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20 元
叢書名:百年中篇小說名家經(jīng)典/何向陽總主編
- 作者:魯迅 著
- 出版時間:2018/3/1
- ISBN:9787555906124
- 出 版 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I210.6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32開
《孤獨者》是“中篇小說名家經(jīng)典”叢書之一種。
本書共收錄魯迅先生的小說共4篇,包括《阿Q正傳》《祝!贰豆陋氄摺泛汀秱拧。
《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的代表作,故事以辛亥革命前后的農(nóng)村未莊為背景,塑造了阿Q這個不朽的流浪雇農(nóng)的典型形象。小說最初發(fā)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
《孤獨者》是一場心靈的搏斗,彷徨的魏連殳最終警醒般的分裂使小說充滿攝人心魄的悲劇色彩的用時又具有深刻的文學(xué)價值和歷史意義。
魯迅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魯迅著《孤獨者》為“百年中篇小說名家經(jīng)典”叢書之一種。
一、該叢書是首部由當代著名評論家點評的涵括中國百年經(jīng)典中篇小說、展示中國百年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實績的大型文學(xué)叢書。
該叢書對“五四”以來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讀者可以通過本叢書確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xué)史上杰出中篇小說的閱讀坐標。當代著名評論家何向陽、孟繁華、陳曉明、白燁、吳義勤對作品的文學(xué)價值以及作家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等進行了詳細介紹,對文本進行了精彩點評,這對于讀者欣賞把握這些經(jīng)典作品起到了引導(dǎo)作用。
二、形式有突破。
叢書以作家分冊,每冊精選該作家zui經(jīng)典、讀者認知度zuigao的作品。除經(jīng)典作品以外,另附文學(xué)化的作家小傳及作家圖片若干幅。所附內(nèi)容既可以為文學(xué)研究者、文科學(xué)生提供必要的資料,對普通讀者深入理解作家作品同樣大有裨益。
三、所選作家有較大影響力。
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21年發(fā)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其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吶喊中的彷徨
——魯迅小說管窺
何向陽
從“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遍_始,直到他“覺得全身仿佛微塵似的迸散了”,阿Q的故事似乎可以收場,未莊的看客們似乎也得到了他們之所見。然而需要提醒的是在故事之前的第一章,那“序”中第一句——“我要給阿Q做正傳”。正傳中之阿Q,區(qū)別于內(nèi)、外、別傳,魯迅先生之“正”意,恰在于這一個雖獨有,卻是普泛的,在你、我、他身上活著,如民族的基因之一種,是需要自省與警覺的,然而多年之無覺,造就了故事里的阿Q,同時也成型了那個后來者點出的“精神勝利法”。
重讀《阿Q正傳》,不獨“精神勝利法”,我仍讀出了近百年前魯迅先生關(guān)注到的“奴性”,發(fā)見“奴性”是了不起的,更了不起的是發(fā)掘到“奴性”之“兩面性”,之于主子,他是奴才,之于更弱于他的人,他又換了“主子”的面孔,這種人格之兩重性,在阿Q身上不是很明顯嗎?魯迅先生的點穴,意在規(guī)避,更旨在發(fā)出一聲“吶喊”,這吶喊多數(shù)是發(fā)散的,以引國人注意,而究竟,也是“連自己都燒進去的”。
所以,才有彷徨。
《祝!纷鳛椤夺葆濉份嬛械氖灼怯小拔摇钡摹!拔冶阋粋人剩在書房里”“第二天我起得很遲”“我就站住”“我很悚然”,這個“我”作為敘事人,是一個男性形象,也許是可以和魯迅先生互換的。祥林嫂的故事也自始至終是在“被看”的情境下展開的。“被看”之被動性仿佛確定了祥林嫂一生的命運,她的生活是在他人眼光下完成的,她一輩子也沒有逃脫“被看”的命運,以致于成為她的一種性格,魯迅將他人眼光下的中國鄉(xiāng)村女性乃至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這個“宿命”寫得力透紙背。祥林嫂在生時的“被看”還不難理解,魯迅先生更寫出傳統(tǒng)禮教下使得“她”認定自己在死后仍要置于某種被關(guān)注被繩系被審判之“看”,如此,這個上天入地均心無安定的女性連死都不敢。但終是死在了“祝福”之夜,連綿不斷的爆竹聲,置魯鎮(zhèn)于“懶散而舒適”的繁響擁抱中,“我”呢,亦不例外,“從白天以至初夜的疑慮,全給祝福的空氣一掃而空了,只覺得天地圣眾歆享了牲醴和香煙,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蹣跚……”,魯鎮(zhèn)人與未莊人并無區(qū)別,這貌似“無限的幸!比允囚斞赶壬恢弊肪康撵`魂的麻木。
