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露西·莫德·蒙格瑪麗
◎ 李文俊
1989年的6月,我尋訪了一位女作家。這次走得還真夠遠的,一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圣勞倫斯灣的一個海島上。這一次我尋訪的是加拿大兒童文學作家,《綠山墻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一書的作者露西·莫德·蒙格瑪麗(Lucy Maud Montgomery)。
我最早知道這位作家的名字,還是得自1986年我國某份報紙上的一篇報道。那篇《渥太華來訊》里說:“加拿大青年導演凱文·沙利文將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瑪麗的名著《綠山墻的安妮》改編為電視連續(xù)劇,該劇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臺播放,收看人數(shù)達550萬,超過了其他電視片!眻蟮览镞提到:小說《綠山墻的安妮》發(fā)表于1908年,寫的是一個孤女的故事。馬克·吐溫讀了這部小說后曾說:“安妮是繼不朽的艾麗絲之后最令人感動與喜愛的兒童形象!
1988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綠山墻的安妮》一書的中譯本,馬愛農(nóng)譯,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出版。
我也曾注意過一些書評報刊,卻從未見到有文章提到《綠山墻的安妮》的中譯本,哪怕是一句。小安妮在中國的遭遇太可憐了。要知道這本書不但在英語國家是一本歷久不衰的暢銷書,而且被譯成數(shù)十種文字,拍攝成無聲、有聲電影,搬上舞臺,又改編成音樂喜劇。我一直為安妮在中國的命運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一次加方資助的學術考察活動中,我報了去蒙格瑪麗故鄉(xiāng)參觀并寫介紹文章的計劃。
我動身之前仔細閱讀了莫莉·吉倫(Mollie Gillen)所著的蒙格瑪麗的傳記《事物的輪子》(The Wheel of Things,1976)一書。下面的敘述基本上都取材于這部著作。
蒙格瑪麗出生于1874年11月30日。她出生的地點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愛德華王子島北部一個叫克利夫頓的小村子。她的父親是個商人,經(jīng)常在加拿大中部經(jīng)商,母親在小莫德出生21個月后就去世了。莫德只得與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她來到卡文迪許,這也是一個小村莊,離她出生地只有幾英里。莫德對大自然的熱愛貫穿了她的一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強烈的表現(xiàn),這是與她在海島上度過的童年生活分不開的。這個小女孩在森林、牧場與沙灘間奔跑。美麗的景色也培養(yǎng)了她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母親早逝,父親經(jīng)商在外,她沒有兄弟姐妹,無疑有些孤獨,她有時會對著碗柜玻璃門上自己的影子訴說心事。小莫德9歲時開始寫詩,用的是外公郵務所里廢棄的匯單。莫德15歲時寫的一篇《馬可·波羅號沉沒記》在一次全加作文競賽中得到三等獎。這是她根據(jù)親眼所見的一次發(fā)生在海島北岸的沉船事故寫成的。1890年8月,莫德由外公帶著來到父親經(jīng)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繼母要她幫著帶孩子。她不能上學,自然覺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過寫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寫了一首四行一節(jié)共三十九節(jié)的長詩,投稿后居然被一家報紙頭版一整版登出來。當時她還不到16歲。她繼續(xù)投稿,報紙上當時已稱呼她為“l(fā)ady writer”(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說又在蒙特利爾得獎。1891年,父親把她帶回到故鄉(xiāng),此后,在父親1900年去世前的幾年里,父女很少見面。莫德幼年喪母,又得不到父親的撫愛,她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孤兒形象與孤兒意識,便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愛德華王子島后進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爾士王子學院,1894年畢業(yè),得到二級師范證書。在島上教了一年書后,她又進了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胡西大學學文學。在大學念書時,她仍不斷投稿。
