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79 元
叢書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 作者:張洪江,程金花
- 出版時間:2020/4/1
- ISBN:9787030641946
- 出 版 社:科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S157
- 頁碼:320
- 紙張:
- 版次:01
- 開本:16
本書從認知土壤侵蝕類型與形式入手,闡述了土壤侵蝕基本理論、土壤侵蝕發(fā)生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為讀者掌握土壤侵蝕調(diào)查和監(jiān)測基本技能、具備初步掌握土壤侵蝕研究方法和獨立進行土壤侵蝕科學研究與生產(chǎn)實踐管理等奠定基礎。主要內(nèi)容包括土壤侵蝕基本概念、土壤侵蝕類型及土壤侵蝕形式、水力侵蝕、風力侵蝕、重力侵蝕、混合侵蝕、凍融侵蝕與冰川侵蝕、化學侵蝕、我國土壤侵蝕類型及其分區(qū)、土壤侵蝕調(diào)查與評價、土壤侵蝕監(jiān)測與預報、土壤侵蝕研究方法等。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課程性質(zhì)及使用對象 1
1.2 課程涉及范圍及與其他課程關系 1
1.2.1 課程涉及范圍 1
1.2.2 土壤侵蝕原理與其他課程關系 2
1.3 土壤侵蝕在水土保持科學中的位置 3
1.4 土壤侵蝕危害及其對國民經(jīng)濟的影響 3
1.4.1 我國土壤侵蝕概況 3
1.4.2 土壤侵蝕危害 3
1.5 土壤侵蝕發(fā)展歷史與現(xiàn)狀 6
1.5.1 國際發(fā)展簡史與現(xiàn)狀 6
1.5.2 國內(nèi)發(fā)展簡史與現(xiàn)狀 8
1.5.3 土壤侵蝕研究進展 9
1.5.4 發(fā)展趨勢及存在問題 10
第2章 土壤侵蝕類型及形式 13
2.1 土壤侵蝕基本概念及導致土壤侵蝕的營力 13
2.1.1 土壤侵蝕基本概念 13
2.1.2 土壤侵蝕基本營力及其分析 14
2.2 土壤侵蝕類型及劃分 19
2.2.1 依據(jù)導致土壤侵蝕的外營力種類劃分 19
2.2.2 依據(jù)土壤侵蝕發(fā)生的時間劃分 19
2.2.3 依據(jù)土壤侵蝕發(fā)生的速度劃分 20
2.3 土壤侵蝕形式 20
2.3.1 水力侵蝕 20
2.3.2 風力侵蝕 24
2.3.3 重力侵蝕 26
2.3.4 混合侵蝕 28
2.3.5 凍融侵蝕 29
2.3.6 冰川侵蝕 29
2.3.7 化學侵蝕 30
2.3.8 植物侵蝕 31
2.4 土壤侵蝕程度及強度 32
2.4.1 土壤侵蝕量與土壤流失量 32
2.4.2 土壤侵蝕程度 32
2.4.3 土壤侵蝕強度 32
2.4.4 允許土壤流失量 32
2.4.5 土壤侵蝕模數(shù) 33
第3章 水力侵蝕 35
3.1 水及水流的基本特性 35
3.1.1 水的物理特性 35
3.1.2 水流的基本特性 39
3.1.3 水流的侵蝕作用 43
3.1.4 水流的搬運作用 45
3.1.5 水流的堆積作用 46
3.2 濺蝕 47
3.2.1 雨滴特性 47
3.2.2 濺蝕過程及濺蝕量 52
3.2.3 影響濺蝕的因素 54
3.3 面蝕 55
3.3.1 坡面徑流形成 55
3.3.2 坡面徑流能量分析 56
3.3.3 坡面侵蝕過程 57
3.3.4 影響因素 58
3.4 溝蝕 62
3.4.1 水文網(wǎng)與侵蝕溝 62
3.4.2 侵蝕溝的形成 63
3.4.3 侵蝕溝的發(fā)育階段 64
3.4.4 影響侵蝕溝發(fā)育的自然因素 65
3.5 山洪侵蝕 67
3.5.1 山洪類型 67
3.5.2 山洪時空分布 67
3.5.3 影響山洪因素 68
3.5.4 山洪侵蝕特征 69
3.5.5 山洪沉積物特征 69
3.6 海岸、湖岸及庫岸侵蝕 69
3.6.1 海岸與海岸帶劃分 70
3.6.2 海浪、湖浪及庫浪形成 70
3.6.3 波浪在淺水區(qū)的變形 71
3.6.4 海岸侵蝕地貌 72
3.6.5 影響海岸侵蝕作用的因素 73
3.7 水力侵蝕防治 74
3.7.1 防治原則 74
3.7.2 防治措施及布設 75
第4章 風力侵蝕 79
4.1 近地面層風及其特性 79
4.1.1 近地面層風 79
4.1.2 近地面層風的特性 80
4.2 風沙運動 82
4.2.1 沙粒的起動 83
4.2.2 風沙流及其特征 88
4.3 風蝕與風積作用 92
4.3.1 風蝕與風積作用的概念 92
4.3.2 風沙地貌與沙丘移動 93
4.4 風蝕荒漠化 95
4.4.1 風蝕荒漠化形成機制 95
4.4.2 我國風蝕荒漠化成因及其類型 97
4.5 沙塵暴 98
4.5.1 沙塵暴及其分布 98
4.5.2 沙塵暴形成因素 98
