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綜合建筑學、考古學的研究方法,對123處漢地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所體現(xiàn)出的營建工藝及形態(tài)演變規(guī)律進行了縝密研究。一方面對其進行分區(qū)與分期比較,歸納其建筑文化特征,以深入發(fā)掘該穹窿類型所反映的墓葬文化內(nèi)涵,并揭示其與六朝宏觀歷史演變背景的相關性;一方面將其營建工藝、形態(tài)特征與中亞、西亞相似工藝傳統(tǒng)進行比較,并探討這一工藝傳統(tǒng)對中國墓葬文化的適應性,同樣在宏觀歷史、地理背景下解答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在古代中國如何起源與消失的問題。
徐永利,工學博士。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建筑系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蘇州市文物局專家?guī)斐蓡T,蘇州民盟高教委員會委員。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歷史與理論,城鄉(xiāng)建筑遺產(chǎn)保護。曾在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迄今已在學術期刊和國內(nèi)外學術會議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主持或參與城鄉(xiāng)建筑遺產(chǎn)保護項目10余項,出版專著《外來密檐塔形態(tài)轉譯及其本土化研究》。
0 緒論
0.0.1 問題的由來
0.0.2 前人研究成果與潛在問題
0.0.3 本書研究方法與論述結構
1 中國古代墓葬穹窿發(fā)展概述
1.1 中國古代砌體穹窿概念與類型
1.1.1 穹窿概念與形態(tài)特征
1.1.2 砌體穹窿的工藝類型
1.1.3 中國古代墓葬穹窿特征
1.2 漢地磚砌墓葬穹窿的創(chuàng)生
1.2.1 漢地磚砌穹窿的出現(xiàn)
1.2.2 關于漢地磚砌穹窿發(fā)生原理的不同觀點
1.2.3 關于漢地磚砌穹窿技術起源的討論
1.2.4 漢墓形制演變與本土穹窿創(chuàng)生的關系
1.3 漢地墓葬穹窿發(fā)展概況
1.3.1 磚砌墓葬穹窿
1.3.2 石砌墓葬穹窿
1.3.3 崖墓穹窿
2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分布與演變
2.1 四隅券進式穹窿考古發(fā)掘狀況
2.2 四隅券進式穹窿形態(tài)演變分析
2.2.1 四隅券進式穹窿主要形態(tài)特征的演變
2.2.2 四隅券進式穹窿次要形態(tài)特征
2.3 四隅券進式穹窿的分期與分區(qū)
2.3.1 分區(qū)
2.3.2 關于四隅券進式穹窿分期的討論
3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營建機制
3.1 無模施工的起券實例
3.1.1 無模施工的拱頂
3.1.2 無模施工的穹頂
3.1.3 無模施工的穹隅
3.2 四隅券進式穹窿仿建實驗
3.2.1 以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前室穹窿為仿建對象的原因
3.2.2 實驗目的
3.2.3 實驗意義
3.2.4 實驗體會與相關分析
3.3 典型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營建機制探討
3.3.1 材料要求
3.3.2 營建工藝與施工組織
3.3.3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營建機制與墓葬營建的關系
4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空間內(nèi)涵
4.1 漢與六朝時期陰陽兩界的關系
4.1.1 漢至六朝時期的陰曹地府觀念
4.1.2 陰陽溝通的形式特征
4.1.3 東漢至六朝葬制文化的影響因素
4.2 形制演變過程中的漢墓空間內(nèi)涵
4.2.1 與四隅券進式穹窿墓葬有關的兩個基本室墓類型
4.2.2 長江中下游及河南地區(qū)漢墓平面形制演變
4.2.3 室墓的儀式空間
4.3 中國古代墓葬穹窿的象征性
4.3.1 穹窿的一般象征性
4.3.2 墓葬穹窿的空間內(nèi)涵
4.4 四隅券進式穹窿墓葬的空間內(nèi)涵
4.4.1 墓室平面功能解讀
4.4.2 墓室空間意象解讀
4.4.3 墓葬等級解讀
5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源流與消亡
5.1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工藝起源分析
5.1.1 中亞、西亞四隅券進式穹窿的流行與分布
5.1.2 穹窿與方底的結合方式
5.1.3 西域四隅券進式穹窿生成原理
5.1.4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與西域實例比較
5.2 四隅券進式穹窿的傳人與消失
5.2.1 傳播流線分析
5.2.2 四隅券進式穹窿在中國消失的原因
5.2.3 關于傳播流線的補充討論
6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的地位與意義
6.1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的地位
6.1.1 砌體穹窿在世界穹窿技術體系中的地位
6.1.2 四隅券進式穹窿的獨特性
6.1.3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在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中的地位
6.2 四隅券進式墓葬穹窿研究的當代意義
6.2.1 推動對中國古代穹窿源流的進一步探討
6.2.2 墓葬文化研究角度的意義
6.2.3 文物保護角度的意義
6.2.4 施工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意義
6.2.5 四隅券進式穹窿的建構內(nèi)涵
附錄1 四隅券進式穹窿墓葬輯錄
附錄2 四隅券進式穹窿仿建實驗過程
一、實驗材料與實驗設備
二、仿建過程概述
三、實驗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