1895年7月,莫德得到一級師范證書,她教了兩年書。1898年3月,外祖父去世,莫德為了不使外祖母孤獨地生活,回到故鄉(xiāng)。從這時起除了當中不到一年在哈利法克斯一家報館里當編輯兼記者兼校對兼雜差,直到1911年外婆去世,她都過著普通農(nóng)婦的生活。但是不管在什么情況下,莫德都沒有停止寫作。她仍然不斷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時,發(fā)表一首詩只拿到兩元錢。
說起《綠山墻的安妮》之所以能寫成,還得歸功于莫德的記事本,她平時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喜歡往本子上涂上幾行。有一天她翻記事本,看到兩行不知何時寫下的字:“一對年老的夫妻向孤兒院申請領養(yǎng)一個男孩。由于誤會給他們送來了一個女孩。”這兩行字啟發(fā)了她,使她開始寫小孤女來到一個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一對夫妻”改成“兩個上了年紀的單身的兄妹”,因為單身者脾氣總是有點孤僻,這樣,與想象力豐富、快言快語的紅頭發(fā)、一臉雀斑的小姑娘之間的沖突就越發(fā)尖銳了。小說的第一、二、三章的標題都是“×××的驚訝”,使讀者莫不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一把汗。小安妮也確實因為性格直率、不肯讓步與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寬慰的。兒童文學作品總不能沒有一個“快樂的結局”嘛。
《綠山墻的安妮》在1908年出版,很快就成為一本暢銷書,到9月中旬已經(jīng)4版,月底6版。到1909年5月英國版也印行了15版。1914年,佩奇公司出了一種“普及版”,一次就印了15萬冊。以后的印數(shù)就難以統(tǒng)計了[ 筆者本人就見過中國出版的一種“海盜”影印本,上面沒有任何說明。從版
式、紙張、封面推測,大約是20世紀40年代上海印制的。]。
在這樣的形勢下,讀者都想知道“小安妮后來怎么樣了”,出版社看準了“安妮系列”是一棵搖錢樹,蒙格瑪麗自然是欲罷不能了。其結果是她一共寫了8部以安妮與其子女為主人公的小說。它們按安妮一家生活的年代次序(而不是按出版次序)為:《綠山墻的安妮》(1908年出版,寫安妮的童年)、《安維利鎮(zhèn)的安妮》(1909,寫安妮當小學教師)、《小島上的安妮》(1915,寫安妮在學院里的進修生活)、《白楊山莊的安妮》(1936,寫安妮當校長時與男友書信往來)、《夢中小屋的安妮》(19l8,寫她的婚姻與生第一個孩子)、《壁爐山莊的安妮》(1939,寫她又生了五個孩子)、《彩虹幽谷》(1919,孩子們長大的情景)、《壁爐山莊的里拉》(1921,寫安妮的女兒,當時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自然會使真正的藝術家感到難以忍受。出了第一部“安妮”之后莫德就在給友人的信里說:“這樣下去,他們要讓我寫她怎樣念完大學了。這個主意使我倒胃口。我感到自己很像東方故事里的那個魔術師,他把那個‘精怪’從瓶子里釋放出來之后反倒成了它的奴隸。要是我今后的歲月真的被捆綁在安妮的車輪上,那我會因為‘創(chuàng)造’出她而痛悔不已的!
盡管莫德自己這樣說,她的“安妮系列”后幾部都還是有可取之處,其中以《小島上的安妮》更為出色。作者筆下對大自然景色的詩意描寫,對鄉(xiāng)村淳樸生活的刻畫,對少女的純潔心態(tài)的摹寫,還有那幽默的文筆,似乎能超越時空博得大半個世紀以來各個階層各種年齡讀者的歡心。這樣的一個女作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哲人與思想家,而像是讀者們自己的姑姑、姐妹或是侄女甥女。給莫德寫信的除了世界各地的小姑娘之外,還有小男孩與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有海員,也有傳教士。兩位英國首相斯·鮑德溫與拉·麥克唐納都承認自己是“安妮迷”。一位加拿大評論家在探討“安妮”受到歡迎的原因時說,這是因為英語國家的人民喜歡小姑娘。不說英語的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人們在生活與藝術中對天真幼稚避之唯恐不及。但是率直的天真,不扭扭捏捏的天真,卻又是一種難以企及的美的境界了。凡人都有天真的階段,當他們處在這個階段的時候莫不希望早日脫離,避之唯恐不及;但是一旦走出天真,離天真日益遙遠,反倒越來越留戀天真,渴求天真,仰慕天真了。也許正是基于這種心理,連城府極深的政壇老手也希望能有幾分鐘讓自己的靈魂放松放松?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71歲的馬克·吐溫給34歲的莫德寫去了那樣的一封“讀者來信”?
