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中國方藥醫(yī)學 《中國方藥醫(yī)學》用辨證方藥與辨病方藥對《中藥學》《方劑學》進行重新分類。上篇辨證方藥以寒、熱、燥、濕、氣、血、陰、陽八字為綱,以表寒、里寒、表熱、里熱、涼燥、溫燥、寒濕、熱濕、氣虛、氣滯、血虛、血瘀、陰虛、水盛、陽虛、火旺32字為目,闡釋藥物方劑的主治癥狀或證候。本書的特點是以方劑中該藥的主要作用論證藥物的主治癥狀或主治證候,是本書的精華所在。旨在立足臨床,便于掌握。下篇辨病方藥依據《千金翼方》分為治療意識障礙方藥、治療睡眠障礙方藥、治療咳嗽哮喘方藥、治療風濕疾病方藥、治療出血疾病方藥、治療頭暈頭痛方藥、治療癲癇抽搐方藥、治療腹瀉痢疾方藥、治療目赤腫痛方藥、治療尿頻失精方藥、治療瘰疬痰核方藥、治療諸蟲疾病方藥、治療瘡瘍疾病方藥等十三章,突出藥物方劑主治的病名或癥狀性病名,淡化藥物的性味,拓展臨床制方遣藥視野。 本書可供中醫(yī)、中西醫(yī)結合臨床醫(yī)師及中醫(yī)院校學生參考閱讀 中國醫(yī)藥學現存最早藥物醫(yī)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托名神農之作!痘茨献·修務訓》曰: 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宜,燥濕肥墝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是三皇之一,新石器時代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首領!渡袝髠鳌吩唬 燧人以火紀陽也,陽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紀事,故托羲皇于人。蓋天非人不因,人非天不成也。神農悉地力植谷,故托農皇于地。天地人之道備而三五之運興矣!渡褶r本草經》三卷分上、中、下三品,載藥365種!端鍟·經籍志》最早著錄《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渡褶r本草經》原書早佚。三國時期華佗弟子李當之有《本草經》一卷,公元3世紀初期華佗弟子吳普撰《吳普本草》六卷載藥441種,兩書均佚。公元502557年南朝梁國陶弘景著《本草經集注》七卷,保留《神農本草經》大部內容。《本草經集注》序曰: 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后人多更修飾之耳。秦皇所焚,醫(y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后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采藥錄》,說其華葉形色!端帉Α匪木,論其佐使相須。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蛭灏倬攀澹蛩陌儇σ,或三百一十九;蛉坊祠。冷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醫(yī)家不能備見,則識智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y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qū)甄物類,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并此序錄,合為三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貽諸知音爾。惜《本草經集注》久佚,有敦煌出土殘卷。公元1616年明朝萬歷丙辰盧復輯佚《神農本經》,為現存最早《神農本草經》輯本。此后,1799年清代嘉慶己未孫星衍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44年清代道光甲辰顧觀光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1854年日本國嘉永甲寅森立之有《神農本草經》輯佚本,各有千秋,流傳亦廣。739年唐代開元己卯陳藏器著《本草拾遺》10卷,首創(chuàng)十劑藥物分類: 宣可去壅,生姜、橘皮之屬;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補可去弱,人參、羊肉之屬;泄可去閉,葶藶、大黃之屬;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重可去怯,磁石、鐵粉之屬;滑可去著,冬葵子、榆皮之屬;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元朝王海藏《湯液本草》在陳藏器十劑基礎上補充寒熱二劑: 寒可以去熱,大黃、樸硝之屬是也;熱可以去寒,附子、官桂之屬是也。李時珍闡釋并發(fā)揮十劑深義,《本草綱目·序例》曰: 宣可去壅。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郁塞之病,不升不降,傳化失常,或郁久生病,或病久生郁。必藥以宣布敷散之,如承流宣化之意,不獨涌越為宣也。滯者留滯也。濕熱之邪留于氣分,而為痛痹癃閉者,宜淡味之藥上助肺氣下降,通其小便而泄氣中之滯,木通、豬苓之類是也。濕熱之邪留于血分,而為痹痛腫注、二便不通者,宜苦寒之藥下引,通其前后,而泄血中之滯,防己之類是也。《經》曰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補可去弱,經云不足者補之,又云虛則補其母,生姜之辛補肝,炒鹽之咸補心,甘草之甘補脾,五味子之酸補肺,黃柏之苦補腎。