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群中:開啟與音樂溝通的窗口》是一本品鑒古典音樂的獨特之作。作者在“QQ同學群”這一特殊的場合中,疾風閃電般的講了十余天,集結(jié)成書,居然也逾十七萬字。
作者從一首首西方經(jīng)典名曲出發(fā),率性而談,或談音樂創(chuàng)作緣起,或憶音樂家不凡的人生,或論樂曲帶來的生命感悟。將原本普通人眼里不易理解的西方古典音樂,講述得妙趣橫生,有徑可尋,令人欲一聽為快;同時,作者延續(xù)以往對音樂和生命的根本關(guān)系的關(guān)注,通過音樂,體察自身,醒悟生命實相。這種在群中“被圍觀著”進行寫作的方式,將大雅與凡俗打通并串聯(lián)起來,顛覆了聽音樂的禁忌,打破了聆聽音樂的常規(guī),使得《樂在群中:開啟與音樂溝通的窗口》風趣而隨性,卻又不失典雅的根本,并在不經(jīng)意間開啟了我們與音樂溝通的窗口;蛉,我們能在作者炙熱的情感、不羈的文字中,隨著流動的音樂物我兩忘。
在國內(nèi)的古典音樂鑒賞寫作中,魯成文的著作別具一格,是從音樂和生命的根本關(guān)系去展開的,在國內(nèi)屢屢贏得好評。他在古典音樂和歐洲文化的研究和寫作中積淀已久,之前出版的樂評《愛樂書簡》一書反響強烈,曾排名校園讀書榜前列。一些讀者將之視為自己的“愛樂圣經(jīng)”!稑吩谌褐小芬跃唧w曲目為線索,聆聽的針對性更強,而且是在“群”這一流行的網(wǎng)絡交流場所上與時俱進地寫作的,文風異常鮮活,激發(fā)人閱讀的動力性非常強。
魯成文,一個必須對古典音樂感恩戴德的人。
一個非常希望從某個“蟲洞”回到20世紀80年代,重回武漢大學,不再就讀圖書館學系,而是去學習德語和哲學的人。
一個對“半百”始終感到驚悚的人。
很多東西已經(jīng)失去,很多東西還沒有到來。唯有音樂永恒地響在他的心中。
序釋義
1 音樂為什么不好懂
2 聆聽的試驗品
3 音樂之“秋”
4 藏碟閑話
5 自由地聽
6 聯(lián)覺沖動的絕好例證
7 視聽共美的極致
8 古典與流行意味的美妙結(jié)合
9 “協(xié)奏曲中的皇帝”
10 迷醉于藍
11 “未完成”之迷
12 “天堂般的長度”
13 真實的人間其實太小
14 正奇相合
15 神爽巧麗之至
16 至天之道,極地之養(yǎng)
17 意味深長的“鐘聲”
18 “神的音樂家”
19 浪漫主義的歡呼
20 永不過時的浪漫主義
21 宇宙末日的啟示
22 寧靜之火
23 伴我迷醉于康斯坦茨湖的音樂
24 瓦格納之偉大
25 瓦格納音樂的命運之一
26 瓦格納音樂的命運之二
27 瓦格納音樂的命運之三
28 瓦格納音樂的命運之四
29 青春的冊頁
30 音樂訴密
31 三位杰出的德國女性
32 “使生活更生動活潑”
33 復活
34 掙扎求取內(nèi)在的和諧
35 鄉(xiāng)土氣的崇高和挽歌般的純凈
36 不妨想象宇宙鳴響
37 夢中天國
38 命運之擊
39 “死之舞”
40 譜寫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先驅(qū)
41 “紀念一位天使”
42 被壓迫的和被欺凌的小人物
43 應該被垂憐的“寡婦”
44 一個掙扎在良娼之間的女子
45 催人淚滾的生平
46 又一個至高無上的時刻
47 和平禮贊
48 哀悼慕尼黑
49 “最后四首歌”
50 生活方式的贊美詩
51 生活與藝術(shù)的超現(xiàn)實
52 “自新世界”
53 世紀的墓碑
54 “戴了面紗的交響樂”
55 安身立命位何在
56 教堂的彩色玻璃畫
57 走進敬畏意識的兩道捷徑
