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所有的成功者,他們的人生和他們所激賞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勵志并非粘貼在生命上的標簽,而是融匯于人生中一點一滴的氣蘊,成長為人的格調(diào)和氣質(zhì),成就人生的夢想。無論從是哪一行,有志不論年少,無志枉活百歲。
這套《傳世勵志經(jīng)典》共收輯了100部圖書,包括傳記、文集、選輯。我們想為勵志者提供心靈的營養(yǎng),有如心靈雞湯那樣鮮美;有如粗茶淡飯卻為生命所需。無論直接或間接,我們定會從先賢們的追求和感悟中收獲一份驚喜。
“微老夫子,倡白話,此日兒童,仍須皓首窮經(jīng),從字紙堆中,去埋頭嚼句。無新文化,主改革,長茲華裔,安能小心求證,到科學園里,來植樹生根。”這是胡適去世后收到的一副挽聯(lián),在這副挽聯(lián)中,人們可以讀到他一生的功績。
胡適,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shù)、哲學和文學領(lǐng)域都有極高的建樹。他一生之中的貢獻是對白話文和“新文學”的推廣,提倡學生們讀白話文,作白話文,不用“死文字”,要用“活文字”寫出“活文學”。他主張杜威的“實驗主義”,希望人們在學習中、研究中、工作中都可以“大膽假設(shè),小心求證”,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解決問題。
胡適關(guān)心政治,卻不愿做官,只愿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去審視社會中的問題,針砭時弊,提出有益于社會發(fā)展的改革建議。他也是愛國的,國家危難之時,他不愿讓學生罷課,參與游行,自己卻從未停止過發(fā)聲。當意識到和平的意愿無法通過談判真正實現(xiàn)時,他也開始支持抗戰(zhàn),并用自己的方式,盡全力為中國爭得外界的支持。
胡適確實是個不適合當官的人,在他的身上有著太重的書生氣,那是一種認準了一個道理,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固執(zhí)。他做事太過堅持原則,又沒有心計,遇到不同意見時不會圓滑變通,有時明明已經(jīng)得罪了人卻不自知;他也不擅長人際交往,他的朋友多是在性格品行或者學問上與其相投之人,可若是遇到具體問題要處理,他便不太能掌控。所以傅斯年才會說自己的學問比不上胡適,但辦事卻比胡適高明。
多年美國留學的經(jīng)歷造就了一個樂觀的胡適,雖然有些時候,他的這種樂觀太過書生氣,有些天真,有些簡單,也遭到了許多人的質(zhì)疑和反對,但外人的看法和評論從來沒有對他產(chǎn)生過任何影響。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樂觀和自信,他才能夠?qū)⒆约合胱龅氖乱恢眻猿窒氯ァ?
本書講述了胡適一生的經(jīng)歷。從兒時的“小先生”,到少年時期進入名校連跳幾個班的插班生,再到中國公學的學生,胡適因為優(yōu)異的成績和出色的文筆,一直是被老師們看重的好學生;去海外留學后,從為了家人而學,到為了自己而學,師從杜威,胡適的思想在一點點發(fā)生著轉(zhuǎn)變;回國后,支持文學革命,提倡教育改革,主張發(fā)展科學,他所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出于私心,他想要看到的,只是對國家和社會有益的結(jié)果,這也是他可貴的地方。
雖然胡適的一生有著豐富的閱歷,但讀胡適,讀的不僅僅是他的故事,更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這也是作者創(chuàng)作此書的目的。希望每一位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胡適的身上學到一些可貴的精神,雖然時代變了,社會也變了,但是在求學之路上,有些精神卻能夠有益于人們一生。
