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獎 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 得主
科幻新浪潮代表作家 精華之作
劉慈欣 韓松 王晉康 吳巖 聯袂推薦
江波的科幻小說,善于在堅實的科幻內核上展開宏大的想象。
劉慈欣科幻作家
江波屬于我們這個時代*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宇宙繪圖師,他描畫出了形形色色的世界、人類和其他生命,山重水復,柳暗花明。
韓松科幻作家
在新一代年輕作者中,江波的科幻小說深具核心科幻之神韻。
王晉康科幻作家
江波的科幻小說,氣勢恢宏,敘事嚴謹,能帶給讀者純正、愉悅的閱讀體驗。
吳巖南方科技大學教授
作為歷史、現實和方法的科幻文學
序青·科幻叢書
楊慶祥
一、歷史性即現代性
在常識的意義上,科幻小說全稱 科學幻想小說,英文為Science Fiction。這一短語的重點到底落在何處,科學?幻想?還是小說?對普通讀者來說,科幻小說是一種可供閱讀和消遣,并能帶來想象力快感的一種讀物。即使公認的科幻小說的奠基者,凡爾納和威爾斯,也從未在嚴格的文類概念上對自己的寫作進行歸納和總結。威爾斯評論家將其1895年 《時間機器》的出版認定為科幻小說誕生元年稱自己的小說為Scientific Romance(科學羅曼蒂克),這非常形象地表述了科幻小說的現代性,第一,它是科學的。第二,它是羅曼蒂克的,即虛構的、想象的甚至是感傷的。這些命名體現了科幻小說作為一種現代性文類本身的復雜性,凡爾納的大部分作品都可以看成是一種變異的旅行小說或者冒險小說。從主題和情節(jié)的角度來看,很多科幻小說同時也可以被目為哥特小說或者是推理小說,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烏托邦和反烏托邦的小說也一度被歸納到科幻小說的范疇里面。更不要說在目前的書寫語境中,科幻與奇幻也越來越難以區(qū)別。
雖然從文類的角度看,科幻小說本身內涵的諸多元素導致了其邊界的不確定性。但毫無疑問,我們不能將《西游記》這類誕生于古典時期的小說目為科幻小說在很多急于為科幻尋根的中國學者眼里,《西游記》、《山海經》都被追溯為科幻的源頭,以此來證明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至少在西方的譜系里,沒有人將但丁的《神曲》視作是科幻小說的鼻祖。也就是說,科幻小說的現代性有一種內在的本質性規(guī)定。那么這一內在的本質性規(guī)定是什么呢?有意思的是,不是在西方的科幻小說譜系里,反而是在以西洋為師的中國近現代的語境中,出現了更能凸顯科幻小說本質性規(guī)定的作品,比如吳趼人的《新石頭記》和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
王德威在《賈寶玉坐潛水艇晚清科幻小說新論》對晚清科幻小說有一個概略式的描述,其中重點就論述了《新石頭記》和《新中國未來記》。王德威注意到了兩點,第一,賈寶玉誤入的文明境界是一個高科技世界。第二,賈寶玉有一種面向未來的時間觀念。最令寶玉大開眼界的是文明境界的高科技發(fā)展。境內四級溫度率有空調,機器仆人來往執(zhí)役,電火常燃機器運轉,上天有飛車,入地有隧車。晚清小說除了探索空間的無窮,以為中國現實困境打通一條出路外,對時間流變的可能,也不斷提出方案。②王德威將晚清科幻小說納入到現代性的譜系中討論,其目的無非是為了考察相較五四現實主義以外的另一種現代性起源。以科幻小說而言,五四以后新文學運動的成績,就比不上晚清。別的不說,一味計較文學反映人生、寫實至上的作者和讀者,又怎能欣賞像賈寶玉坐潛水艇這樣匪夷所思的怪談?②但也正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基于現代工具理性所提供的時間觀和空間觀,這種時間觀與空間觀與前此不同的是,它指向的不是一種宗教性或者神秘性的未知(不可知)之境,而是指向一種理性的、世俗化的現代文明的未來之境。如果從文本的譜系來看,《紅樓夢》遵循的是輪回的時間觀念,這是古典和前現代的,而當賈寶玉從那個時間的循環(huán)中跳出來,他進入的是一個新的時空,這是由工具理性所規(guī)劃的時空,而這一時空的指向,是建設新的世界和新的國家,后者,又恰好是梁啟超在《新中國未來記》中所展現的社會圖景。
二、現實性即政治性
