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380 元
叢書名: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jīng)費資助
- 作者: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編
- 出版時間:2017/11/1
- ISBN:9787501052615
-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K877.42
- 頁碼:345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明薊鎮(zhèn)長城石刻》是《明薊鎮(zhèn)長城——1981~1987年考古報告》的延續(xù),也是這部報告最后一部書。以刻石和碑文的形式直接記錄長城歷史情況的重要實物文獻,是以往任何一種文獻所不能替代的。書中所錄的碑刻有一部分早已離開長城原位,或為文物部門所搜集,或已毀壞或丟失不存。所以30多年前所拓的碑文拓片,如今已成孤本,更顯其價值之珍貴,該書的出版彌補了考古報告的不足。
河北省是歷代長城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自北向南從蒙古高原的東南部邊緣,即河北壩上、壩下交錯地區(qū)起,向南有燕北長城,依次有秦、漢長城,北魏、北齊、隋長城,還有處于張北草原以北的金代界壕,時代較晚的明長城,則處于燕山、軍都山到陰山南麓和太行山一線,明長城燕山一線則和燕北長城相距200多千米,北從草原起向南,中經(jīng)熱河冀北丘陵山地的燕山、軍都山,形成東西近1500千米的長城地帶,它東接遼東,西抵宣大延綏,綿延中國北部的群山連谷。這就是歷史有名的中國長城地帶。
大明王朝是中國最后一個修筑長城的朝代。元代晚期布衣領袖朱元璋率農(nóng)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在中原的統(tǒng)治,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又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爭,終于徹底肅清了元朝舊部。從朱明王朝建立伊始,為站穩(wěn)腳跟,數(shù)征北元鞏固邊防。建設北疆成為明朝的重要國策。洪武初年把北部邊疆的經(jīng)營分為內(nèi)外兩線,外線為營州(今朝陽)、大寧(內(nèi)寧城大明城),西到開平(今正藍旗)一線,內(nèi)線則以北齊、隋長城為底線,沿燕山、軍都山,西到陰山一線。首先在東部燕山一線利用隋長城舊關隘,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關隘“凡二百處,宜以各衛(wèi)校卒戍守其地”①,實際是利用舊有關隘。永樂帝繼承洪武遺志繼續(xù)出塞,征服北方,所謂五出三犁虜廷,并提出沿邊設總兵鎮(zhèn)守并建立大墩和塞垣。他多次出征,但未能消滅北元勢力,最終死于回征途中。永樂以后畀大寧、棄開平,外線不守,只能經(jīng)營內(nèi)線,進行全方位設守,形成“皇帝戍邊”。由于北元勢力逐漸強大,不時內(nèi)侵,繼之又建立了東北起遼東,西行為薊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太原鎮(zhèn)、延綏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最西到甘肅鎮(zhèn)一線長城,各鎮(zhèn)以皇子或掛將軍印或總兵官駐守。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嘉靖三十年(1551年)又從薊鎮(zhèn)分出真保鎮(zhèn)和昌鎮(zhèn)進行經(jīng)營,合為九邊十一鎮(zhèn)。這是一個龐大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全長約7300多千米②。薊鎮(zhèn)為九邊中重鎮(zhèn),位于燕山、軍都山一線,外御強敵,內(nèi)屏京陵,自然形勢險要,所謂“國初號稱腹里,自大寧內(nèi)徙,宣、遼隔絕,沿邊千里,與虜為鄰”③。薊鎮(zhèn)主要是為防御兀良哈三衛(wèi),除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的二百處關隘外,大將軍太傅魏國公徐達“又間設關、營墩臺以便守望”④。天順六年(1462年),“命修各邊墻、屯、堡、墩臺、壕塹”⑤,大抵天順時期薊鎮(zhèn)以西各邊都普遍開始建城垣。
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主薊門,隆慶三年(1569年)被正式任命為薊鎮(zhèn)總兵,大力加強了長城建設,改造平頭薄墻,建磚墻,筑敵臺、墩臺、堡、寨等各種防御設施,到萬歷十年(1582年)前后邊墻上各種防御工程達到高峰。戚繼光調(diào)離薊門以后,一直到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工程從未間斷,只是到了明代晚期只保護、維修而已。
經(jīng)1981~1987年的全面調(diào)查,薊鎮(zhèn)邊墻長度為736374.2米,調(diào)查敵臺2097座、城址201座,另有戰(zhàn)臺、附墻臺、墩臺、烽墩、炮臺、關隘、便門、哨樓等多種遺跡和實物,其中一部分墻體、敵臺和關隘、住堡中多存有碑刻或摩崖石刻,這是長城上遺留下來的最重要的文物。關于明薊鎮(zhèn)長城總體情況,前已有報告發(fā)表,本書不另贅述,這里只就長城碑刻、摩崖石刻情況做一概要論述。
。ㄒ唬╅L城碑刻的發(fā)現(xiàn)
河北明長城在古代長城中占了較大比重,包括薊、宣、真保和昌鎮(zhèn)(近北京市),總長度1900多千米。近半個世紀以來,經(jīng)過幾次文物普查,特別是對長城的專f-]性的大規(guī)模考古調(diào)查①,在敵臺內(nèi)墻體、住堡和群眾手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殘存碑刻文字。這些碑刻真實地記錄了明長城修筑的歷史背景、建造過程、施工年代等一系列情況,勘刻精細的碑刻規(guī)格、文體格式、文字大小,體現(xiàn)了它們不同的價值和作用,廣泛而豐富的文字內(nèi)容則具有十分珍貴的史料價值。碑文記載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情況。這些碑刻對研究明朝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別是北部邊防,長城“九邊”的歷史,以及明與蒙古的關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研究長城軍事防御工程的唯一的實物文獻。
