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梁啟超為李鴻章撰寫的人物傳記,從李鴻章的早年落拓,寫到他參加鎮(zhèn)壓太平軍、甲午海戰(zhàn),創(chuàng)辦洋務運動,周旋于世界外交舞臺直至死去的一生,將他與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深刻剖析了他的優(yōu)點與不足。作者文字充滿感情,對李鴻章有尊敬,有同情,有惋惜,哀其不幸而怒其不爭。梁啟超說,自李鴻章之名出現(xiàn)于世界以來,五洲萬國人士,幾于見有李鴻章,不見有中國。一言蔽之,則以李鴻章為中國之代表人也。故欲了解晚清中國歷史,不可不讀梁啟超之《李鴻章》。
本書為梁啟超的名作,被譽為20世紀“四大名傳”之一。一方面,作者概述李鴻章一生行事,分敘李之平太平天國、捻軍,興洋務運動,對日作戰(zhàn),對外交涉之大關節(jié),評騭其得失;另一方面,將李鴻章置于時代歷史之中,故此書又名“中國四十年來大事記”,而可見19世紀下半葉中國歷史之發(fā)展。作者持“優(yōu)勝劣敗”之“文明進化”觀,批評李鴻章及清政府之不能了解時代大勢并采取相應對策,終致遭外國列強欺凌瓜分,今日讀來,猶令人慨嘆不已。
梁啟超自言“筆端常帶感情”,對于李鴻章又懷有尊敬、同情、惋惜等等之感情,所以此書讀來引人入勝,頗能感動人心。欲了解近代中國,不可不了解李鴻章!
“國學大師”梁啟超以“常帶感情”之筆,描述晚清重臣李鴻章的功業(yè)與悲情!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學者。曾與其師康有為共同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后則主共和,反對帝制;晚年專以著述講學為務,是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序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中國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 本期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
第三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態(tài)
李鴻章之家世 歐力東漸之勢 中國內亂之發(fā)生 李鴻章與曾國藩之關系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李鴻章之崛起與淮軍之成立 當時官軍之弱及餉源之竭 江浙兩
省得失之關系 常勝軍之起 李鴻章與李秀成之勁敵 淮軍平吳之
功 江蘇軍與金陵軍浙江軍之關系 金陵之克復
第五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捻亂之猖獗 李鴻章以前平捻諸將之失機 曾李平捻方略 東捻之
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洋務之治績 北洋海陸兵力 李鴻章辦理洋務失敗之由
第七章 中日戰(zhàn)爭時代之李鴻章
中日戰(zhàn)事禍胎 李鴻章先事之失機 大東溝之戰(zhàn) 平壤之戰(zhàn) 甲午
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 致敗之由 李鴻章之地位及責任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條約 議和日本 停戰(zhàn)條約及遇刺
中日和約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三國代索遼東 中俄密約 李鴻章歷聘歐洲 任外交官時代 膠州
之役 旅順大連威海廣州灣九龍之役 李鴻章出總署
第十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日本議和后入閣辦事 巡察河工 兩廣總督
第十一章 李鴻章之末路
義和團之起 李鴻章之位置 聯(lián)軍和約 中俄滿洲條約 李鴻章
薨逝 身后恤典
第十二章 結論
李鴻章與古今東西人物比較 李鴻章之軼事 李鴻章之人物
《李鴻章》:
第二章李鴻章之位置
