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文庫·舉火燒天:天津抗日殺奸團紀事》以大量翔實的館藏檔案史料為依托,以人物采訪為線索,本著愛國主義精神,以忠實的視角和紀實的手法將歷史與現(xiàn)實勾連,記述了淪陷時期北京與天津一帶以祝宗梁等青年學生為主體的抗日殺奸團的舊事及余脈,展示了他們的人格力量和平凡生活。
2015年,我有幸接觸到天津抗日殺奸團的史料,并著手編匯成書。期間,除天津外,曾去北京、上海采訪在世的抗日殺奸團老人。待我采訪歸來,祝宗梁老人的女兒張梅格于上海發(fā)來信息,說天津廣播電視臺、天津市檔案局在我之后也一并到了上海,在采訪和錄制抗日殺奸團的資料。我欣喜于抗日殺奸團在沉寂了多年之后終于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尤其是電視媒體,這正是我們編輯此書的初衷。
我很快與這部片子的撰稿人楊仲達、陶麗相識。為了交流對抗曰殺奸團的看法,楊仲達、陶麗二位特意跑到我偏居的縣城,大約談了一個多鐘頭。他們工作于檔案部門,在短時間內搜集、掌握的資料超出了我的想象,為我所不及。因為相談甚歡,仲達當即提出要看看我手頭的資料,特別是其中較為隱秘的部分。這令我猶疑。由于歷史的原因,這些抗日殺奸團成員大多經(jīng)歷了曲折的人生,至晚年方才得到公正對待,他們個人撰寫的部分文章、通信,帶有個人際遇的復雜性,尚需歲月的銷蝕。我婉拒了仲達的要求,同時心生一絲愧疚。不過,正是這次見面,讓我領略了仲達的性情,他未加思慮的,“要求”里,滿含了個人的激情和好奇,全沒掩飾。
正如大家期盼的一樣,這部三集電視片獲得成功,也獲得國家級大獎,無需我贅言。令人佩服的是,楊仲達、陶麗二位并沒有撂下這個題材,或者說,他們仍然被采訪中經(jīng)歷的人、事感染和推動著,又寫出了另一部大作,就是這部長篇紀實《舉火燒天:天津抗日殺奸團紀事》,表達了他們在紀錄片之外,對當年抗日殺奸團的愛國青年,以及仍在世的耄耋英雄們的敬愛。
這部書首先于《今晚報》副刊連載,篇幅也很可觀,作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獻禮的作品,回首了津門學子自發(fā)組織救亡團體,抗日懲奸舍身衛(wèi)國的壯舉,為全民抗戰(zhàn)歷史畫卷增添了真實感人的英雄群像。
而在這部書的背后,除去楊仲達、陶麗二人的傾情寫作外,還有策劃推出這本書的問津書院和文史學者王振良的不懈努力。早在2008年,王振良曾為天津抗日殺奸團老人劉永康整理《囚歌》一書,是為抗日殺奸團研究中的首部個人傳記。隨后,王振良又于舊書攤購到流失于外的大量抗日殺奸團珍貴史料,包含文稿、書信、照片等,為后來抗日殺奸團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這些資料達22千克之重——筆者曾將其置于枰秤之上。然而,其蘊含的歷史、人文諸方面的分量,絕不是能以斤兩來衡量的。
與我們保持聯(lián)系的幾位抗日殺奸團老人,通過電話、郵件表達了他們對天津的情感。
楊仲達,1975年生,天津市人。2001年畢業(yè)于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曾躋身軍旅十數(shù)載,2006年至今在天津市檔案館編輯研究部供職。
陶麗,女,1981年生,安徽合肥人。2007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同年進入天津市檔案館編輯研究部工作至今。
序言:重拾對歷史的敬意
雨中的上海
冬天里的一把火
夜燒中日中學
考場案疑云密布
趙恩波對答如流
三封信暗露玄機
張硯田虛與委蛇
火燒光陸與逐鹿中原
趙天麟殉難
書生從軍行
夏日的烈火和烈火
刺殺陶尚銘
刺殺王竹林
刺殺周作人
漫搔白發(fā)話從前
刺殺程錫庚
中秋之夜
先君抗日捐軀死
縱是囚徒也作歌
大難臨頭惟猛士
北平刺殺
繆維是誰
八月搜捕
不堪劫后訴余灰
香港自首遭拒
英雄到老不談槍
附錄:海峽通信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