又如茯神之補心氣,生地黃之補心血;人參之補脾氣,白芍藥之補脾血;黃之補肺氣,阿膠之補肺血;杜仲之補腎氣,熟地黃之補腎血;川芎之補肝氣,當歸之補肝血之類,皆補劑。不特人參、羊肉為補也。泄可去閉當作去實。經云實則瀉之,實則瀉其子是矣。五臟五味皆有瀉,不獨葶藶、大黃也。肝實瀉以芍藥之酸,心實瀉以甘草之甘,脾實瀉以黃連之苦,肺實瀉以石膏之辛,腎實瀉以澤瀉之咸是矣。輕可去實當作輕可去閉。有表閉、里閉,上閉、下閉。表閉者,風寒傷營,腠理閉密,陽氣怫郁,不能外出,而為發(fā)熱、惡寒、頭痛、脊強諸病,宜輕揚之劑發(fā)其汗,而表自解也。里閉者,火熱郁抑,津液不行,皮膚干閉,而為肌熱、煩熱、頭痛、目腫、昏瞀、瘡瘍諸病,宜輕揚之劑以解其肌,而火自散也。上閉有二: 一則外寒內熱,上焦氣閉,發(fā)為咽喉閉痛之證,宜辛涼之劑以揚散之,則閉自開。一則飲食寒冷抑遏陽氣在下,發(fā)為胸膈痞滿閉塞之證,宜揚其清而抑其濁,則痞自泰也。下閉亦有二: 有陽氣陷下,發(fā)為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行之證,但升其陽而大便自順,所謂下者舉之也。有燥熱傷肺,金氣郁,竅閉于上,而膀胱閉于下,為小便不利之證,以升麻之類探而吐之,上竅通而小便自利矣,所謂病在下取之上也。重可去怯。重劑凡四,有驚則氣亂而魂氣飛揚如喪神守者,有怒則氣逆而肝火激烈病狂善怒者,并鐵粉、雄黃之類以平其肝。有神不守舍而多驚健忘、迷惑不寧者,宜朱砂、紫石英之類以鎮(zhèn)其心。有恐則氣下精志失守而畏如人將捕者,宜磁石、沉香之類以安其腎。大抵重劑壓浮火而墜痰涎,不獨治怯也。故諸風掉眩及驚癇痰喘之病,吐逆不止及反胃之病,皆浮火痰涎為害,俱宜重劑以墜之;扇ブ哂行沃傲糁诮浗j臟腑之間也,便尿、濁帶、痰涎、胞胎、癰腫之類是矣。皆宜滑藥以引去其留著之物。此與木通、豬苓通以去滯相類而不同。木通、豬苓,淡泄之物,去濕熱無形之邪;葵子、榆皮,甘滑之類,去濕熱有形之邪。故彼曰滯,此曰著也。大便澀者,菠菱、牽牛之屬;小便澀者,車前、榆皮之屬;精竅澀者,黃柏、葵花之屬;胞胎澀者,黃葵子、王不留行之屬;引痰涎自小便去者,則半夏、茯苓之屬;引瘡毒自小便去者,則五葉藤、萱草根之屬,皆滑劑也。半夏、南星皆辛而涎滑,能泄?jié)駳、通大便,蓋辛能潤、能走氣、能化液也;蛞詾樵镂,謬矣。濕去則土燥,非二物性燥也。澀可去脫,脫者氣脫也,血脫也,精脫也,神脫也。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溫平之藥,以斂其耗散。汗出亡陽,精滑不禁,泄痢不止,大便不固,小便自遺,久嗽亡津,皆氣脫也。下血不已,崩中暴下,諸大亡血,皆血脫也。牡蠣、龍骨、海螵蛸、五倍子、五味子、烏梅、榴皮、訶黎勒、罌粟殼、蓮房、棕灰、赤石脂、麻黃根之類,皆澀藥也。氣脫兼以氣藥,血脫兼以血藥及兼氣藥,氣者血之帥也。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神脫也,非澀藥所能收也。燥可去濕。濕有外感,有內傷。外感之濕,雨露嵐霧,地氣水濕,襲于皮肉筋骨經絡之間;內傷之濕,生于水飲酒食,及脾弱腎強,固不可一例言也。故風藥可以勝濕,燥藥可以除濕,淡藥可以滲濕,泄小便可以引濕,利大便可以逐濕,吐痰涎可以祛濕。濕而有熱,苦寒之劑燥之;濕而有寒,辛熱之劑燥之;不獨桑皮、小豆為燥劑也。濕去則燥,故謂之燥。濕可去枯。濕劑當作潤劑?菡咴镆玻柮髟锝鹬,秋令也,風熱怫甚,則血液枯涸而為燥病。上燥則渴,下燥則結,筋燥則強,皮燥則揭,肉燥則裂,骨燥則枯,肺燥則痿,腎燥則消。凡麻仁、阿膠膏潤之屬,皆潤劑也。養(yǎng)血,則當歸、地黃之屬;生津,則麥門冬、栝蔞根之屬;益精,則蓯蓉、枸杞之屬。若但以石英為潤藥則偏矣,古人以服石為滋補故爾。此后,歷代相關本草著作大多據十劑而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64年成都中醫(yī)學院主編第一版全國中醫(yī)學院統(tǒng)一教材《常用中藥學》將中藥分為解表類、涌吐類、瀉下類、清熱類、芳香化濕類、利水滲濕類、祛風濕類、溫里類、芳香開竅類、安神類、平肝息風類、理氣類、理血類、補益類、消導類、化痰止咳類、收澀類、驅蟲類、外用類19類,一直沿用至今。其間雖有細微變化,然大同而小異。 2019年己亥夏月蔡定芳序于南山書屋 蔡定芳,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中醫(yī)科、中西醫(yī)結合科主任,復旦大學中西醫(yī)結合研究所副所長,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中西醫(yī)結合系副主任,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分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博士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中醫(yī)藥學會神經內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市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神經內科分會副主任委員。 上篇辨證方藥 第二章清熱方藥53 第三章潤燥方藥89 第四章滲濕方藥111 第五章調氣方藥132 第七章燮陰方藥194 第八章和陽方藥218 第二章治療睡眠障礙方藥262 第三章治療咳嗽氣喘方藥274 第四章治療風寒濕痹方藥289 第五章治療出血疾病方藥298 第七章治療癲癇癱瘓方藥324 第八章治療腹瀉痢疾方藥340 第九章治療眼目疾病方藥353 第十章治療尿頻遺精方藥365 第十二章治療諸蟲疾病方藥386 第十三章治療瘡瘍癰疽方藥395 跋409 附方索引411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