58 “發(fā)自心靈,但愿也到達心靈”
59 神圣的淚與溫暖
60 上帝創(chuàng)世前與自己的交談
61 基督的最后一句話
62 超驗的蹤跡
63 音樂中的人間大愛
64 音樂中提升了的歇斯底里
65 “創(chuàng)世”頌贊
66 遙遠而鮮美的季節(jié)
67 海韻
68 德國“父親之河”的頌歌
69 田園之聲
70 火車的回想
71 阿爾卑斯山的音樂頌贊
72 眾美備具的生活頌詩
73 光明戰(zhàn)勝黑暗的比喻
74 崇拜與祭獻
75 “愛的神秘超越死亡的神秘”
76 芬蘭民族精神的象征
77 悲歌一曲動地來
78 此處無聲勝有聲
79 從死亡的桎梏里超拔出來
80 英雄的凱歌
81 命運
82 我們的荷爾德林
83 懷念母親
84 安真正有生者之魂
85 風月無邊的武漢大學
86 人生序曲
87 “天問”
88 “老朋友,怎能忘!”
89 青春做伴樂心永憶
90 用英雄意志解放歷史
91 生命的最后所依
92 北海,我最后的歸宿
93 天使的釋義
94 天使小曲
95 天使之來
96 宛如神蒞臨
后記
《樂在群中》
1.音樂為什么不好懂
鏈接:斯美塔那《我的祖國》、貝多芬《第九交響曲》
大家可能都覺得音樂對人生有很大的作用,但可能也有很多人對音樂望而生畏,覺得音樂不好懂;或者說聽了音樂,但不知道自己到底聽懂了沒有。產(chǎn)生這些困惑的主要原因在于音樂的抽象性。
什么是音樂的抽象性?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說明,其中有的解釋是相當深刻的,有很大的學術(shù)理論性。
在這里,本藍只從兩個方面來講抽象性,從兩個大家容易理解的方面來講。第一,音樂沒有言詞的幫助。第二,音樂靠耳朵來聽。
嚴格地說,音樂是沒有言詞的幫助的。特別是,它在所謂本質(zhì)上是不需要言詞來幫助的。德國大詩人海涅說過:“話語停止的地方,就是音樂的開始!狈▏魳反髱熓-桑說:音樂主要的作用和勝利恰恰就在于洞察心靈,沿著勉強可尋的途徑向心靈挺進;音樂始于詞盡之處,能夠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的東西,使我們發(fā)現(xiàn)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語也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心靈狀態(tài)”。
古典音樂按是否用唱詞、是否有人聲唱,分為三大類。第一是純粹器樂類,包括交響曲、奏鳴曲、協(xié)奏曲等;另一類為聲樂,比如彌撒曲、藝術(shù)歌曲、大型合唱作品等;還有一種,是我的分法,叫不純粹的器樂,是器樂的體裁,但在某個樂章中,或某幾段里,加入了人聲,比如眾所周知的《合唱交響曲》。當然,你也可以認為它是不純粹的聲樂。當然了,最純粹的聲樂是所謂的“清唱”,是無伴奏合唱。
純粹器樂不用說了,全靠樂器,是樂器說話,你得不到任何語言文字的幫助。
不像流行通俗歌曲,如《愛在深秋》,一聽了然,歌詞已經(jīng)告訴了你。至于怎樣愛,為何在深秋,即使你不能一下子全明了,但你至少已經(jīng)知道,唱的不是“恨”,不是在“春天”或“夏天”或“冬天”。
你可能不喜歡這首曲子,但這首曲子想表達的東西,你不會不懂,或不會完全不懂。
而純粹器樂,你就會感到它到底想表達什么你都無法知道。如果你對所聽到的音樂很喜歡,那就更著急,更想知道它到底想表達什么。
至于聲樂和不純粹的器樂,雖有言詞,但對中國人而言,也等于是沒有言詞,因為不懂外文嘛。就算懂外文,一般可能是只懂看,有的可能還會懂說、懂聽,但懂不懂唱呢?
