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虛構的筆法,講述了利比亞前領導人卡扎菲在其生命的*后一夜的內心掙扎,刻畫了其復雜的性格,回顧了他動蕩的一聲,帶領讀者走進了他的真實世界,靜觀這個狂人如何從一個普通軍官踏上暴虐、殘忍和專制的不歸路。
1. 作者被認為是加繆之后,阿爾及利亞*重要的當代作家,其多部作品已在大陸和臺灣出版,4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了他的小說。
2. 第四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品評獎獲得者、著名翻譯家黃葒教授翻譯。
3. 恰到好處地拿捏敏感題材,外交界、文學界審讀專家給予高度評價。
一個充滿爭議的人物的*后一個夜晚
。
向著光明走去的人永遠不會孤單,這是雅斯米娜·卡黛哈官網首頁滾動的一句話。的確,他不會孤單,被譽為繼加繆之后,阿爾及利亞當代最重要的作家。目光清澈的雅斯米娜·卡黛哈總讓我不自覺地想起加繆,不管是讀他的書還是聽他的電視訪談。這位出生在離當年圣?诵跖謇镉鲆娦⊥踝拥牡胤讲贿h的貝督因人,和加繆一樣,也是一位在陽光和苦難中長大的孩子。
《新聞周刊》稱他為罕見的文學家,為當今的苦難賦予了意義!都~約時報》評論他的作品扣人心弦、充滿力道……殘酷地描寫地緣政治間的緊張張力,同時也是對和平的熱切懇求。法國《觀點周刊》認為卡黛哈的細膩之處在于他不會給我們任何回答,僅僅讓讀者去感受、去理解。跟所有善于說故事的文學大家一樣,他筆下的各個人物也充滿矛盾和沖突。2013年,他的名字載入法國的《小羅貝爾專名詞典》。從1973年至今,他創(chuàng)作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被譯介到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東方三部曲《攻擊》《喀布爾之燕》《巴格達警報》
已在臺灣翻譯出版。他的作品經常流露出對最殘酷、最瘋狂、最荒誕的現(xiàn)實的關切,代表作有《狼群在想什么》(1999)、《作家》(2001)、《喀布爾之燕》(2002)、《騙局》(2002)、《K表妹》(2003)、《逝者之份》(2004)、《攻擊》(2005,暢銷35萬冊,獲2006年法國書商公會文學獎,進入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最后決選)、《巴格達警報》(2006)、《黑夜孕育了白天》(2008年法國電視小說獎,2008年年度最佳圖書)、《不幸之巔》(2010)、《卡扎菲的最后一夜》(2015)……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戲劇、木偶劇、連環(huán)畫、舞劇,如《喀布爾之燕》的戲劇版《喀布爾安魂曲》由巴西阿默克劇團推出,參加了2014年9月的中國愛丁堡前沿劇展,在北京、上海、武漢、南京和深圳五地巡演。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南非作家?guī)烨幸舶芽旃鳛楫敶匾骷,說他筆下描繪的世界宛如人間煉獄:饑饉、荒蕪、恐懼、窒息。
二
雅斯米娜·卡黛哈本名穆罕默德·莫萊塞奧,1955年1月10日出生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撒哈拉沙漠的小村落。父親是民族解放陣線的軍官,1958年受傷。兒子九歲時父親送他去了軍校,希望他日后成為一名軍官。穆罕默德在軍校完成學業(yè),如父親所愿成了一名軍官,在阿爾及利亞部隊一待就是二十五年,直到2000年退伍,全身心投入文學創(chuàng)作。20世紀90年代阿爾及利亞內戰(zhàn)
期間,他曾是AIS救世軍和之后GIA武裝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尤其在奧拉尼地區(qū)。
很小的時候,我的世界就被沒收了。是電影和文學把這個世界還給了我。穆罕默德說他在結婚之前不懂得與人交談,也不懂待客之道,因為在軍隊除了服從還是服從,所有的對話都簡化為是,長官不,長官。只有想象是自由的,寫作成了他的寄托,他的烏托邦,想象再造了那個被剝奪、被屏蔽的世界。小穆罕默德十一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是一篇仿作,抄襲了經典童話小拇指的故事:小穆罕穆德幫助哥哥們走出了森林,而他沒有,最后他決定留在森林里!小穆罕默德已經在卡黛哈日后要走的路上撒下了白色的小石子。或許這里還有他母親的影響,母親在撒哈拉部落里負責講故事。孩子感覺自己從某種程度上繼承了這一職能。不過不是講故事,而是寫故事。
