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貝多芬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年),祖籍荷蘭,出生于德國波恩,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的童年并不幸福,窮困的生活甚至剝奪了他上學的權利,而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將他培養(yǎng)成音樂神童的愿望,讓貝多芬成為自己的搖錢樹。
他不惜打罵貝多芬,用極其嚴苛的教育方式逼迫貝多芬從4歲開始就整日沒完沒了地學習鋼琴和小提琴,這些經歷也造就了他一生倔強、偏執(zhí)、敏感、易激動的性格。
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他的年齡一直被少報了兩歲。正文會對此有所解釋),獲得巨大的成功,被認為是莫扎特之后最偉大的音樂天才,被世人稱為第二莫扎特。聲名漸起后,經過一些貴族的引薦,他開始拜師學習作曲。
11歲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開始擔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的職位。17歲時,到維也納跟隨莫扎特、海頓等當時的音樂名家進行學習。
就在前途看起來一片光明時,貝多芬人生中最可怕的事情發(fā)生了,并終生受其折磨:他發(fā)現自己的耳朵聾了。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因為耳疾和其他病痛的影響,他的人生非常曲折與不幸。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失望、熱情和打擊。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響曲》,在他看來,這部作品所呈現的世界就是他理想中的世界。
此后,他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終于咽下最后一口氣,與世長辭。據最后陪伴在他身邊的人描述,在他臨終前,本來晴朗的天氣突然雷聲隆隆,風雪交加,似乎連上天都在為這位偉大音樂家的離世而哀痛不已!
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至少2萬人跟隨靈柩,為他送行。他的遺體葬于圣麥斯公墓。
他終生未婚。
成就與貢獻
貝多芬一生飽受苦難,經歷了數不清的坎坷。他26歲時聽力開始衰退,而且一直呈不可逆的態(tài)勢發(fā)展,到了晚年,完全失聰。對于一個以音樂為生的人來說,這是多么殘酷的一件事。
到了晚年,他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
即便生活如此孤寂和苦難重重,他并沒有因此而沉寂或者隱退。在當時那個年代,幾乎一切進步的思想都遭到禁止,他卻一直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用一種堅韌的方式,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的理想振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并為此寫下了不朽的傳世名作《第九交響曲》。
貝多芬的作品深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個性鮮明、氣勢恢宏。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
在鋼琴領域,他最偉大的成就在于他極大地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同時又使交響曲這種音樂形式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載體。
貝多芬先生只在人間停留了56年,但短暫的一生卻完成了100多部偉大的作品。主要代表作品有交響曲9部,其中以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最為著名;管弦樂幾十首,其中《艾格蒙特》序曲最為著名,包括鋼琴協(xié)奏曲5首,小提琴協(xié)奏曲1首,其他協(xié)奏曲5首,鋼琴奏鳴曲32首,其中《月光》《熱情》《悲愴》《黎明》《暴風雨》等最為著名,并傳頌至今;此外還有室內樂80首,歌劇1部,另有神劇1部,彌撒曲2首等等。
1792年貝多芬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
他一生所作的9部交響曲全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
1805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chuàng)作《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這部歌劇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果。
貝多芬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熱情澎湃,充滿了激情。他取材于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而制作的第九交響曲《合唱》,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他崇尚英雄,信仰共和,為此創(chuàng)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yōu)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艾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
他對古典音樂非常精通,在浪漫主義音樂的道路上也另辟蹊徑,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被后人尊稱為樂圣,對世界音樂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是最后一位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稱為維也納三杰。
他是德國乃至世界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