唱起來又不一樣了!即使你懂看懂聽懂唱,但你又懂幾種呢?古典音樂里采用的語種,有英語,還有德語、法語、意大利語、俄語,宗教音樂還經(jīng)常用拉丁語,你不可能都懂。唱片說明書上全是洋文,有時候幾種并列印在一起,反正沒有中文方塊字。
在中國買唱片,真的有方塊字的話,那就完了,即使不說它們?nèi)潜I版的話,也基本上都是大陸的、臺灣的、香港的引進版一類,或者是國內(nèi)樂團的演奏錄音。當然,我這是說演繹外國作曲家的曲目的唱片,那樣,就完全沒有了原汁原味。反正,在那一刻,我是一看見有漢字就很惡心的。
所以,就一張唱片而言,看唱片說明書,那上面原有的語言文字對許多人而言實際上等于沒有,或者是幾乎等于沒有。所以,外國唱片上的古典音樂對我們許多中國人而言,可以說是沒有語言文字幫助的。你不能從語言文字的幫助中對表達內(nèi)容有肯定的把握,因而感到不好懂。
音樂的抽象性主要還來自于音樂靠耳朵來聽這一特點。
在所有的藝術(shù)種類中,只有音樂是唯一需要通過耳朵來欣賞的,而文學、雕塑、舞蹈、電影等其他藝術(shù)或綜合藝術(shù),總是要通過眼睛才能欣賞。就耳朵和眼睛,或曰聽覺和視覺相比,聽覺要相對抽象、縹緲得多,不能固定,不容易記憶、重復、復制。
科學證實,人們對信息的接受有85%以上是靠視覺獲得的,而不足15%的才是由聽覺獲得。但我的歪理論認為:要是“信息”主要是屬于“情”的范疇的話,上面的比例可能正好相反,85%要依賴聽覺;而音樂正好是通過“動情”來作用的,所以聽音樂時干脆可以閉上眼睛。男女之間也有區(qū)別,男的重視覺,喜歡看靚女,容易受書刊、碟等上面的直觀圖像的影響。而女的對聽覺偏好,說點好聽的,就容易陶醉了。
人當然是健全的好,但如果真是不幸的話,在我的想象中,盲人比聾人更加難受,因為他們對世界萬物一點視覺的感受都沒有。一般來說,看的東西是比較固定的,而聽到的東西轉(zhuǎn)瞬即逝。
當然對愛樂的人,尤其對音樂家而言,可能正好相反,耳聾是滅頂之災。貝多芬就是其中一個,他的音樂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突然有了耳聾的毛病,最后他幾乎聽不到什么聲音了。他作曲時,要靠一根小木棍,一頭挨著耳朵,一頭去貼著樂器,通過這種艱難的方法去辨別音高。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演出的時候,全場歡呼雷動,但他感覺不到,是唱《歡樂頌》的女高音把他拉著,轉(zhuǎn)過身來面對聽眾席,他才看到了一切。貝多芬為什么偉大?為什么不朽?有一點,就是他是一個聾人——他要克服一個如天如地般廣大和深重的障礙。
本藍還有一個觀點,那就是,凡是在精神文化領域里,真正屬于不朽的人、真正接近神的人,都必須在身心方面付出過某種慘痛的代價才行。
有一年,本藍帶兒子去德國蒂賓根朝拜荷爾德林,給他講了幾個德國偉人的奇跡。最后,他的結(jié)論是:有幾個瘋子。
哪幾個?荷爾德林,尼采,克萊斯特,希特勒……好像是7個吧,記得他說了6個,最后一個,把本藍給算進去了。
本藍能成為那樣的瘋子?
