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一套全新的中國通史。不是為讀者介紹干巴巴的歷史事件和知識點,而是發(fā)掘中國歷史背后的深層邏輯,提供一套嶄新的讀懂中國歷史的認知方法。系列共4輯13冊,全景呈現(xiàn)中國這個獨特而頑強的生命體的演進。
第6冊《大分裂時代》緊緊圍繞分類時代的文化活力,幫助大家重新認識所謂的魏晉南北朝這一段分裂時期,你會看到:
中國歷史上流傳甚廣的五胡亂華這個說法,其實經(jīng)不起推敲;
《人物志》和《世說新語》這兩部奇書精彩呈現(xiàn)了六朝品評人物的風氣;
南北朝文學在詩歌創(chuàng)新和聲韻結(jié)構(gòu)上都有突出的成就,為唐詩鋪好了路;
北魏是聯(lián)結(jié)秦漢與隋唐這兩大帝國的關(guān)鍵,理解隋唐,必須先理解北魏的制度創(chuàng)舉;
梁武帝努力爭取寺院勢力,以便與門第莊園抗衡,卻未能如愿……
-----------------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系列,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20182019年推出
*輯:起源與定型:從共主到君主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1:中國是怎么出現(xiàn)的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2:文明的基因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3:從列國到帝國
新石器時代星羅棋布的文化在黃河中下游匯聚,形成了夏、商、周三個強大的氏族部落,他們同時并存,互相競爭,相繼做中原的共主。夏建立了國家政權(quán)的起源形態(tài),商用文字和青銅器展現(xiàn)治理的實力,周用成熟的制度將這一切定型,并借著春秋戰(zhàn)國諸國的彼此競爭和拓展,以及秦的整合,中國延伸到更廣的地方,帝制從此定型。
-----------------
第二輯:生長與進。旱蹏卫硐碌暮推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4:帝國的昂揚精神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5:危機與考驗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6:大分裂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7:新帝國的試驗
匈奴與兩漢、突厥與隋唐,還有中間作為過渡的鮮卑帝國,各自實踐了不同的帝國形態(tài),中國開始了帝國模式的新嘗試。匈奴是北方游牧帝國的原初形態(tài);突厥則是其生長形態(tài)。西漢是爆發(fā)式的,由內(nèi)而外將中國的范圍前所未有地擴展開來;東漢是內(nèi)斂型的,皇帝和貴族通過分享權(quán)力維持帝國守成的局面。而隋唐是融合型的,將北方游牧和南方農(nóng)耕成功結(jié)合起來,成為一個典型的大一統(tǒng)中國。
-----------------
第三輯:成熟與*:從大陸到海洋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8:新時代的開端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09:分裂與互動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0:世界性帝國
生長中的中國向外進取,成熟期的中國向下扎根。遼、金、西夏、宋各自繼承了前代的遺產(chǎn),在彼此的博弈中向內(nèi)尋求原發(fā)動力,中國的官僚體系、科學技術(shù)、文化藝術(shù)在此達到成熟狀態(tài),中國的形態(tài)不僅成為后世的樣板和楷模,更通過蒙古這個世界性大帝國向全世界發(fā)散。
-----------------
第四輯:危機與變革:帝制的黃昏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1:光明與黑暗并存的時代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2:帝國的千年變局
講給大家的中國歷史13:希望與絕望交雜的時代
世界的格局已經(jīng)變化,亞歐大陸為中心的古代文明被世界一體化和工業(yè)革命的浪潮侵襲。在中國,游牧與農(nóng)耕的對抗變成中國與世界的對抗,海岸線取代長城成了中國歷史的主軸。漸漸被卷入世界體系的中國,經(jīng)歷痛苦和掙扎,也迎來希望和重生。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楊照)
