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高原內陸咸化湖盆斷裂控烴機制與控藏模式》描述柴達木盆地的區(qū)域地質背景與盆地成因類型、斷裂控烴的野外證據、主要斷裂特征及其控烴作用、典型油氣藏的斷裂控烴特征、斷裂控烴模擬實驗、斷裂輸導體系的控烴作用、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與斷裂、重點區(qū)帶預測八部分;力圖針對“現今海拔高、古地形差異大、古氣候干燥偏冷、古湖水鹽度分異強、古構造樣式復雜、新構造運動強烈”等高原咸化湖盆獨特地質條件,開展對柴達木盆地成因類型、構造演化、成藏主控因素、油氣輸導條件及其富集規(guī)律進行研究與探索;有力地促進了我國高原咸化湖盆油氣成藏理論的形成。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與盆地成因類型及演化恢復 1
1.1 區(qū)域地質背景 1
1.1.1 區(qū)域地質條件 1
1.1.2 柴達木盆地地層發(fā)育基本特征 2
1.2 盆地成因類型 3
1.2.1 前人的主要觀點 3
1.2.2 研究采用的觀點及依據 7
1.3 柴達木盆地北緣中生界剝蝕厚度恢復及地質意義 9
1.3.1 柴北緣西部rf1生界剝蝕量研究的意義 10
1.3.2 巾生界剝蝕量的定量恢復 11
第2章 柴達木盆地斷裂控烴的野外證據 18
2.1 斷裂控盆的野外考察依據 18
2.1.1 昆侖山與柴達木盆地的盆山耦合關系——狼牙寬溝溝口 18
2.1.2 阿爾金山斜坡次級斷裂控盆現象——彩石嶺地貌 21
2.1.3 蘇干湖盆地與阿爾金山之間的盆山關系——當金山口地貌 21
2.2 斷裂控運的野外證據 24
2.2.1 干柴溝西南側油苗及其成因 24
2.2.2 開特米里克構造頂部油浸裂縫現象 24
2.2.3 鄂博梁號構造軸部油氣顯示 25
2.3 斷裂控儲的野外證據 26
2.3.1 構造軸部裂縫分布 26
2.3.2 斷裂構造帶及斷控牽引褶皺的裂縫發(fā)育特點 28
2.4 斷裂控保的野外證據 29
2.4.1 斷裂破壞油氣藏的野外證據 29
2.4.2 斷裂保存油氣藏的野外證據——油砂山淺層油田(藏)保存至今是斷層活動的結果 32
第3章 柴達木盆地主要斷裂特征及其控烴作用 35
3.1 盆地基底斷裂 35
3.2 主要控藏斷裂分布特征 36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6
3.2.2 斷裂縱向分布特征 45
3.3 斷裂成因類型與斷裂樣式 46
3.3.1 斷裂成因類型 46
3.3.2 斷裂樣式 48
3.4 斷裂系統(tǒng) 49
3.4.1 祁連山山前沖斷斷裂系統(tǒng) 49
3.4.2 冷湖鄂博梁反S形壓扭斷裂系統(tǒng) 51
3.4.3 阿爾金山前羽狀剪切(走滑)斷裂系統(tǒng) 52
3.4.4 南翼山堿山斜列斷裂系統(tǒng) 53
3.4.5 昆北壓陷斷階帶斷裂系統(tǒng) 55
3.5 斷裂控烴控藏宏觀特征 57
3.5.1 斷裂控烴(源)特征 57
3.5.2 斷裂的控圈特征 59
3.5.3 斷裂的控藏特征 61
3.6 主要控藏斷裂特征與斷裂發(fā)育模式 64
3.6.1 主要控藏斷裂基本特征 64
3.6.2 斷裂發(fā)育史恢復與斷裂發(fā)育模式 79
第4章 典型油氣藏的斷裂控烴特征 87
4.1 冷湖鄂博梁反S形壓扭斷裂系統(tǒng)區(qū) 87
4.1.1 鄂博梁Ⅲ號構造氣藏 87
4.1.2 南八仙構造氣藏 104
4.2 阿爾金山前羽狀剪切(走滑)斷裂系統(tǒng)區(qū) 109
4.2.1 天然氣來源分析 109
4.2.2 東坪氣藏的成藏特征 111
4.3 南翼山堿山斜列斷裂系統(tǒng)區(qū) 113
4.3.1 南翼山區(qū)域概況 113
4.3.2 南翼山天然氣藏特征分析 114
4.3.3 南翼山構造輸導體系研究 120
