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圖文珍藏版)(套裝共4冊)》不光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歷史著作,同時也是我國古代最杰出的文學著作之一,是我國寫人文學的先驅(qū)。兩千年來,《史記》不僅被公認為古代散文的典范,而且在人物刻畫方面具有一種超前的成熟,對后代小說、戲劇、傳記文學的發(fā)展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歷書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wèi)康叔世家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茍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馀列傳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史記(圖文珍藏版)(套裝共4冊)》:
四十六年,宣王死,其子幽王宮湦即位。幽王二年,周西部豐、鎬和涇、渭、洛一帶都發(fā)生地震。伯陽甫說:“周將滅亡。天地二氣,不可失去其秩序,如果越出其秩序,是人使之混亂。陽氣伏藏而不能出,被陰氣壓迫不能上升,因而才有地震,F(xiàn)在涇、渭、洛一帶發(fā)生地震,是因陽氣不得其所而被陰氣鎮(zhèn)伏。陽氣失其所而被陰氣鎮(zhèn)伏,水源必然會堵塞;水源被堵塞,國家必然會滅亡。土壤中的水脈通暢,人民才能得到財利。土壤中的水脈不通暢,人民缺乏財利,國家不亡還等什么!從前伊水、洛水枯竭導(dǎo)致了夏亡,河水枯竭導(dǎo)致了商亡。現(xiàn)在周的德行已如同夏、商二代的末年,其水源又被堵塞,堵塞了就會枯竭。建立國都必須依山傍河,山陵崩頹,水源枯竭,是亡國的征兆。水源枯竭必定會引起山陵崩頹。若亡國的話當不出于十年,因為數(shù)是以十為進位。上天如果要拋棄我們,是不會超過這個數(shù)字的!碑斈辏瑳、渭、洛枯竭,岐山崩頹。
三年,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下兒子伯服,幽王想廢黜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被立為王后。后來幽王得到褒姒,寵愛她,打算廢黜申后,并除去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歷史記錄說:“周將要亡國了!睆那爱斚暮笫纤,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庭院而開口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君主。”夏帝卜問究竟是殺掉它還是趕走它或留下它,都不吉利。卜問是否可以把龍的涎沫收藏起來,才得到吉兆。于是陳設(shè)布帛,書于簡策,向神龍禱告,龍走后留下涎沫,被盛在匣中收藏起來。夏滅亡,此器被傳于商。商亡,此器又傳于周。接連三個朝代,都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厲王末年,才打開觀看。涎沫流于庭院,除不去。厲王讓女人赤身裸體而大聲呼叫。涎沫化為黑色的蜥蜴,鉆進王的后宮。后宮有個童女剛滿七歲,碰上它,到十五歲行過笄禮后懷了孕,因為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感到害怕而把孩子扔掉。宣王時有童女唱歌謠說:“見到山桑做成的弓和箕木做成的箭囊,周國將要滅亡!碑敃r宣王聽到了,正好碰上有夫婦倆賣這兩樣?xùn)|西,宣王叫人把他們抓起來殺掉。他們逃跑走在路上,看見先前后宮童女扔在路邊的孩子,聽到孩子在夜里啼哭,出于憐憫而收養(yǎng)了她。夫婦倆終于逃亡,跑到褒國。褒國人犯了罪,請求獻上童女扔掉的女兒給王以求赦免。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來自褒國,就是褒姒。當幽王三年時,王到后宮,一見到她就愛上了她,和她生下兒子伯服,竟然廢黜申后和太子,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說:“災(zāi)禍已形成,沒有任何辦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