《孤獨者》也是以“我”打頭的,只不過對面坐的是S城的魏連殳。之于魏連殳這個“同我們都異樣的”仿佛是外國人的歷史教員,給人印象最深的該是在祖母入殮時的不落一滴淚到眾人將散時的失聲長嚎,“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狂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拔摇笔锹犃诉@無望的嗥叫的人,“我”也是勸他不要“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的人,也是眼見他為了“還得活幾天”幾乎求乞的人,更是了解了他“愿意我好好地活下去的已經(jīng)沒有了”的心理的人。做了不愿意做的差事,吐著心口怨逆的血,有著“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jīng)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的警醒和分裂,魏連殳的結(jié)局自然可以想見,違愿的發(fā)跡,使得這個人徹底地孤獨,在熱鬧里,直至在身后親人們的議論里,“安靜地躺著”“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作為見證者之“我”,在小說結(jié)尾處,掙扎地掙脫,“像一匹受傷的狼”嗥叫在深夜的狂野,慘傷,憤怒,悲哀,終究為坦然地行走所代替。
幾天之后,《傷逝》完稿,續(xù)寫了子君的葬式,這是一個男人對于女人的懺悔,又未嘗不能視作是一個知識者對于他之同道的懺悔,或者也是同道作為鏡子照出的“我”的悲哀,子君未嘗不是魏連殳的“變身”,而“我”也由觀者進化為親證,如若說魏連殳之于“我”仍是一個他者的話,那么子君之于“我”,則是“我”“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理想女性之化身,是另一個“我自己”,是“我”的“靈魂自我”,整部小說是在涓生的手記——“我”的自述中完成的,猶如祥林嫂的“被看”,子君的形象是在“被訴說”中成型的,與《祝!凡煌氖,這一個女性是城市覺醒的知識女性,是他在要“開一條新的路”中遇到的同道,于此這個“我”作為觀察者不如更作為親證者的存在,對于子君的逝去之命運而自我無力的愧疚是深重而真切的,那是——“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我也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雖然比先前已經(jīng)頹唐得多……”。“北京的冬天”道明了故事的發(fā)生地,這一次不是未莊、魯鎮(zhèn),也不是S城,但無論是莊、鎮(zhèn)、城或是都會,那條命運的細線并沒有因地域的轉(zhuǎn)換改變而松綁,“我想到她的死……”同時也“看見我是一個卑怯者”。相對于“我”面對祥林嫂的“地域”之有無的疑問時的支吾與吞吐,《傷逝》中言,“我愿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而“我將在孽風和毒焰中擁抱子君,乞她寬容,或者使她快意……”的句子寫來,已有《野草》風味。
這里所輯魯迅四部小說均寫到了“死”,阿Q之死,祥林嫂之死,魏連殳之死,子君之死,無論“我”作為敘事人、旁觀者、親歷者、親證者,作者都抱著“送葬”的決心,“葬在遺忘中”,之于這個舊的世界,魯迅先生的目光是冷的,但這冷目光指向的不是終點,終點不在于此,它或在——“我要向著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
這是魯迅。如果只有吶喊,不是魯迅,魯迅,更有吶喊中的彷徨。他的視野里一直有“我”,是省思的。
這是魯迅。
我曾在以往的文、語中多次言說魯迅小說中其實可以抽出中國社會問題的許多線團的線頭,比如農(nóng)民問題,女性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和婚戀問題,于此,我選了這四部小說,從這四個“線頭”中我們或可抽出些絲來,來續(xù)接和繼承20世紀初最早的一位知識分子作家的靈魂研究。
此為記。
2017.5.24鄭州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發(fā)表中篇白話小說《阿Q正傳》。1918年5月15日發(fā)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yi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
魯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等。
他的作品有數(shù)十篇被選入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并有多部小說被先后改編成電影。其作品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文學(xué)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魯迅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戰(zhàn)斗一生,被譽為“民族魂”。
阿Q正傳
祝福
孤獨者
傷逝
吶喊中的彷徨——魯迅小說管窺
何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