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隋唐之間僧人,生卒年不詳,名法極,俗姓王氏,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孫。居山陰永欣寺,人稱“永禪師”!墩娌萸ё治摹肥侵怯纻魇罆ù碜,現(xiàn)存于日本。每行十字,共二百零二行。史傳他曾經(jīng)書寫《真草千字文》近千冊贈與江南各寺廟,這不僅使其書法藝術(shù)得到了傳承,同時也促進了《千字文》的廣泛流傳。智永的書法很好地傳遞出魏晉書法的筆致墨韻!吨怯勒娌萸ё治摹穫魇烙卸N,本書所選的是其中的墨跡本,日本小川簡齋氏藏。紙本冊裝,首頁已殘,僅存二百行,行十字,文中不避隋唐帝諱,又有數(shù)字與唐以來傳本不同,如“召”,后世本作“呂”等。據(jù)考,清代楊守敬等以為是唐臨本,從書法論此帖筆畫豐潤,雅有六朝遺韻。
智永《真草千字文》有著豐富的線條變化和強烈的意趣表現(xiàn)性。法度謹嚴,筆力精到,或字字區(qū)別,個個獨立;或映帶相關(guān),連綿一氣。然皆下筆有源,使轉(zhuǎn)有法。“意在筆先,熟能生巧”,達到了“神化自若,變態(tài)無窮”的意境。下面就將楷書與草書技法做以下分析:
一、楷書
《智永真草千字文》在楷書方面,一改常規(guī)起筆藏鋒的書寫習慣,而是露鋒書寫,這樣做除形成流利妍美的書風之外,最大原因就是便于書寫,露鋒顯然較藏鋒在書寫時省時很多。不藏鋒還容易出現(xiàn)方筆起筆,智永更是夸張地在橫畫的前半段下重筆,這個動作有增加線條厚度的效果。和起筆相反的是,在收筆處則以筆鋒腹部輕壓頓筆收鋒。如此一來大量的露鋒起筆,帶給欣賞者獨特的視覺效果,多數(shù)的豎畫和橫畫以圓筆收筆,這樣以圓潤來弱化全字鋒芒使其剛?cè)岵。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在“橫折”這個筆畫中,智永轉(zhuǎn)折并用,而且大致上是大處用轉(zhuǎn)小處用折,呈現(xiàn)“緩”和“!钡囊曈X效果。
米芾在其所著《海岳名言》中評智永書法為:“雖氣骨清健,大小相雜。如十四五貴胄褊性,方循繩墨,忽越規(guī)矩!碧K軾在《東坡題跋》中則說:“永禪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故舉用舊法,非不能出心意、求變態(tài)也,然其意已逸于繩墨之外矣!”都是在說智永在楷書筆法上將“圓潤流暢”與“骨氣”兩方面相融合的效果。
二、草書
《智永真草千字文》在草書中將鋒穎的藏露、用鋒的順逆、運鋒的正側(cè)都進行了多樣性的處理。他在草書用筆時“時以尖鋒入紙”,起筆處以露鋒為多;行筆轉(zhuǎn)折處以圓轉(zhuǎn)為多;點畫收筆處以藏鋒為多,其筆畫形質(zhì)呈現(xiàn)出豐腴圓潤的韻味;在筆畫、部首承接之處多相連,彼此湊近、靠攏,使之呼應(yīng)緊密,以融合起筆處過多的鋒芒,正如項穆在《書法雅言》中所說的“平順而凜鋒芒,健勁而融圭角,引伸觸類,書之能事畢矣”。
在章法上,《真草千字文》全篇承襲了魏晉書風的特點,字距、行距比較寬疏,以靜態(tài)取勝,不做大的起伏變化。惟其大小相雜,對比較為突出。其字之大小是隨著筆畫的疏密多少而變化的。此帖雖是用真草兩種筆法寫就,但是在風格上卻并無夾生之感,反而十分妥帖和諧。
都穆在《寓意篇》中評智永《真草千字文》字云:“《智永真草千字文》,氣韻飛坮,優(yōu)入神品,為天下法書第一!彼蚊总馈逗T烂浴吩u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蘇軾評曰:“精能之至,返造疏淡。”都體現(xiàn)出大家對智永書藝水平的高度認可?梢院敛豢鋸埖卣f,此作表現(xiàn)出隋代南派書法的溫雅之風,繼承并總結(jié)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jié)體、草法,為后世研習書法者樹立了很好的范本標桿。
作為僧人本應(yīng)在塵世中“自覺覺人、自度度他”,以破孽化癡、點化普度為己任,可是智永在生活中并沒有如此,而是在書法上完成了對大眾的啟迪與教化,亦算是從另一法門參悟了正道,可謂一代名僧。
中國書法史上應(yīng)該銘記智永和尚做出的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