長城是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偉大軍事防御工程,是世界奇跡之一,可是真正系統(tǒng)地記錄和研究長城的書籍并不多,長城本身就是一部豐富的記述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fā)展的史書,是偉大的實體文物,而記載這個實體文物情況的就是石刻文字。它們是無聲的語言,是活著的歷史,每塊碑文都像書籍一樣,記錄著長城的滄桑變化,鐫刻著祖國山川河流的自然變幻,記載著歷史上風云人物叱咤長城、金戈鐵馬、逐鹿中原,說長城概括了中國半部地方民族史也不足為過。所以長城上遺留下來的文字即使是只言片語都不能遺漏。
明代記載長城的文獻,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歷史文獻記載,二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大量碑刻文字。另外,人民群眾世代相傳的口述中也有關于長城的相關資料,而文獻、碑刻則是主要方面。
在文獻方面,有明一代留有大量文獻,除《明史》《明實錄》《皇明經(jīng)世文編》《武備志》《大明一統(tǒng)志》等許多官方文獻外,九邊長城幾乎都有專志,如《全遼志》《四鎮(zhèn)三關志》《大同府志》《宣府鎮(zhèn)志》等篇幅浩繁;各地府、州、縣志更是詳備,地方長城情況多立專章節(jié)。明人雜記、野史等也包含了相當珍貴的史料。
碑刻文字是長城文獻的另一來源,它是記錄長城載體的直接材料,具體如長城附近的地質(zhì)、地貌、自然環(huán)境,邊墻墻體的規(guī)格、尺寸,邊墻上的各種附屬設施,如關隘、敵臺、戰(zhàn)臺、哨樓、附墻臺、炮位、房址、墩臺、攔馬墻(削坡)、水門、鎮(zhèn)、路、關、營、堡、城址的分布等。正史或有關文獻中有提及鎮(zhèn)、路、城址、整體邊墻工程、關隘貢道等,但記載極少,只是略提其名稱,無具體內(nèi)容,然碑文則不同,它詳細記載了各墻體建筑形制、用料、尺寸等情況。長城考古就是在上述野外調(diào)查和研究基礎上,利用保存下來的碑刻內(nèi)容,證以歷史文獻而產(chǎn)生的,即查閱歷史文獻——野外考古調(diào)查——形成考古報告這樣一個過程。
前言
(一)長城碑刻的發(fā)現(xiàn)
(二)碑刻的制度形成與年代
(三)長城碑刻之分布
(四)長城碑刻搜集與整理
(五)長城碑刻的主要內(nèi)容
一 明薊鎮(zhèn)邊墻上的石刻文字
(一)碑刻文字的年代與分期
第一期 天順一弘治時期
第二期 嘉靖一隆慶初年
第三期 隆慶二年(1568年)一萬歷十一年(1583年)
第四期 萬歷十一年(1583年)一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
第五期 天啟一崇禎時期
(二)碑刻內(nèi)容之分類
(三)長城碑刻中所反映的薊鎮(zhèn)組織系統(tǒng)和巡視邊關人物
(四)幾塊摩崖石碑刻文字
二 明薊鎮(zhèn)邊墻石刻
(一)明長城閱視碑
(二)明隆慶四年(1570年)夏長城閱視碑
(三)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山東左營春防修五座樓記事碑
(四)明萬歷磚文拓片
(五)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派修石塘路東水峪三等堡城記事碑
(六)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河間營派修曹家路將軍臺寨石堡城記事碑
(七)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寧山營修墻工程界碑
(八)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修臺記事碑
(九)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修大水峪二龍戲珠三等敵臺記事碑
(一〇)明隆慶四年(1570年)長城鼎建碑
(一一)明隆慶五年(1571年)長城閱視碑
(一二)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修磚墩碑
(一三)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長城記事碑
(一四)明修城殘碑
(一五)明長城閱視碑
(一六)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修邊墻記事碑
(一七)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河南營左部修鶯咀頭空心磚烽墩記事碑
(一八)明天順七年(1463年)峨嵋山營石匾
(一九)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修長城記事碑
(二〇)明隆慶四年(1570年)上關長城閱視碑
(二一)墻子路“墻子雄關”北門門匾
(二二)鲇魚池修敵臺殘碑
(二三)長城修建分界碑
(二四)馬蘭正關城北門石匾
(二五)修干家峪堡題記碑
(二六)羅文峪下營城東門(迎旭門)石匾
(二七)羅文峪下營城南門“獻繡”石匾
(二八)干家峪城堡殘碑
(二九)明萬歷二年(1574年)長城閱視碑記
(三〇)明天啟五年(1625年)派修將軍關敵臺記事碑
(三一)明隆慶五年(1571年)長城鼎建碑
(三二)明萬歷二年(1574年)長城閱視碑
(三三)明隆慶四年(1570年)長城鼎建碑
(三四)明萬歷五年(1577年)洪山口城南門門匾
(三五)明隆慶四年(1570年)長城鼎建碑
(三六)明崇禎十年(1637年)派修松洪北山敵臺碑記
(三七)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天津春防派修松棚路敵臺碑記
(三八)明天啟四年(1624年)松棚路春防修洪山口住城記事碑
(三九)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修臺記事碑
(四〇)明長城記事碑
(四一)明殘碑
(四二)明崇禎三年(1630年)修臺記事碑
(四三)洪山口殘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