很想呀!很渴望。但是,本藍的造化還差得遠呢!當然本藍愿意努力。
還有一個作曲家最后也成了聾人——斯美塔那,因為在事業(yè)上,他受到的磨難和打擊太多,精神受到大的震動,導致了耳聾,最后死在了精神病院。但他聽不見聲音后,還寫出了他的代表作——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其中的一章《伏爾塔瓦河》極為著名。
本藍一直都非常喜歡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國》,聽過管弦樂版的,后來又買到斯美塔那自己改編的鋼琴版。這部交響詩的音樂非常真誠和樸實,但在《捷克的田野和森林》一章中,有一節(jié)旋律明顯超越出來,與風俱馳,與川爭流。
本藍相信:只有一種對自己鄉(xiāng)土和國家的真正認同,在非說教的前提下產(chǎn)生的對它們最深刻的愛纏繞在那里,并成為一個一生也擺脫不掉的情結(jié),才能奉獻出那種音樂。
19世紀中葉以來,在哈布斯堡王朝掌握的神圣羅馬帝國統(tǒng)治下,捷克失去獨立的地位,因而在音樂中弘揚民族文化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我的祖國》就是斯美塔那在1874—1879年間寫出的6首篇幅較長的交響詩集,其中,《維謝格拉德》描寫了古代具有光榮歷史的古城,回憶了捷克往昔的光榮;《伏爾塔瓦河》和《捷克的田野和森林》贊美了祖國的大好山河;《薩爾卡》流連于民間傳說中民族女英雄的傳說;《塔波爾城》回顧了在數(shù)個世紀中為爭取自由解放進行的人民斗爭;《勃拉尼克山》謳歌了未來的勝利。整個交響詩集涉及了很廣的范圍,通過史詩和歷史、神話和人民的生活,多重地反映了祖國的神貌,培植了捷克人民勇敢樂觀的精神和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念。
《我的祖國》的第二樂章《伏爾塔瓦河》最為聞名,那描寫縱貫南北的捷克最大河流流動向前的旋律極有感情與詩意,它“流過響著獵人號角回聲的森林,穿過豐收的田野,歡樂的鄉(xiāng)村婚禮的聲浪傳到它的岸邊;傳說中的水仙,在月光下的水面上舞蹈歡歌;保留著古昔光榮與功勛的回憶的古堡在諦聽著它的波浪喧嘩……”樂曲后半部,轉(zhuǎn)調(diào)后的這一旋律變得更加明朗,再次向我們展示出伏爾塔瓦河瑰麗莊嚴的景象。
“伏爾塔瓦河”的這一主題今天已經(jīng)被神化了,不久前去布拉格游歷,在火車站候車,不時聽到廣播播放路況、車況信息。然而無一例外的是,在信息播出前的提示音樂都是“伏爾塔瓦河”的主題旋律。
本藍羨慕斯美塔那,他的個人生活確有不幸,但是最終他能在他站立的土地上自愿地、自豪地交出自己整個的心,就此而言,他又是非常幸運的。不容易呀!——有多少人,他們與腳下的土地的聯(lián)系是機械的、身不由己的。
在布拉格期間,本藍專門去到伏爾塔瓦河南岸、查理大橋西南端,參觀了坐落在那里的斯美塔那博物館。爾后,就近到水邊的斯美塔那塑像下小坐。那一片也是一個餐廳的地盤,我一邊品著波西米亞的啤酒,一邊體受著伏爾塔瓦河的水汽與水聲,一邊讓《我的祖國》的音樂周流我心。