第一章塵封已久的往事
1.母親的童年
光緒十五年(1889)農(nóng)歷五月初九,天空中飄著小雨,一戶馮姓的農(nóng)家嫁出了家中唯一一個女兒。
這家的男主人名叫馮金灶,是個本分的莊稼人,小時曾被太平軍擄走,在軍營中吃了不少的苦,還被他們在臉上刺下了“太平天國”四個字以防逃跑。太平軍見他能吃苦,又實在,漸漸對他放松了一些警惕,他便找準機會從軍營中逃了出來,一路躲躲藏藏,最后回到了故鄉(xiāng)。
回到滿目瘡痍的故鄉(xiāng),馮金灶打起精神,找出曾屬于自家的荒田,開荒種地,打算重建家園。
為了生活,馮金灶還時常幫助其他人家種田,并利用在軍營中學到的裁縫手藝賺點錢。他為人忠厚,手藝又好,漸漸在附近的村落中有了點名氣,很多人都愿意找他做活,稱他金灶官。就這樣,馮金灶憑著自己吃苦耐勞的性格和精湛的手藝在故鄉(xiāng)落了
腳,最后竟然也蓋起了間小房,娶了妻,生了子。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兒,馮金灶為她取名順弟。此時,馮家開始過上相對安穩(wěn)的日子。
馮金灶回鄉(xiāng)后便一直有一個心愿:在被燒毀的老宅處重建一座新宅,于是他一有空便去河里挑石頭,用來做新房的地基。挑石頭是件很辛苦的事,然而對馮金灶來說,最難的并不是挑石頭,而是家里沒有足夠的錢去買木料和磚瓦。想要全家住進新房里,不知還要等多少年。
一轉(zhuǎn)眼,順弟長成了17歲的大姑娘。在舊時,女子十三四歲便應定親了,可是馮金灶總擔心女兒嫁得不好受委屈,不肯輕易將她許配人家,總想找個老實本分的讀書人當女婿。不過,很長時間都沒給女兒尋到一個合適的人家。此時的金灶才開始有點著急了。
就在馮金灶后悔自己耽誤了女兒的幸福時,上莊的星五嫂找到了他,說有意給順弟做個媒,向他要順弟的八字,而她要為順弟說的人家不是外人,正是她的侄子胡傳,人稱三先生。
星五嫂說,三先生之前娶的妻子年紀輕輕便病死了,給他留下三兒三女。如今孩子們都長大了,三先生一人在外做官,身邊沒有個家眷實在不方便,所以請她幫忙尋一戶莊稼人的女兒,一來這樣人家的姑娘身體會比較硬朗,能夠一直陪他到老,二來這樣人家的姑娘自小吃得苦,能過日子,也能幫他打理家事。
金灶對星五嫂的提議起初是拒絕的。他知道三先生這個人,雖然有名有望,但已經(jīng)四十有七,家中的長子長女比自己的女兒還要大上好幾歲,他不忍心讓女兒嫁到這樣的家庭里當后娘。可又聽星五嫂勸了他一陣,他卻也覺得她說得句句在理。女兒畢竟年齡大了,想找個相當?shù)奈椿樾』镒犹y,三先生是個好人,嫁給他,至少比較放心。
金灶答應星五嫂回去和妻子商量,然而他一開口就遭到了妻子的反對。他的妻子說寧可養(yǎng)女兒一輩子也不讓女兒嫁過去。金灶勸不過妻子,最后只得把決定權(quán)交給順弟。
順弟只在3年前的上莊廟會見過三先生一次,那是一個面容紫黑,有點短須,兩眼有威光,令人不敢正眼看他的人,所以她也沒敢多看,只聽得姑媽在耳邊告訴她,三先生在北邊做官,那邊環(huán)境非常艱苦,非常難熬,一般人待上幾個月就已經(jīng)受不了了,可三先生卻在那邊一待就是幾個年頭,風吹日曬久了,臉就成了這副模樣。
三先生的威望很高,聽說他要回家鄉(xiāng)過年,上莊的人們都十分緊張。以往的廟會一向非常熱鬧,商戶們都想著法地弄出些新花樣引人注意,戲班子也總會盡量挑些熱鬧的戲去演,支起“臺閣”?墒侨壬换貋恚@些花樣都不得以施展,廟會也就顯得冷清了許多。三先生的回來也令那些做不正當生意的人格外忐忑,八都的鴉片館早早就關(guān)了門,賭場也都不敢開了,生怕受三先生的處罰。
雖然三先生沒有親自參加廟會,可遵了三先生的意,戲班子還是選了六出“正戲”,也沒有搭“臺閣”。
