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陳漱渝的自傳,分“家世與童年”、“求學生涯”、“粉筆春秋十四載”、“吃了三十二年‘魯迅飯’”、“作協(xié)花絮”等章節(jié)。
通過《沙灘上的足跡》,讀者可以從一個小人物的經(jīng)歷中看到一個大時代的投影,對于且一他學人而言,又能多少從中獲 取國當代學術(shù)轉(zhuǎn)型朗的一些歷史資料——特別是當代魯迅研究史的□□手資料。
陳漱淪,1962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曾任魯迅博物館副館長兼魯迅研究室主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九、十兩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原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F(xiàn)任中華文學史料學會副會長、中國丁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xiàn)代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南社及柳亞子研究會學術(shù)顧問等。1959年開始在報刊發(fā)表習作。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參加了1981年版《魯迅全集》、2005年版《魯迅全集》及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的編注工作。
專著有《魯迅與女師大學生運動》、《魯迅在北京》、《魯迅史實新探》、《許廣平的一生》、《民族魂——魯迅的一生》、《中國民權(quán)保障同盟》、《魯迅史實求真錄》、《宋慶齡傳》、《風情·親情·鄉(xiāng)情——一個大陸人看臺灣》、《五四文壇鱗爪》、《甘瓜苦蒂集》、《倦眼矇嚨集》、《披沙簡金》、《剪影話文壇》、《假如魯迅活到今天——陳漱淪講魯迅》、《胡適心頭的人影》等。曾赴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塞爾維亞、新加坡等國進行學術(shù)交流。
第一章 家世與童年(1941-1945)
第一節(jié) 在日本飛機的轟炸聲中,我呱呱墜地
第二節(jié) 鐘靈毓秀鳳凰城
第三節(jié) 外公王時澤與辛亥革命
第四節(jié) 命途多舛的母親
第二章 求學生涯(1945-1962)
□□節(jié) 從三一小學到會春一小
第二節(jié) 雅禮中學的“丑小鴨”
第三節(jié) 南開回憶三章
第三章 粉筆春秋十四載(1962-1976)
□□節(jié) 走出寒夜,當了中學老師
第二節(jié) 王震夫人王季青
第三節(jié) 夢魘般的“文革”歲月
第四節(jié) 《南開大學學報》——我魯迅研究的發(fā)祥地
第四章 吃了三十二年“魯迅飯”(1976-2008)
□□節(jié) 我調(diào)到了魯迅研究室
第二節(jié) 魯迅研究室老主任李何林
第三節(jié) 魯迅研究室的顧問們
第四節(jié) 我所了解的《魯迅研究資料》
第五節(jié) 我與《魯迅研究月刊》
第六節(jié) 我的短文上了“新聞聯(lián)播”
第七節(jié) 我編的書進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第八節(jié) 一個艱苦浩大的文化工程——我與《魯迅全集》
第九節(jié) 懷胎三十多年的《魯迅大辭典》
第十節(jié) 風波迭起的中國魯迅研究會
第十一節(jié) “予豈好辯哉?”——我學術(shù)上的是非恩怨
第五章 作協(xié)花絮
□□節(jié) 我參加作協(xié)的三位介紹人
第二節(jié) 從貝爾格萊德到黑山
第三節(jié) 塞納河的記憶
第六章 走一走,看一看
□□節(jié) “尋找面包,得到蛋糕”——我的六次臺灣之行
第二節(jié) 六赴扶桑結(jié)文緣——我的日本印象
第三節(jié) 我當了一天“倒爺”——我的蘇聯(lián)一日印象
第四節(jié) 一次夭折的國際學術(shù)交流——我的韓國印象
第五節(jié) 美國訪學雜記——我的美國印象
第六節(jié) 獅城訪史探幽——我的新加坡印象
第七章 “位卑未敢忘憂國”——我的十年政協(xié)生涯
第八章 退休,人生掀開新一頁
□□節(jié) 告別魯迅博物館
第二節(jié) 家,避風的港灣
第三節(jié) 學術(shù)上的新開拓
后記
附錄 陳漱渝編著書目
(自注:秋瑾在日本時,曾與劉道一、王時澤等同組十人會,反抗清廷。秋并拜認王母為干媽。星六留學日本,與王為換帖好友,亦常與秋聚晤,與王同以秋姊呼之。此詩作于軍閥紛起之時,故國江山,盡入殘照,故結(jié)語意近消極,實益沉痛。后王編印秋之詩集,贈請星六為之點定。)
留在我記憶中的鳳凰,民風淳樸,景色清幽。無論遇到紅白喜事,主人都會雇傭一些“哭婆”,在用竹席隔開的小間里號啕。鄰居親友賀喜或致哀時,主人家用大鍋的江米酒和用糯米春成的糍巴款待。晴日外出嬉戲,溪水清澈見底,空氣中彌漫著毛竹和山花的香味,林中傳來野鶯、畫眉和紅頭白翅鳥的婉轉(zhuǎn)啼鳴……
鳳凰有多種戲。簝脩、陽戲、茶燈戲……有一晚,外祖母帶我到廟里看戲,戲臺上出現(xiàn)了一群大花臉,把我嚇驚了魂,高燒不止。外祖母因我患病慌了神,沿途給我喊魂,呼喚我的魂魄歸來。
我在鳳凰接受了□早的啟蒙教育。1945年初,我剛剛4歲,進入了鳳凰沱江鎮(zhèn)中心小學。沱江鎮(zhèn)因沱江流經(jīng)此地而得名,是作家沈從文、畫家黃永玉和民國□□任內(nèi)閣總理熊希齡的故鄉(xiāng)。我4歲入學絕非聰明早慧,而僅僅是因為母親和姨媽王楚琴當時都在這所小學任教,讓我入學,兼具讀書和托兒的雙重性質(zhì)。我不記得在這所小學學過什么知識,只記得有一次上課時尿了褲子,還有一次棉衣上招了虱子。這兩次都遭到母親的體罰,所以至今記憶猶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fā)表了《停戰(zhàn)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那一天鳳凰的居民是從收音機中聽到這一消息的。因為當?shù)氐耐林用駨奈匆娺^日本兵,所以聽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表現(xiàn)相對平靜,遠不如南京、重慶、長沙的市民那樣歡呼雀躍,樂極而泣。但避難到湘西的外地人反映卻相當強烈,他們忙忙碌碌奔走相告,反復傳遞著這一喜訊,甚至百聽不厭。他們想起的□□件事,就是結(jié)伴還鄉(xiāng),重整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