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中國互聯網的蓬勃發(fā)展對公益事業(y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引起全球矚目。
本書由“中國互聯網教父”陳一丹等創(chuàng)作,以騰訊研究院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為基礎撰寫而成。本書回顧了中國互聯網公益過去20年的發(fā)展歷程,從互聯網公益的本質、國內及國際典型國家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新科技與公益結合的未來場景等方面,首次對互聯網公益進行全面梳理和研究,為廣大公益組織轉型、政府對公益組織的管理乃至未來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重要啟示。
本書不僅有大量國外一手資料,也有互聯網公益平臺負責人、典型慈善組織理事長等許多行業(yè)專家的獨*訪談內容,對于希望了解、推動中國公益事業(yè)發(fā)展的企業(yè)、組織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本書提供了重要參考,是一本必讀書。
中國互聯網公益教父首部力作
騰訊官方正版授權
政府與企業(yè)公益事業(yè)推薦讀本
序
為中國互聯網公益事業(yè)寫一本書這個念頭,已經在心里埋了兩年,長成一盆蕪草。
從2007年發(fā)起成立互聯網行業(yè)內第一家公益基金會,到今年“99公益日”活動三天2800萬人次捐出83億元,加上愛心企業(yè)和基金會配捐,善款總計超過1414億元,我與互聯網公益一起走過11年。其間或有林林總總的紛擾,更多的是懇切的關心和建議。年輕的科技在古老公益事業(yè)中展現出的爆發(fā)力,一次又一次震撼各界。不獨中國如此,英美日也有類似經歷。互聯網與公益事業(yè)的這些年,值得寫一本書,也撐得起一本書。
選在此時動手拔草,大概有三個目的。
一是記錄。第一封國際求助Email、第一筆移動支付小額捐款、第一次網絡個人救助、第一款互聯網公益條款,互聯網與公益攜手,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由一粒種子破土長成棟梁。這一過程遠非一帆風順;ヂ摼W對公益并非一味地支持和稱贊。某些關于公益事業(yè)最尖銳的批評和最有影響的負面消息,就是從網絡空間開始的。這些曲折迂回的歷史、精彩的歷程、標桿性的人和事,值得好好記錄。
二是整理。十余年的互聯網公益發(fā)展歷程,經驗教訓無數。大環(huán)境的建立總比微觀實踐慢一點,所以直到兩年前,《慈善法》才有了互聯網公益條款。公共平臺規(guī)則建設也總比海量用戶匯集的速度慢一點,“小步迭代”舞曲是伴著用戶快板的催促,一步步跳起來的。在項目透明機制建設中,煽情和盲從一點點讓位于理性思考。這些經驗教訓具有一般性,對新科技與傳統行業(yè)的結合有參考意義,值得好好整理。
三是再出發(fā);ヂ摼W與公益的結合才剛剛邁出一小步,或有左右擺動,但前進的大方向是對的,應該堅持。歸根到底,手機不應該是一個被異化的人體器官,互聯網不應該是疏離社會關系的排斥劑;ヂ摼W公益所溫暖的,還是人心。整理后的再出發(fā),朝向找回互聯網的主人翁精神,而不是被它主宰。
本書的寫作,得到騰訊研究院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鼎力支持。
小友吳朋陽、周子祺、馬天驕三位研究員組成的調研團隊,走訪了國內外數十位有影響力的公益慈善業(yè)內人士,他們當中不乏網絡熱點事件的當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兼騰訊研究院理事長郭凱天,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副秘書長孫懿,騰訊研究院產業(yè)研究中心主任李剛,對文稿提出很多建設性意見。劉瓊、孫怡、徐思彥三位研究員也參與了本書的寫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從搜集材料到成書,時間不到一年。倉促之下,行文和觀點或有不夠妥帖和成熟的地方,歡迎批評和指正。
陳一丹
2018年10月11日
于深圳
陳一丹
騰訊主要創(chuàng)始人、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fā)起人兼榮譽理事長。