如果將《新石頭記》和《新中國未來記》視作中國科幻文學的起源性的文本,我們就可以發(fā)現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側面,第一是技術性面向,第二是社會性面向。也就是說,中國的科幻文學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科學文學,也不是簡單的幻想文學?茖W被賦予了現代化的意識形態(tài),而幻想,則直接表現為一種社會政治學的想象力。因此,應該將科幻文學視作一個歷史性的概念而非一個本質化的概念,也就是說,它的生成和形塑必須落實于具體的語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會發(fā)現,科幻寫作具有其強烈的現實性。研究者們都已經注意到中國的科幻小說自晚清以來經歷的幾個發(fā)展階段,分別是晚清時期、1950年代和1980年代,這三個階段,恰好對應著中國自我認知的重構和自我形象的再確認。有學者將自晚清以降的科幻文學寫作與主流文學寫作做了一個轉向外在和轉向內在的區(qū)別:中國文學在晚清出現了轉向外在的熱潮,到五四之后逐漸向內轉;它的世界關照在新中國的前三十年中得到恢復和擴大,又在后三十年中萎縮甚至失落。①這種兩分法基本上還是基于純文學的內外之分,而忽視了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實踐行為,科幻文學遠遠溢出了這種預設。也就是說,與其在內外上進行區(qū)分,莫如在技術性層面和社會性層面進行區(qū)分,如此,科幻文學的歷史性張力會凸顯得更加明顯?苹梦膶W寫作在中國語境中的危機我們必須承認在劉慈欣的《三體》出現之前,我們一直缺乏重量級的科幻文學作品不是技術性的危機,而是社會性的危機。也即是說,我們并不缺乏技術層面的想象力,我們所嚴重缺乏的是,對技術的一種社會性想象的深度和廣度,這種缺乏又反過來制約了對技術層面的想象,這是中國的科幻文學長期停留在科普文學層面的深層次原因。
在這個意義上,以劉慈欣《三體》為代表的21世紀以來的中國科幻文學寫作代表著一種綜合性的高度。它的出現,既是以往全部(科幻)歷史的后果,同時也是一種現實性的召喚。評論者從不同的角度意識到了這一點: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及科技的日新月異讓我們身邊出現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3D打印、人工智能、大數據、可穿戴設備、虛擬現實、量子通信、基因編輯……尤其中國享譽世界的新四大發(fā)明:共享單車、高鐵、網購和移動支付,更是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中國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經站在了全球科技發(fā)展的前沿。在這樣的情況下,……科幻小說對未來的思考,對于人文、倫理與科學問題的關注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主流問題,這為科幻小說提供了新的歷史平臺。①以文學以至文藝自近代以來具有的地位和影響而論,置身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時代,對文學提出建立或者恢復整全視野的要求,自在情理之中。劉慈欣科幻小說的文學史意義,因而浮出水面。②
雖然劉慈欣一直對技術抱有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并堅持做一個硬派科幻作家。但是從《三體》的文本來看,它的經典性卻并非完全在于其技術中心主義。毫無疑問,《三體》中的技術想象有非?茖W的基礎,但是,《三體》最激動人心的地方,卻并非在這些技術本身,而是通過這些技術想象而展開的思想實驗。我用思想實驗這個詞的意思是,這些技術想象不僅僅是科學的、工具的,同時也是歷史的、哲學的;蛘邠Q一種說法,不僅僅是理性主義的,同時也是理性主義的美學化和悲劇化。也就是說,《三體》所代表的科幻文學的綜合性并不在于它書寫了一個包容宇宙的時空這僅僅是一個象征性的表象,而很多人都在這里被迷惑了而更在于它回到了一種最根本性的思想方法這一思想方法是自軸心時代即奠定的即以道邏各斯和梵作為思考的出發(fā)點,并在此基礎上想象一個新的命運體。如果用現代性的話語系統來表示,就是以政治性為思考的出發(fā)點。政治性就是,不停地與固化的秩序和意識形態(tài)進行思想的交鋒,并不憚于創(chuàng)造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和建構模式無論是在想象的層面還是在實踐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