Z的對比特別是祭詞特殊的語法特點尚需深入挖掘。
論文答辯后,葉黑龍吸收了答辯委員的建議,認真做了修改和完善,并交付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作為葉黑龍的博士研究生導師,樂為該書的出版作序,并希望她以此為契機,在佤族語言文化研究領域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遠新
2017年8月28日
于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
葉黑龍,女,佤族,1986年生。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理論與政策專業(yè)學士,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博士。主要研究佤族語言文化及社會語言學、語言人類學相關課題,F(xiàn)為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人類學專業(yè)講師。
緒 論
第一章 代格拉話概況
第一節(jié) 音系
第二節(jié) 構詞特點
第三節(jié) 語法特點
本章小節(jié)
第二章 祭詞的敘事內容
第一節(jié) 相關說明
第二節(jié) 祭詞的敘述脈絡及其語詞程式
第三節(jié) 祭詞與民俗
第三章 祭詞的敘事特點
第一節(jié) 韻律特點
第二節(jié) 語義和結構特點
第三節(jié) 修辭和語用特點
第四章 祭詞中部分熟語的掌握、使用及其社會差異
第一節(jié) 調查方法及樣本構成
第二節(jié) 熟語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節(jié) 熟語理解和掌握的社會差異
第四節(jié) 熟語態(tài)度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佤語代格拉話詞表
附錄二 各類祭詞文本及儀式過程簡述
附錄三 祭祀照片
后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