1984年到1989年,他用本名發(fā)表了六部小說,作家的身份已定,但很快他就招來了阿爾及利亞軍方的注意,后者在1988年成立了特別針對他的文字檢查委員會。為了躲避審查,他轉為地下寫作,在接下來的十一年間用了好幾個筆名發(fā)表作品,漸漸地,他成了雅斯米娜·卡黛哈。
六
除了阿爾及利亞,還有世界。
如果說《天主的羔羊》《狼群在夢想什么》《諜艦》《逝者之份》《K表妹》《黑夜孕育白天》……說的是阿爾及利亞的故事,它的獨立戰(zhàn)爭、腐敗和圣戰(zhàn)對社會的荼毒,當然還有他自身的故事,充滿了回憶和自撰色彩;那么他的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巴格達警報》《攻擊》)說的則是東方的故事,敲響的是后9·11時代的警鐘,讓我們正視暴力的發(fā)生和可能正在我們身邊發(fā)生的暴力,為什么普通人會淪為恐怖分子甘愿當人肉炸彈。這個世界怎么了?我們該往何處去?這些野蠻殘忍的行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卡黛哈的小說試圖回答這些疑惑,透過這些小說和我所提供的真相片段,讀者得以獲得一些概念,可以自行拼湊,還原部分圖像?旃2006年接受一家德國電臺訪問時說得更加直白:西方國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詮釋這個世界,同時還發(fā)展出一套能夠配合自己世界觀的理論,但那些理論無法完全反映現(xiàn)實。我建議西方世界要用新的視點去看待阿富汗人、宗教狂熱主義以及宗教苦難。西方的讀者往往只碰觸到問題的表面,而我的小說《喀布爾之燕》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去了解問題的核心?駸嶂髁x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威脅,我的貢獻在于促進讀者們理解狂熱主義的原因和背景,然后或許狂熱主義就能因此受到控制。
阿富汗、伊拉克、以色列,還有《卡扎菲的最后一夜》(2015)里的利比亞,卡黛哈思考的是挽歌式的族群悲劇背后的原因。當真主安拉或者真主被過度的宗教虔誠綁架,當民族主義變成一種撒播仇恨的極端對抗,在這場(不道德的)道德圣戰(zhàn)中,暴力、恐怖和瘋狂就會在對抗雙方的心里像癌細胞一樣擴散,無人可以幸免,只有人性的寬宥和純良可以拯救,在絕望的廢墟中看到一線生機。不做犧牲品,也不做劊子手。(《恐懼的世紀》,加繆)看似很簡單,但在仇恨和殺戮成為日常的殘酷世界里,連呼吸的空氣都變得稀薄,黑和白沒了界線,走不出絕望到讓人發(fā)瘋的灰色地帶。在《卡扎菲的最后一夜》的開頭,卡黛哈引用了莪默·伽亞謨的一首四行詩:如果你想/向著最終的和平前行/那就對折磨你的厄運微笑吧/但不要折磨任何人。
卡扎菲有他暴虐的一面,但他曾經給了利比亞一個光榮的夢想?旃蚕脒^要做那個可以逆轉國家命運、讓阿爾及利亞重現(xiàn)光芒的舵手。有人愛戴他,擁護他,美國《新聞周刊》的記者甚至認為他是唯一可以把阿爾及利亞從泥潭里拉出來的人。他的系列偵探小說塑造的洛波探長身上就有他自己的影子:正直無私,不惜以身涉險調查上層社會的貪腐。2013年11月2日,他宣布要參加阿爾及利亞下一屆的總統(tǒng)競選。他沒有依附任何一個黨派,這是自然,他要自己去收集候選人資格所需要的9萬個簽名,結果在規(guī)定時間里他只收集到4.3萬個,錯失了候選人資格;蛟S也是因為他的內心更傾向于當一個作家而不是國家總統(tǒng)吧。
雅思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 1955-)是繼加繆之后,當代最杰出的阿爾及利亞裔法國作家,曾獲法蘭西共和國榮譽軍團騎士勛章、法國文化部頒發(fā)的騎士勛章、法蘭西學院金質獎章,其作品已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代表作有當代東方三部曲《喀布爾之燕》《哀傷的墻》《巴格達警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