4.3.4 成藏模式的建立 121
4.4 祁連山山前沖斷斷裂系統(tǒng)區(qū) 123
4.4.1 概況 123
4.4.2 源儲組合 123
4.4.3 沉積與儲層特征 123
4.4.4 輸層體系與天然氣運聚成藏恢復 125
4.5 柴北緣淺層滑脫斷裂下盤油氣富集特征及其控藏模式 126
4.5.1 柴北緣斷裂基本特征 126
4.5.2 柴北緣油氣藏分布特征 128
4.5.3 柴北緣淺層滑脫斷裂下盤富集油氣的原因及其成藏模式 129
4.5.4 柴北緣滑脫斷裂下盤控藏模式 131
4.6 油氣成藏與斷裂關系 132
4.6.1 天然氣成藏與斷裂關系 132
4.6.2 斷裂與典型油氣藏關系總結 133
4.6.3 柴達木盆地斷裂控烴模式與我國東部含油氣盆地斷裂控烴模式的比較 137
第5章 柴達木盆地斷裂控烴模擬實驗 139
5.1 斷裂控油模擬實驗 139
5.1.1 問題的提出 139
5.1.2 地質模型 139
5.1.3 柴北緣地區(qū)油氣運聚成藏物理模擬實驗 141
5.1.4 石油運聚模擬實驗結果總結及其地質意義 156
5.2 斷裂控氣模擬實驗 161
5.2.1 模擬裝置介紹 161
5.2.2 鄂博梁Ⅲ號構造氣藏形成過程物理模擬實驗 165
5.2.3 東坪構造氣藏物理動態(tài)模擬實驗 187
5.2.4 馬仙構造物理實驗模擬 197
5.2.5 馬仙天然氣運聚模擬實驗的創(chuàng)新點及實驗機理總結 210
第6章 柴達木盆地斷裂輸導體系的控烴控藏作用 214
6.1 斷裂輸導體系的概念與類型 214
6.1.1 斷裂輸導體系 214
6.1.2 斷裂輸導體系的類型 214
6.2 斷裂輸導體系控藏機理與模式 220
6.2.1 斷裂輸導體系的控藏特征 221
6.2.2 柴達木盆地西北部主要斷裂輸導體系 228
6.3 斷裂輸導體系控藏模式——柴達木高原咸化湖盆油氣運聚成藏模式 231
第7章 柴達木盆地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與斷裂 236
7.1 柴達木盆地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的劃分 236
7.1.1 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的概念 236
7.1.2 柴達木盆地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的劃分原則 237
7.2 劃分結果及各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基本特征 237
7.2.1 北緣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 242
7.2.2 中部(柴達木西區(qū))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 242
7.2.3 昆北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 243
7.3 斷裂(系統(tǒng))在復合含油氣系統(tǒng)形成與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244
第8章 重點區(qū)帶預測 245
8.1 石油勘探重點區(qū)帶——柴達木盆地腹地 245
8.1.1 柴達木盆地腹地油氣成藏條件 245
8.1.2 重點區(qū)帶——中南隆起區(qū)成藏條件分析與目標預測 246
8.2 天然氣勘探重點區(qū)帶——柴北緣西區(qū) 252
8.2.1 有利氣藏區(qū)帶預測 252
8.2.2 重點目標優(yōu)選 254
參考文獻 266
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