中國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本期歷史與李鴻章之關系欲評騭李鴻章之人物,則于李鴻章所居之國,與其所生之時代,有不可不熟察者兩事:一日,李鴻章所居者,乃數(shù)千年君權專制之國,而又當專制政體進化完滿達于極點之時代也。
二日,李鴻章所居者,乃滿洲人人主中夏之國,而又當混一已久,漢人權利漸初恢復之時代也。
論者動日:李鴻章近世中國之權臣也。吾未知論者所謂權臣,其界說若何。雖然,若以李鴻章比諸漢之霍光、曹操,明之張居正,與夫近世歐、美、日本所謂立憲君主國之大臣,則其權固有迥不相侔者。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古代中國權臣,專擅威福,挾持人主,天下側目,危及社稷,而鴻章乃匪躬蹇蹇,無所覬覦,斯亦可謂純臣也矣。使鴻章而果為權臣也,以視近代各國權臣,風行雷厲,改革庶政,操縱如意,不避怨嫌,而鴻章乃委靡因循,畏首畏尾,無所成就,斯亦可謂庸臣也矣。雖然,李鴻章之所處,固有與彼等絕異者,試與讀者然犀列炬,上下古今,而一論之。
中國為專制政體之國,天下所聞知也。雖然,其專制政體,亦循進化之公理,以漸發(fā)達,至今代而始完滿,故權臣之權,迄今而剝蝕幾盡。溯夫春秋戰(zhàn)國之間,魯之三桓、晉之六卿、齊之陳田,為千古權臣之巨魁。其時純然貴族政體,大臣之于國也,萬取千焉,千取百焉,枝強傷干,勢所必然矣。洎夫兩漢,天下為一,中央集權之政體,既漸發(fā)生,而其基未固,故外戚之禍特甚;、鄧、竇、梁之屬,接踵而起,炙手可熱,王氏因之以移漢祚,是猶帶貴族政治之馀波焉。茍非有閥閱者,則不敢覬覦大權。范曄《后漢書》論張奐、皇甫規(guī)之徒,功定天下之半,聲馳四海之表,俯仰顧盼,則天命可移,而猶鞠躬狼狽,無有悔心,以是歸功儒術之效,斯固然矣,然亦貴族柄權之風未衰,故非貴族者不敢有異志也。斯為權臣之第一種類。及董卓以后,豪杰蜂起,曹操乘之以竊大位,以武功而為權臣者自操始。此后司馬懿、桓溫、劉裕、蕭衍、陳霸先、高歡、宇文泰之徒,皆循斯軌。斯為權臣之第二種類。又如秦之商鞅,漢之霍光、諸葛亮,宋之王安石,明之張居正等,皆起于布衣,無所憑借,而以才學結主知,委政受成,得行其志,舉國聽命,權傾一時,庶幾有近世立憲國大臣之位置焉。此為權臣之第三種類。其下者則巧言令色,獻媚人主,竊弄國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趙高,漢之十常侍,唐之盧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檜、韓侘胄,明之劉瑾、魏忠賢,穿窬斗筲,無足比數(shù)。此為權臣之第四種類。以上四者,中國數(shù)千年所稱權臣,略盡于是矣。
要而論之,愈古代則權臣愈多,愈近代則權臣愈少,此其故何也?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fā)達,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義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畫。孔子鑒周末貴族之極敝,思定一尊以安天下,故于權門疾之滋甚,立言垂教,三致意焉。漢興,叔孫通、公孫弘之徒,緣飾儒術,以立主威。漢武帝表六藝黜百家,專弘此術以化天下,天澤之辨益嚴,而世始知以權臣為詬病。爾后二千年來,以此義為國民教育之中心點,宋賢大揚其波,基礎益定,凡縉紳上流,束身自好者,莫不兢兢焉。義理既人于人心,自能消其梟雄跋扈之氣,束縛于名教以就圍范。若漢之諸葛,唐之汾陽,及近世之曾、左以至李鴻章,皆受其賜者也。又歷代君主,鑒興亡之由,講補救之術,其法日密一日,故貴族柄權之跡,至漢末而殆絕。漢光武、宋藝祖之待功臣,優(yōu)之厚秩,解其兵柄。漢高祖、明太祖之待功臣,摭其疑似,夷其家族。雖用法寬忍不同,而削權自固之道則一也。洎乎近世,天下一于郡縣,采地斷于世襲,內外彼此,互相牽制,而天子執(zhí)長鞭以笞畜之。雖復侍中十年,開府千里,而一詔朝下,印綬夕解,束手受吏,無異匹夫,故居要津者無所幾幸,惟以持盈保泰守身全名相勸勉,豈必其性善于古人哉?亦勢使然也。以此兩因,故桀黠者有所顧忌,不敢肆其志,天下藉以少安焉。而束身自愛之徒,常有深淵薄冰之戒,不欲居嫌疑之地,雖有國家大事,明知其利當以身任者,亦不敢排群議逆上旨以當其沖。諺所謂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者,滿廷人士,皆守此主義焉,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