01
錢穆(賓四)先生自學出身,沒有學歷,沒有師承,很長一段時間在小學教書,然而他認真閱讀并整理了古書中幾乎所有春秋、戰(zhàn)國相關(guān)史料,寫成了《先秦諸子系年》一書。之所以寫這樣一本考據(jù)大書,很重要的刺激來自名噪一時的《古史辨》,錢穆認為以顧頡剛為首的這群學者,疑古太過,帶著先入為主的有色眼光看中國古代史料,處處尋覓偽造作假的痕跡,沒有平心靜氣盡量客觀做好查考比對文獻的基本工夫。工夫中的工夫,基本中的基本,是弄清楚這些被他們拿來疑古辨?zhèn)蔚牟牧暇烤剐纬捎谑裁磿r代。他們不愿做不能做,以至于許多推論必定流于意氣、草率,于是錢穆便以一己之力從根做起,竟然將大部分史料精確排比到可以編年的成就。
很明顯地,《先秦諸子系年》的成就直接打擊《古史辨》的可信度。當時任職燕京大學,在中國學術(shù)界意氣風發(fā)引領(lǐng)風騷的顧頡剛讀了《先秦諸子系年》,也立刻理解體會了錢穆的用意,他的反應是什么?他立刻推薦錢穆到廣州中山大學教書,也邀請錢穆為《燕京學報》寫稿。中山大學錢穆沒有去,倒是替《燕京學報》寫了《劉向歆父子年譜》,錢穆自己說:此文不啻特與頡剛諍議,頡剛不介意,既刊余文,又特推薦余在燕京任教。
這是個民國傳奇。里面牽涉到那個時代學者對于知識學問的熱情執(zhí)著,也牽涉到那個時代學者的真誠風范,還牽涉到那個時代學院重視學識高于重視學歷的開放氣氛。沒有學歷的錢穆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單純靠學問折服了潛在的論敵,因而得以進入當時的最高學府任教。
這傳奇還有后續(xù)。錢穆后來從燕京大學轉(zhuǎn)往北大,中國通史是當時政府規(guī)定的大學歷史系必修課,北大歷史系慣常的做法,是讓系里每個老師輪流排課,將自己所擅長的時代或領(lǐng)域,濃縮在幾堂課中教授,用這種方式來構(gòu)成中國通史課程。換句話說,大家理所當然認為中國通史就是由古至今不同斷代的中國歷史接續(xù)起來,頂多再加上一些跨時代的專史。
可是被派去中國通史課堂負責秦漢一段歷史的錢穆,不同意這項作法。他公開地對學生表達了質(zhì)疑:不知道前面的老師說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的老師要說什么,每個老師來給學生片片斷斷的知識,怎么可能讓學生獲得貫通的中國史理解?學生被錢穆的質(zhì)疑說服了,也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學生認為既然不合理就該要求改,系里也同意既然批評反對得有道理就該改。
怎么改?那就將中國通史整合起來,上學期由錢穆教,下學期則由系里的中古史大學者陳寅恪教。這樣很好吧?問了錢穆,錢穆卻說不好,而且明白表示,他希望自己一個人教,而且有把握可以自己一個人教!
這是何等狂傲的態(tài)度?本來只是個小學教員,靠顧頡剛提拔才破格進到北大歷史系任職的錢穆,竟然敢要排擠數(shù)不清精通多少種語言,已經(jīng)是中古史權(quán)威的大學者陳寅恪,自己一個人獨攬教中國通史的工作?他憑什么?他有資格嗎?
至少那個年代的北大歷史系覺得他有資格,依從他的意思,讓錢穆自己一個人教中國通史。他累積了在北大教中國通史的經(jīng)驗,后來抗戰(zhàn)中,就在隨西南聯(lián)大避居昆明時,埋首寫出了經(jīng)典史著《國史大綱》。
02
由《國史大綱》的內(nèi)容及寫法回推,我們可以明白錢穆堅持一個人教中國通史,以及北大歷史系接受讓他教的理由。那不是他的狂傲,毋寧是他對于什么是通史提出了當時系里其他人沒想到的深刻認識。
用原來的方式教的,是簡化版中國史,不是中國通史。中國通史的關(guān)鍵,當然是在通字,而這個通字顯然來自太史公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司馬遷的《史記》包納了上下兩千年的時代,如此漫長的時間中發(fā)生過那么多的事,對于一個史家最大的挑戰(zhàn),不在如何收集兩千年來留下來的種種數(shù)據(jù),而在如何從龐大的數(shù)據(jù)中進行有意義的選擇,從中間選擇什么、又放棄什么。
關(guān)鍵在于有意義。只是將所有材料排比出來,呈現(xiàn)的勢必是偶然的混亂。許多發(fā)生過的事,不巧沒有留下記錄數(shù)據(jù);留下記錄數(shù)據(jù)可供后世考索了解的,往往瑣碎零散。更重要的,這些偶然記錄下來的人與事,彼此之間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呢?如果記錄是偶然的,人與人、事與事之間也沒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那么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要做什么?