在布拉格期間,本藍一直聽著《我的祖國》的唱片,在大半個布拉格巡游的時候,隨身聽的音效都是正常的。但是,當我專門前往維謝格拉德區(qū),去探訪斯美塔那墓的時候,一接近維謝格拉德區(qū)的地界,隨身聽就出現(xiàn)很強烈的雜音,就像放在衣服袋里的手機同時有電話或信息進來的時候隨身聽會出現(xiàn)的那種電磁波干擾聲。我反復檢查手機,它始終保持著靜止狀態(tài)。在墓地的時候,出現(xiàn)雜音的情形更為明顯。而當我離開維謝格拉德區(qū)之后,隨身聽又恢復了正常的音效。這段波折的原因一直讓我百思不解,有可能是某種物理性的原因使然,但我還是情愿將之理解為:那是斯美塔那在另一個世界對我——來自東方的崇拜者的精神感應吧。
之前談到音樂只通過耳朵進入,產(chǎn)生了一種抽象性。因為有這樣的原因,音樂是最讓人感到不好把握、不好理解的藝術(shù)。然而也正是只通過耳朵進入,聽音樂完全可以不需要眼睛,你可以閉上眼睛,甚至可以說,你最好閉上眼睛。
在這點上,音樂和其他藝術(shù)又有不同。其他藝術(shù)需要通過眼睛,但你不能同時拿棉花塞住你的耳朵,那樣耳朵不舒服,只會妨礙你的欣賞。聽音樂,閉上眼睛卻只有好處,對進入音樂境界有極大的幫助。
聽音樂,閉上眼睛的好處,首先會集中你的注意力。不知大家注意到?jīng)]有,在文學描述中,在影視作品里,在大家的生活實踐中,兩個人在一起,男女之間,感情最親密的時候,親吻的時候,往往閉上眼睛。“情到深處閉眼睛”,為什么?讓其他感覺,比如觸覺、味覺充分發(fā)揮作用。這不是亂說,關(guān)閉了一種器官,會更有效地調(diào)動其他器官的功能。這在心理學上找得到科學依據(jù)。
閉上眼睛的第二個好處,就是讓另一只眼睛啟動起來、活躍起來,那只眼睛就是“心眼”,心里的眼睛!叭庋邸笨吹降氖鞘裁矗谖颐媲,是你們大家,“張三、李四、王麻子”;而我的“心眼”看到的是什么,是天使,是偉人,是神,是壯麗的理想境界。
我們可以看看卡拉揚指揮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三樂章的錄像。
貝多芬需要在這里梳理幾十年來的思緒,為最后抉擇養(yǎng)息片刻,最后一章是《歡樂頌》,頌歡樂,歌人類的大同。拿著名音樂學家漢斯立克的話說:“是一個寂寞得近乎絕望的心靈,最后在大眾的歡呼聲中與世界和解。”那是一幅無限神圣的絕代音畫:我們可以看見一位一輩子都在“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的世界巨人的虔誠的姿態(tài)、冥想的姿態(tài);樂曲平穩(wěn)莊嚴,而沉穩(wěn)宏大的一呼一吸,卻令我們驚駭難寧。
卡拉揚的指揮中從頭到尾都閉著眼睛,他在體會貝多芬,體會這個世界巨人。也可以說,這個時候,他也成為了一個世界巨人。閉眼指揮是卡拉揚的風格,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大多數(shù)指揮家非常重視用眼神來和樂手交流,但也有像卡拉揚這樣的頂級大師卻關(guān)上了這扇窗戶。而他緊閉雙眼的時候恰恰是他最具有力量、最叫人神魂顛倒的時候?ɡ瓝P的指揮有催眠的效果。
所以,知道了所謂音樂不好懂的原因,反過來,你就會針對音樂抽象性的兩個特點,做出破困之策。
——繞過第一點:別管文字。
——更重要的是,充分開動心眼,讓自己從音樂聲的感受中去聯(lián)想更多的形象、事跡、理想。
記住,當偉大的布魯克納指示如何演奏他的《英雄交響曲》第二樂章的時候,他莊重地說:“請用極慢的速度,在挽歌中請想到我們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