1998年參與創(chuàng)辦騰訊公司,擔任首席行政官。2007年6月,主導騰訊公司發(fā)起成立中國互聯網行業(yè)**家公益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2013年轉任騰訊終身榮譽顧問、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榮譽理事長。2009年起,以“辦學不取回報”的方式捐資武漢學院,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2016年5月,捐資25億港幣設立全球教育獎項“一丹獎”。
曾獲得“中華慈善獎” “中國十大慈善家”稱號。2016年位列第十三屆中國慈善榜榜首,2017年位列福布斯中國慈善榜榜首。被譽為“互聯網公益教父” “互聯網公益**人”。
騰訊研究院
騰訊公司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旨在依托騰訊公司多元的產品、豐富的案例和海量的數據,圍繞產業(yè)發(fā)展的焦點問題,通過開放合作的研究平臺,匯集各界智慧,共同推動互聯網產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研究院堅守開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視野,致力于成為現代科技與社會人文交叉匯聚的研究平臺。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簡稱騰訊基金會)是由騰訊公司發(fā)起成立,于2007年6月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全國性非公募基金會,是中國**家由互聯網企業(yè)發(fā)起的公益基金會,致力于推動互聯網與公益慈善事業(yè)的深度融合與發(fā)展。
2007年,騰訊基金會搭建上線了國內**互聯網公開募捐平臺——“騰訊公益”,正式開啟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的“互聯網+”模式;2015年,聯合數百個合作伙伴共同發(fā)起中國**公益日——99公益日,經過4年的發(fā)展,99公益日已成為年度全民公益慶典。
楔子 被“畫”卷入公益活動的你
一個普通用戶被“畫”刷屏之后
互聯網公益爆款誕生:“小朋友畫廊”
爆款背后互聯網公益的力量
互聯網公益的三個問題
國內篇 中國互聯網公益的潮起
第一章 中國互聯網公益大史記
從互聯網的發(fā)展說起
公益隨互聯網而演化
互聯網公益發(fā)展的十個標志性事件
第二章 互聯網公益平臺的興起
社交到公益:人人可見
購物到公益:時時可捐
生活服務到公益:事事可參與
第三章 公益機構的互聯網“陣痛”與“轉型”
公募基金會:轉型變革中的公益生態(tài)樞紐
非公募機構:生態(tài)站位提升,活力不斷增強
第四章 企業(yè)與公眾的被“激活”
企業(yè):公益融入企業(yè)經營
公眾:公益融入個人生活
第五章 政府的支持與規(guī)范
慈善立法的慢與快
關于互聯網公益重要條文的“五變”
互聯網公益的三個問題
推動“互聯網+民政服務”整體升級
世界篇 善舉之國的互聯網公益之路
第六章 美國:志愿精神和科技創(chuàng)新
美國公益發(fā)展的歷史文化背景
美國公益發(fā)展的制度基礎
美國公益發(fā)展歷程
美國互聯網公益主要模式
互聯網公益的美國特色
第七章 英國:公益?zhèn)鹘y和政府支持
英國公益環(huán)境的土壤
英國互聯網公益發(fā)展現狀
英國互聯網公益的影響
英國互聯網公益發(fā)展總結
第八章 日本:從政府主導走向官民共治
日本公益發(fā)展歷程
日本互聯網公益發(fā)展情況
日本特點及對互聯網公益的影響
內涵篇 互聯網公益重塑原子化社會連接
第九章 公益的意義
何謂“公益”
現代公益的發(fā)展
現代公益對社會的作用
第十章 社會原子化的影響
原子化社會
科技的副作用
傳統公益面臨挑戰(zhàn)
第十一章 互聯網公益重塑社會連接
互聯網公益的必然
重塑社會連接
讓公益插上科技之翼
未來篇 互聯網公益將走向何方
第十二章 中國公益的關鍵問題與挑戰(zhàn)
科技的應用
信任的構建
文化的沉淀
第十三章 科技:技術快速轉化為社會福祉
高效
真實
可信
向善
第十四章 機制:公益治理體系走向多元與完善
用戶參與機制
透明機制
競爭機制
公益機構組織
管理機制
第三部門與第一、第二部門的協作機制
第十五章 文化:塑造“感理融”三重文化內核
中國自古以來的公益文化
中國現代的公益文化
中國公益的三重境界
互聯網公益邁向理性時代
尾聲 理性公益,久久為功
附錄 中國互聯網公益大事記(1995—2018)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