史家的根本職責就在有意識地進行選擇,并且排比、串聯(lián)所選擇的史料。最簡單、最基本的串聯(lián)是因果解釋,從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中去挖掘、去探索因為/所以,前面有了這樣的現(xiàn)象,以致后來有了那樣的發(fā)展;前面做了這樣的決定,導致后來有了那樣的結(jié)果。排出因為/所以來,歷史就不再是一堆混亂的現(xiàn)象與事件,人們閱讀歷史也就能夠藉此理解時間變化的法則,學習自然或人事因果的規(guī)律。
通古今之變,也就是要從規(guī)模上將歷史的因果解釋,放到最大。之所以需要像《史記》那樣從文明初始寫到當今現(xiàn)實,正因為這是人類經(jīng)驗的最大值,也就提供了從過往經(jīng)驗中尋索出意義與智慧的最大可能性。我們能從古往今來的漫長時間中找出什么樣貫通原則或普遍主題呢?還是從消化漫長時間中的種種記錄,我們得以回答什么只有放進歷史中才能回答的關(guān)鍵大問題呢?
這是司馬遷最早提出的通古今之變理想,這應該也是錢穆先生堅持一個人從頭到尾教中國通史的根本精神價值來源。通史之通在于建立起一個有意義的觀點,幫助學生、讀者從中國歷史中看出一些特殊的貫通變化。這是眾多可能觀點的其中一個,藉由歷史的敘述與分析能夠盡量表達清楚,因而也必然是一家之言。不一樣的人研究歷史會看到、凸顯不同的重點,提出不同的解釋,如果是按著不同時代、不同主題就換不同人從不同觀點來講,那么追求一貫通古今之變的理想與精神就無處著落了。
03
這也是我明顯自不量力一個人講述、寫作一部中國歷史的勇氣來源。我要說的,是我所見到的中國歷史,從接近無窮多的歷史材料中,有意識有原則地選擇出其中的一部份,講述如何認識中國歷史的一個故事。我說的,只是眾多中國歷史可能說法中的一個,有我如此述說、如此建立通古今之變因果模式的道理。
這道理一言以蔽之,是重新認識。意思是我自覺針對已經(jīng)有過中國歷史一定認識的讀者,透過學校教育、普遍閱讀甚至大眾傳媒有了對中國歷史的一些基本常識、一些刻板印象。我試圖要做的,是邀請這樣的讀者來重新認識中國歷史,來檢驗一下你以為的中國歷史,和事實史料及史學研究所呈現(xiàn)的,中間有多大的差距。
也就是在選擇我的中國史敘述重點時,我會優(yōu)先考慮那些史料或史學研究上相當扎實可信,卻和一般常識、刻板印象不相合、甚至相違背的部分。這個立場所根據(jù)的,是過去百年來,新史學、西方史學諸方法被引進運用在研究中國歷史所累積的豐富成果。但很奇怪的,也很不幸的,這些精彩、有趣、突破性的歷史知識與看法,卻遲遲沒有進入教育體系、沒有進入一般人的歷史常識中,以至于活在21世紀的大部分人對中國歷史的認識,竟然都還依循一百多年前流通的傳統(tǒng)說法。重新認識的一個目的,就是用這些新發(fā)現(xiàn)、新研究成果修正、挑戰(zhàn)、取代傳統(tǒng)舊說法。
重新認識的另一個目的,是回到為什么學歷史的態(tài)度問題上,提供不同的思考。學歷史到底在學什么?是學一大堆人名、地名、年代,背誦下來考試時答題?這樣的歷史知識一來是根本隨時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都能查得到,二來是和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不然是學用現(xiàn)代想法改編的古裝歷史故事、歷史戲劇嗎?這樣的歷史,固然有現(xiàn)實連結(jié),方便我們投射感情入戲,然而對于我們了解過去、體會不同時代的特殊性,有什么幫助呢?