4.6 風力侵蝕防治 100
4.6.1 風力侵蝕影響因素分析 100
4.6.2 風蝕防治技術措施 103
第5章 重力侵蝕 106
5.1 重力侵蝕作用分析 106
5.1.1 重力侵蝕作用 106
5.1.2 重力侵蝕應力 107
5.2 崩塌 109
5.2.1 崩塌作用方式 109
5.2.2 崩塌分類 110
5.2.3 崩塌形成條件 111
5.3 滑坡 111
5.3.1 滑坡的地貌特征 112
5.3.2 滑坡力學機制及滑坡形成條件 113
5.3.3 滑坡類型及其發(fā)展階段 114
5.3.4 滑坡影響因素分析 115
5.4 錯落 117
5.4.1 錯落特征 117
5.4.2 發(fā)生條件和原因 117
5.5 蠕動 118
5.5.1 蠕動的特征 118
5.5.2 松散層蠕動(土屑或巖屑蠕動) 118
5.5.3 基巖巖層蠕動 119
5.6 溜砂坡 120
5.6.1 溜砂坡特征 120
5.6.2 溜砂坡基本要素 120
5.6.3 溜砂坡分類 121
5.6.4 溜砂坡形成過程 121
5.7 崩崗 123
5.7.1 崩崗分類及其地貌組合 123
5.7.2 崩崗侵蝕的主要過程 123
5.7.3 崩崗發(fā)育的影響因素分析 125
5.8 陷穴與瀉溜 126
5.8.1 陷穴形成機制、分布與類型 126
5.8.2 瀉溜及其形成過程 126
5.9 重力侵蝕防治 127
5.9.1 排水工程措施 127
5.9.2 削坡、減重和反壓填土措施 128
5.9.3 支擋工程措施 128
5.9.4 錨固措施 129
5.9.5 護坡工程措施 129
5.9.6 滑動帶加固措施 130
5.9.7 落石防護措施 130
5.9.8 植物固坡措施 131
第6章 混合侵蝕 133
6.1 泥石流和泥石流流域 133
6.1.1 泥石流性質(zhì) 133
6.1.2 泥石流流域 134
6.2 泥石流形成 137
6.2.1 形成因素 137
6.2.2 泥石流形成機理 139
6.3 泥石流分布及其活動特征 139
6.3.1 泥石流分布 140
6.3.2 我國泥石流危險性分區(qū) 141
6.3.3 泥石流分布規(guī)律 141
6.3.4 泥石流活動特征 142
6.4 泥石流分類 144
6.5 泥石流的力學特征 145
6.5.1 泥石流的靜力學特征 145
6.5.2 泥石流的動力學特征 147
6.5.3 泥石流的發(fā)生發(fā)展特征 150
6.6 泥石流防治 154
6.6.1 防治原則 154
6.6.2 防治措施 154
第7章 凍融侵蝕與冰川侵蝕 159
7.1 凍融侵蝕 159
7.1.1 凍土作用機制 159
7.1.2 凍土層中地下冰和地下水 161
7.1.3 凍土地表類型 163
7.1.4 熱融作用 167
7.2 冰川侵蝕 168
7.2.1 冰川分布與類型 168
7.2.2 冰川運動 170
7.2.3 冰川侵蝕過程 171
7.3 凍融侵蝕及冰川侵蝕防治 172
7.3.1 防治原則 172
7.3.2 防治措施 173
第8章 化學侵蝕 180
8.1 巖溶侵蝕 180
8.1.1 巖溶侵蝕特征 180
8.1.2 巖溶侵蝕影響因素 182
8.2 淋溶侵蝕 186
8.2.1 淋溶侵蝕特征 186
8.2.2 淋溶侵蝕影響因素 187
8.3 土壤鹽漬化 191
8.3.1 土壤鹽漬化形成條件 191
8.3.2 土壤次生鹽漬化 192
8.3.3 土壤潛在鹽漬化 193
8.3.4 土壤堿化 194
8.3.5 土壤鈣積層 197
8.3.6 土壤水鹽運動的影響因素 198
8.4 化學侵蝕防治措施 202
8.4.1 巖溶侵蝕防治措施 202
8.4.2 淋溶侵蝕防治措施 202
8.4.3 土壤鹽漬化防治措施 203
第9章 我國土壤侵蝕類型及其分區(qū) 206
9.1 土壤侵蝕類型分區(qū) 207
9.1.1 分區(qū)目的與任務 207
9.1.2 分區(qū)原則 207
9.1.3 分區(qū)的主要依據(jù)、指標 207
9.1.4 土壤侵蝕類型分區(qū)命名 209
9.1.5 土壤侵蝕類型分區(qū)系統(tǒng) 209
9.2 以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qū) 210
9.2.1 西北黃土高原區(qū) 210
9.2.2 東北低山丘陵和漫崗丘陵區(qū) 215
9.2.3 北方山地丘陵區(qū) 217
9.2.4 南方山地丘陵區(qū) 217
9.2.5 四川盆地及周圍山地丘陵區(qū) 219
9.2.6 云貴高原及其山地丘陵區(qū) 220
9.3 以風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qū) 220
9.3.1 西北干旱綠洲外圍沙漠化地區(qū) 221
9.3.2 內(nèi)蒙古及長城沿線半干旱草原沙漠化地區(qū) 221