廟會過后,三先生出現(xiàn)了,周圍的人都自覺地讓開了一條路,并且恭敬地稱呼他“三先生”。三先生從順弟身邊經(jīng)過,徑直向前走去,他身邊的月吉先生因與順弟的姑媽同路,于是走過來與姑媽打招呼,并與她們同行。
順弟當時14歲,臉蛋圓圓的,還有點雀斑,看起來并不是很漂亮。然而她腦后拖著的那條長及地面的辮子卻引起了月吉先生的注意。月吉先生只看了一眼,便連稱順弟是貴相,又問這孩子是否已許了人家。順弟聽到后立刻害羞地拉著弟弟逃走了。
順弟對三先生的印象,便只有那一身威嚴。她從小受到嚴格的家教,從來沒有想要做官太太的念頭?墒且幌氲阶约杭捱^去能幫襯家里,家里的新房就有指望了。于是,她抬頭看了父母一眼,便紅著臉低下頭,說自己愿聽父母做主,又說男人47歲也不算太大。
順弟的母親以為女兒因為想當官太太才同意這門婚事,心里有些生氣,她不愿讓女兒嫁給別人當續(xù)弦,于是故意在庚帖上寫錯了順弟的生日和時辰,遞給了星五嫂。星五嫂又將順弟的庚帖拿給了月吉先生。
順弟的母親沒想到,月吉先生曾給順弟算過八字,并且記住了她的八字,所以一眼便發(fā)現(xiàn)庚帖上寫的生辰是錯的。月吉先生更正了庚帖上的錯誤,又將兩人的八字排在一起,剛好相合。于是告訴星五嫂,這個姑娘配得上三先生,可盡快請馮家開禮單,準備下聘。
3天后,星五嫂到馮家表明來意,并對馮金灶夫婦說了事情經(jīng)過。馮家夫婦見事已至此,只好同意并下了禮單,之后又將3月12日定為迎娶之日;槎Y是按照鄉(xiāng)村習俗辦的,婚后不久,三先生拜見過岳父岳母后,便帶著順弟去河南上任了。
2.早期的胡家
三先生本名胡傳,字鐵花,號鈍夫。胡傳原名胡守珊,故一字守三,后來便被人們稱為三先生,是民國著名學者胡適之父。胡家祖籍安徽績溪上莊,以賣茶為生,是徽商之家;丈淌侵袊鴼v史“三大商幫”之一,以吃苦耐勞、勤儉節(jié)約的本性受世人尊敬。自古徽商都非常講道義、重誠信,胡家也是這樣的一戶人家。在對子女的教育上,胡家也秉承了徽商的傳統(tǒng),教育子女要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不得喜好奢靡荒淫,要多讀書,提高個人文化素養(yǎng)。
到胡傳這一輩時,胡家全部的開銷都來源于兩個茶店。這兩家店中,一家開在上海黃浦江對岸,是早年間由胡傳的太爺開起來的,另一家也開在上海,由胡傳的父親胡奎熙所開。為了照顧生意,胡奎熙經(jīng)常往來于安徽和上海。
胡傳身為家中的長子,很早便開始幫父親分擔業(yè)務(wù),他的五叔星五先生見他自幼聰慧,勤奮好學,于是向他父親提議,將他送到外面讀書,免得耽誤了他的前程。胡奎熙聽過五弟的提議,覺得此言有理,便在胡傳17歲那年將他帶去了上海。
到上海的第二年,胡適通過了上?h試。第三年,他又通過了松江府試。胡傳20歲那年,太平天國軍隊攻進了績溪縣,胡傳帶著全家開始了5年的逃難生涯,他的第一位妻子就是在這次戰(zhàn)亂中殉節(jié)的。1864年,戰(zhàn)亂得以平息,胡傳又開始準備考試。1866年,25歲的胡傳終于考中了秀才,遺憾的是在這之后,他接連參加了幾次省試,卻沒有一次考中。
1868年,胡傳入上海龍門書院就讀,學習經(jīng)史。在此期間,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所學的東西不適用于治世,于是轉(zhuǎn)變了學習方向,將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學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和古代軍事地理。
走出龍門書院后,胡傳在家鄉(xiāng)做了11年教書先生,其間再次娶妻。胡傳的第二任妻子先后為他生了三兒三女,隨著家中人口越來越多,一家人的生活也越來越拮據(jù)。于是胡傳向一位親戚借了一筆旅費,決定北上京城謀份差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