在這套書中,我的一貫信念是學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學What──歷史上發(fā)生了什么,而是更要探究How and Why──去了解這些事是如何發(fā)生的,為什么會發(fā)生。沒有What當然無從解釋How and Why,歷史不可能離開事實敘述只存在理論;然而歷史也不可以、不應該只停留在事實敘述上。只敘述事實不解釋如何與為什么,無論將事實說得再怎么生動,畢竟無助于我們從歷史而認識人的行為多樣性以及個體或集體行為邏輯。
借由述說漫長的中國歷史,藉由同時探究歷史中的如何與為什么,我希望一方面能幫助讀者梳理、思考今日當下這個文明、這個社會是如何形成的;二方面能讓讀者確切感受到中國文明內(nèi)在的多元樣貌。在時間之流里,中國絕對不是單一不變的一塊,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文明曾經(jīng)有過太多不一樣的變化。這些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的種種變貌,總和加起來才是中國。在沒有如實認識中國歷史的豐富變化之前,讓我們先別將任何關(guān)于中國的看法說法視為理所當然。
04
這是一套一邊說中國歷史,一邊解釋歷史知識如何可能的書。我的用心是希望讀者不要只是被動地接受這些信息當作是斬金截鐵的事實,而能夠在閱讀中部份地主動參與去好奇、去思考:我們怎么能知道過去發(fā)生了什么、又如何去評斷該相信什么懷疑什么?歷史知識的來歷常常和歷史本身同樣曲折復雜,甚至更加曲折復雜。
這套書一共分成13冊,能夠成書最主要是有臺灣的敏隆講堂和趨勢講堂讓我能夠兩度完整地講授中國通史課程,每一次的課程都前后橫跨五個年頭,換句話說,從2007年第一講開講算起,花了超過十年。十年備課授課過程中,大部分時間用于消化各式各樣的論文、專書,也就是關(guān)于中國歷史的研究,并努力吸收這些研究的發(fā)現(xiàn)與論點,盡量有機地編組進我的歷史敘述與討論中。明白地說,我將自己的角色設(shè)定為一個勤勞、忠實、不輕信不妥協(xié)的二手研究整合者,而不是進入原始一手材料提出獨特成果的人。也只有放棄自己的原創(chuàng)研究沖動,虛心地站在前輩同輩學者的龐大學術(shù)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處理中國通史題材,也才能找出一點點通的心得。
將近兩百萬字的篇幅,涵蓋從新石器時代到辛亥革命的時間范圍,這樣一套書,一定不可避免含夾了許多錯誤。我只能期望能夠?qū)渭冎R事實上的硬傷失誤降到最低,至于論理與解釋帶有疑義的部分就當作是拋磚引玉,請專家讀者不吝提出指正意見,得以將中國歷史的認識推到更廣且更深的境界。
楊照,歷史學家,1963年生。臺灣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兼修考古學和人類學,入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研究所,為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師從張光直先生和杜維明先生,研究專長為中國古代思想史、人類學。曾任職于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兼任多所大學講師,后以歷史學術(shù)普及和歷史寫作為重心。楊照現(xiàn)任臺灣誠品講堂與敏隆講堂講師,常年開設(shè)一系列關(guān)于中國歷史和中國經(jīng)典的課程,他的歷史創(chuàng)作延續(xù)呂思勉、錢穆的治學和教學路徑,將艱深而豐富的學術(shù)成果以生動通俗的方式傳達給大眾讀者。
總序 重新認識中國歷史
第一講 中國中古史鳥瞰
01 用朝代講述中國歷史,有什么問題- 002
02 西方歷史分期方法給我們的借鑒- 005
03 為什么中國歷史需要一個中古時期- 008
04 中古中國的關(guān)鍵特征- 011
05 小型村落取代城郭- 014
06 村莊與莊園并行- 018
07 從屯田到均田的土地制度- 021
08 中古時期的土地制度與人身關(guān)系- 024
09 貴族對皇帝的限制是中古社會的獨特之處- 028
10 中古時期的游牧民族政權(quán)- 030
11 中古中國是一個貴族社會- 034
-----------------
第二講 《人物志》與《世說新語》里的中古中國
01 曹魏時代的《人物志》是怎樣一本書- 042
02 什么是才性- 044
03 如何品評人物- 046
04 《人物志》的人物品評原理一直流傳- 050
05 如何對人進行分類- 053
06 偏材和英雄都是什么樣的人- 056
07 與偏材對應的理型人- 059
08 《人物志》的目的在于識人- 062
09 從人物品評看魏晉時代的人生追求- 065
10 《世說新語》是一部品鑒人物的奇書- 070
11 《世說新語》的修辭方法很獨特- 073
-----------------
第三講 佛教東來與中國思想大變遷