9.4 以凍融及冰川侵蝕為主的類型區(qū) 224
9.4.1 冰川侵蝕區(qū) 224
9.4.2 凍土侵蝕區(qū) 225
第10章 土壤侵蝕調(diào)查與評價 228
10.1 土壤侵蝕調(diào)查目的及手段 228
10.1.1 調(diào)查目的 228
10.1.2 調(diào)查手段 229
10.2 土壤侵蝕調(diào)查步驟 229
10.2.1 準備工作 229
10.2.2 資料收集與整理 229
10.3 水力侵蝕調(diào)查 231
10.3.1 面蝕 231
10.3.2 溝蝕程度調(diào)查與強度判定 235
10.3.3 山洪侵蝕調(diào)查 236
10.4 風力侵蝕調(diào)查 236
10.4.1 輸沙量及風沙流結(jié)構調(diào)查 236
10.4.2 沙丘移動狀況 237
10.4.3 地面粗糙度調(diào)查 237
10.4.4 風蝕成因調(diào)查 237
10.5 重力侵蝕調(diào)查 238
10.5.1 重力侵蝕形式及其程度 238
10.5.2 重力侵蝕發(fā)生發(fā)展強度 238
10.6 混合侵蝕調(diào)查 238
10.6.1 混合侵蝕發(fā)生條件 238
10.6.2 混合侵蝕發(fā)生發(fā)展趨勢判定 239
10.7 凍融侵蝕與冰川侵蝕調(diào)查 239
10.7.1 凍融侵蝕調(diào)查 239
10.7.2 冰川侵蝕調(diào)查 239
10.8 化學侵蝕調(diào)查 239
10.8.1 巖溶侵蝕 240
10.8.2 淋溶侵蝕 240
10.8.3 土壤次生鹽漬化 240
10.9 土壤侵蝕的綜合分析與評價 241
10.9.1 土壤侵蝕調(diào)查報告 241
10.9.2 圖面資料整理 241
10.10 土壤侵蝕圖的制備 241
10.10.1 計算機輔助制圖 242
10.10.2 專題圖制備 243
10.10.3 土壤侵蝕制圖 244
10.11 調(diào)查結(jié)果評價與分析 245
10.11.1 信息源評價 245
10.11.2 調(diào)查手段評價 246
10.11.3 調(diào)查誤差分析 246
10.12 3S 技術在土壤侵蝕調(diào)查中的應用 247
10.12.1 第一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diào)查 247
10.12.2 第二次全國土壤侵蝕遙感調(diào)查 250
10.12.3 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 251
第11章 土壤侵蝕監(jiān)測與預報 255
11.1 土壤侵蝕監(jiān)測與預報目的及成果 255
11.1.1 監(jiān)測與預報目的及原則 255
11.1.2 監(jiān)測與預報分類 256
11.1.3 監(jiān)測與預報指標體系 256
11.1.4 監(jiān)測與預報成果 256
11.1.5 監(jiān)測技術標準 257
11.2 我國監(jiān)測與預報網(wǎng)絡系統(tǒng) 258
11.2.1 監(jiān)測預報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層次與任務 258
11.2.2 監(jiān)測預報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技術構架 259
11.2.3 監(jiān)測預報網(wǎng)絡系統(tǒng)的結(jié)構與功能 261
11.3 監(jiān)測方法與過程 264
11.3.1 遙感監(jiān)測方法 264
11.3.2 無人機監(jiān)測方法 266
11.3.3 自然坡面監(jiān)測 267
11.4 土壤侵蝕預報模型 268
11.4.1 經(jīng)驗模型 268
11.4.2 數(shù)理模型 270
11.4.3 隨機模型 275
11.4.4 混合模型 275
11.4.5 專家打分與邏輯判別模型 276
11.4.6 土壤侵蝕數(shù)字模型 276
第12章 土壤侵蝕研究方法 280
12.1 土壤侵蝕調(diào)查研究 280
12.1.1 測量學方法 280
12.1.2 水文學方法 281
12.1.3 地貌學方法 282
12.1.4 土壤學方法 283
12.1.5 遙感方法 283
12.2 土壤侵蝕定位研究 283
12.2.1 土壤水蝕野外定位觀測 283
12.2.2 土壤風蝕定位觀測 285
12.3 土壤侵蝕模擬研究 286
12.3.1 水力侵蝕模擬降雨試驗 286
12.3.2 風力侵蝕風洞模擬實驗 288
12.4 土壤侵蝕示蹤研究 288
主要參考文獻 291
附錄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