美學家們對這樣的現(xiàn)象可能早已有極為透徹的論述,還是讓我回到莫德生平上來吧。她的外祖母于1911年逝世,莫德不愿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大房子里,搬到幾英里外另一個村子去與親戚一起住,不久便與埃溫·麥克唐納牧師結婚。他們戀愛已有8年,訂婚也已有5年了;楹蟪俗銎拮雍湍赣H(她生了三個兒子,活下來兩個)需要做的一切家務事外,她還要擔當起牧師太太的一切“社會工作”。
除了8本“安妮系列”之外,莫德還寫了自傳性很強的“埃米莉”三部曲。當然,還有其他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和詩歌、自傳之類的作品。莫德是1942年4月24日去世的。丈夫和兩個兒子把她的遺體送回到卡文迪許小小的公墓,她的墓碑與如今已成為“蒙格瑪麗博物館”的“綠山墻房子”遙遙相望。
此后便是我去“綠山墻的房子”朝圣的日子了。
“綠山墻的房子”不算大,呈曲尺形,兩層,每層也就有四五個房間。我們聽完講解員的話便拾級而上,到樓上去看“小安妮的臥室”。房間里沿墻放著一張硬板床,旁邊是一只茶幾。
莫德就葬在西邊不遠的地方。小說里寫到的“情人巷”“閃光的湖”和“鬧鬼的林子”也都在附近。每年都有數(shù)以千計的游客慕名而來,其中不少是來驗證自己讀小說時所留下的印象的。
第二天,我冒著蒙蒙細雨,步行了幾英里去看愛德華王子島大學。校園的氣氛有點像舊時上海的滬江大學或圣約翰大學。我在樓里樓外漫步了近1小時,幾乎沒有見到一個人,似乎是蒼天有意安排,讓我可以獨自與莫德的幽靈相處,細細體味一個未踏進社會的女學生的多彩幻想與美麗憧憬。
我在島上住了3夜之后按原定日程經(jīng)由哈利法克斯飛往多倫多。我唯一感到遺憾的是未能看到音樂劇《綠山墻的安妮》,它要到7月才開始上演。
溪谷村“簡訊”及其他.............................001
晨露.............................................................015
月光下的歡笑.............................................022
魔笛吹響了.................................................036
“出征的召喚”.........................................050
蘇珊、里拉和“星期一”的決心............066
戰(zhàn)時嬰兒和大湯盆.....................................074
里拉下定決心.............................................085
“博士”的不幸遭遇.................................095
里拉的煩惱.................................................101
黑暗與光明.................................................114
在朗厄馬克的日子.....................................126
里拉受了委屈.............................................135
斗志昂揚的溪谷村.....................................146
直到天明.....................................................155
現(xiàn)實與浪漫.................................................164
難熬的幾個星期.........................................178
戰(zhàn)時婚禮.......................................................193
“他們過不去”...........................................207
諾曼·道格拉斯在祈禱會上發(fā)言..............218
“戀愛真可怕”...........................................225
“星期一”的預感.......................................232
“好了,晚安”...........................................240
瑪麗及時趕到...............................................247
雪萊走了.......................................................259
有人向蘇珊求婚...........................................269
等待...............................................................281
黑色星期日...................................................301
受傷,失蹤...................................................307
峰回路轉.......................................................312
馬蒂爾達·皮特曼太太...............................318
杰姆有消息了...............................................330
勝利!...........................................................340
“海德先生”回“老家”,蘇珊度蜜月.........344
“里拉-我的-里拉!”..............................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