01 佛教進入中國- 078
02 佛教面對讖緯、黃老和清流- 082
03 佛教初入中國時,依附于黃老之學- 086
04 佛教的輪回觀念對中國的沖擊- 089
05 省欲去奢的教導- 092
06 佛教禪定的特殊方法- 095
07 佛教與中國思想的沖突- 099
08 佛教進入中國的幾個階段- 103
09 從漢末佛教到中古佛教的轉(zhuǎn)變- 106
10 對佛教的中國化解釋與佛教盛行中國- 109
-----------------
第四講 夸張而無節(jié)制的時代
01 魏晉南北朝這個表述是否恰當- 116
02 偏材盛行和個性夸張- 119
03 西晉八王之亂- 122
04 邊疆民族趁亂進入中原- 125
05 世族支持與偏安東南的東晉- 128
06 東晉內(nèi)部的兩股軍事力量- 131
07 劉裕對世家大族也無可奈何- 134
08 南朝更替- 137
09 梁武帝與陳霸先- 140
-----------------
第五講 門第貴族與六朝經(jīng)濟
01 魏晉南北朝的農(nóng)業(yè)凋敝- 146
02 農(nóng)業(yè)倒退影響北方的生活方式- 149
03 晉朝的占田令- 153
04 朝廷鼓勵占田- 156
05 佃客、蔭客與大莊園- 159
06 自給自足的小王國- 162
07 銅錢經(jīng)濟變?yōu)榻伈?jīng)濟- 165
08 莊園、絹帛與商業(yè)活動起- 169
09 僑姓都是打不倒的土豪- 172
10 門第貴族的特殊地位- 175
-----------------
第六講 六朝詩歌的新形式與陶淵明
01 閱讀文學作品需要懂得文類- 180
02 漢朝民歌《上邪》《有所思》對聲音的表現(xiàn)- 183
03 樂府詩所表現(xiàn)的民間情感- 187
04 別離是《古詩十九首》的主題- 190
05 曹魏政權(quán)與五言詩的新形式- 193
06 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 197
07 曹操的四言詩《短歌行》》- 200
08 曹丕的七言詩和五言詩- 203
09 曹植的《七哀詩》- 207
10 玄理詩和游仙詩- 210
11 陶淵明詩的新精神- 213
12 承襲五言詩的形式,革新五言詩的內(nèi)容- 217
13 陶淵明的自然觀- 220
14 田園詩傳統(tǒng)的深遠影響- 223
-----------------
第七講 重新認識六朝駢文
01 讀懂六朝文章,先從唐宋古文運動說起- 228
02 死而不僵的駢文- 231
03 劉琨《勸進表》賞析- 234
04 劉琨《勸進表》賞析(續(xù))- 239
05 漢語音調(diào)的變革- 242
06 駢文對音調(diào)有專門的要求- 246
07 蕭統(tǒng)編撰的《文選》對文章性質(zhì)的界定- 249
08 貴族文化與用典習慣- 253
09 從唐詩看音調(diào)的規(guī)矩限制- 256
10 《與宋元思書》是駢文的典范之作- 259
11 《登大雷岸與妹書》欣賞- 263
-----------------
第八講 重新認識五胡亂華
01 認識中國歷史需要知道的一條地理分界線- 270
02 一條更重要的分界線- 272
03 古代中國游牧民族與農(nóng)業(yè)民族的互動- 275
04 五胡亂華是一個錯誤的表述- 279
05 匈奴人劉曜和氐人李班的事例- 282
06 羯人石勒是一位怎樣的君主- 286
07 北方游牧民族遷徙大拼圖- 290
08 五胡亂華動搖了過去的王朝系統(tǒng)- 294
09 十六國時代的政權(quán)更替- 297
-----------------
第九講 北魏入主中原及其統(tǒng)治
01 讀懂北朝,從陳寅恪的一部著作開始- 305
02 鮮卑拓跋氏在中原邊境的早期發(fā)展- 308
03 拓跋珪因禍得福,入主中原- 311
04 吸納世家大族是外族政權(quán)的生存之道- 314
05 崔玄伯和崔浩相繼參與北魏政權(quán)- 317
06 崔浩的心態(tài)和理想- 320
07 崔浩重整門第秩序- 323
08 攻打涼州背后的政治路線之爭- 326
09 攻打柔然和修筑長城- 329
10 崔浩之死- 333
11 孝文帝吊比干碑揭示的北魏時局- 336
-----------------
第十講 北魏的變革和瓦解
01 均田令是一項簡單卻意義重大的政策- 344
02 均田令用智慧解決土地分配的問題- 345
03 兩個微小的配套措施帶來一個國家的改變- 350
04 孝文帝遷都洛陽有深謀遠慮- 353
05 孝文帝的激進改革舉措- 356
06 改革官制與賜死反對改革的太子- 359
07 孝文帝對鮮卑社會階層的改造- 362
08 鮮卑貴族內(nèi)部的分裂- 366
09 內(nèi)有胡太后之亂,外有六鎮(zhèn)之亂- 369
10 爾朱榮登上北魏歷史舞臺- 372
11 宇文泰的崛起和北齊、北周的對峙-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