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風(fēng)》是關(guān)于溫州的人文叢書,書名沿用民國時期由劉紹寬、夏承燾等人編輯出版的文化讀物。一年兩本,秉承可讀可靠、新史料新史觀、地方角度全國視野的編輯理念。這本為第十五集,分專題、記憶、筆記、檔案等幾個欄目。
做人做事需要點無問西東的精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挖史料做學(xué)問同樣需要這種無問西東的精神!懂T風(fēng)》系列已邁入第八個年頭,正是有識之士的資助和大家的接力,才讓我們有了“無問西東”的底氣。
在這一集里,《圍著電燈取暖》一文三萬多字,講述民國時期普華電燈公司的故事。類似這樣推動溫州現(xiàn)代進(jìn)程化的事件,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史料。
有位前輩說,《甌風(fēng)》關(guān)注力度*大的可能是關(guān)于夏承燾的研究和西方溫州文獻(xiàn)的整理。這一集我們又刊出兩篇有關(guān)夏承燾的文章,一是吳常云回憶母親、原文匯報記者吳無聞;二是徐佳貴梳理的夏承燾早年書信札記,為研究夏承燾早年和晚年生活提供了新材料。還有一篇譯文《西安事變時的溫州》,作者謝福蕓是英國傳教士、把《新約》譯成溫州話的蘇慧廉之女,她的作品也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沈紹真采寫的《紅通一號楊秀珠》上期刊發(fā)部分內(nèi)容后,引起了讀者的關(guān)注,經(jīng)作者同意,本集再選刊部分內(nèi)容,以饗讀者。這是對當(dāng)下的紀(jì)錄,同樣是《甌風(fēng)》要關(guān)注的。
方韶毅,一九七〇年代生人。資深媒體人、愛書人,F(xiàn)任《溫州人》雜志副總編。近年來致力于研究民國人物及地方文化,著有《民國文化隱者錄》,編有《伍叔儻集》《吳鷺山集》《曼髯三論》《過來人言》等,策劃主編《甌風(fēng)》已十五集,在讀書界略有影響。
特稿
圍著電燈取暖
——民國時期的溫州普華電燈公司
錢中夏講述 孫 讓執(zhí)筆 01
記憶
我的從醫(yī)之路 馬大正 49
我說支邊那些事兒 馬邦城 66
故鄉(xiāng)與詩 傅國涌 94
追念馬允倫老師 沈洪保 129
詞風(fēng)吹拂敘晚情
——追憶母親吳無聞 吳常云 136
人物
夏承燾先生在陜二三事 徐佳貴 155
劉節(jié)夫人錢澄別傳 洪光華 165
譯文
西安事變時的溫州 謝福蕓 文 程 錦 譯 200
口述
紅通一號楊秀珠(節(jié)選二) 沈紹真 211
編后
無問西東 編 者
附:眾籌名單
詞風(fēng)吹拂敘晚情(節(jié)選)
——追憶母親吳無聞
吳常云
時間到了上世紀(jì)七十年代,我已經(jīng)工作了,母親還在上海。一天,接到母親的來信,說她已經(jīng)退休了,到杭州去看了夏伯伯。說杭州的夏伯伯在“文革”期間被打成杭州最大的“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一直沒有得到平反,兩次腦中風(fēng)后仍被勒令每天去打掃廁所,加上喪偶,境遇十分凄慘,遂斷然決定留下來與老師結(jié)為連理,扶助照顧恩師的晚年生活,同時助恩師整理尚未完成的大量詩詞論著稿。
于是,夏伯伯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我的繼父。從此,母親的人生自退休始掀開了全新的一頁。母親也一掃多年郁積的沉悶心緒,開始從心所愿,回歸到自然舒達(dá)的狀態(tài)。
大約一九七四年春天,母親讓我去杭州看望他們。大家見面非常高興,父親在得到母親扶持陪伴后,精神狀態(tài)已明顯由陰轉(zhuǎn)為晴間多云。記得我在杭州逗留的短短幾天中,由父親提議,帶著全家游西湖就不下好幾次。有一次拄著拐杖的父親興致勃勃,一下子走了白堤和蘇堤,繞了西湖多半圈,也沒喊累。從在道古橋的家到白堤為最近,每走上白堤,母親都要念幾首父親的《西湖雜詩》給我們聽。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下面兩首:
一道裙腰綠漸濃,小桃先放柳邊紅。
蘇堤好在孤山看,忘卻孤山亦畫中。
母親邊讀邊講給我們聽,說詩里把白堤蘇堤比作西子的裙帶,并用“漸濃”和“先放”幾個字勾勒出西湖春天色彩的動態(tài)變化,可謂詩中有畫,而且是一幅連續(xù)變幻著的美麗圖畫。
斷云別我向西峰,繞過孤山卻又逢。
正有一詩無覓處,杖頭飛墮鳳林鐘。
詩中寫云斷飄入孤山背后不見了,但繞過孤山卻又與游人相逢。映襯詩人的心境從“別我”的所失回到“又逢”的欣喜。而遠(yuǎn)處傳來的低緩的鐘聲,為這一“又逢”平添了一份從容的喜悅。是的,“別”與“逢”,天上的云如此,地上的人又何償不是如此呢?
記得又有一次隨父母走到孤山北側(cè)時,父親忽然提議同行人等一同面對保俶山大聲喊,可以聽到清晰的回聲,并率先喊起來,大家也跟著喊,一會兒就聽到陣陣回聲從保俶山傳回,大家都放聲笑起來。很長一段時間,父母都沒有這么開心過了。
退休,旋即又做出平生最為果斷一個決定,母親實現(xiàn)了自身及生命歷程的蛻變。記得廣州中山大學(xué)王季思教授曾在香港《大公報》刊文中,對于父母有這樣一段敘述:“他們結(jié)婚后,無聞的身影就多次出現(xiàn)在瞿禪(父親的號)詞里!稽c浮云人似舊,喚下長庚斟大斗。雙江閣上夢詞仙,人雖瘦,眉仍秀。玉鏡冰心同耐久!ā短煜勺印罚教幪祜L(fēng)海雨,相逢鶴侶鷗群。藥煙能說意殷勤。五車身后事,百輩眼前恩。’(《臨江仙》)記下這對晚年夫婦的恩愛生活!
母親在之前報社工作的數(shù)十年中,哪里有時間賦詩作詞。然而現(xiàn)在,一切都放下后的身心無比輕松,又可以與恩師朝夕相處。有了恩師濃郁詞風(fēng)的熏染和吹拂,于是欣然將學(xué)生時期在無錫國專參加詩社、初涉詩詞的那只筆又拾了起來。
那兩三年在杭州,母親陪伴父親每天散步的地點,以西湖為最佳也頻率最高。而母親那時所寫的詩詞也大都與西湖有關(guān):
《初到杭州》(一九七三年)
湖綠照雙影,漫驚兩鬢斑。
沉思往日事,始愛老來閑。
雁蕩云中屐,烏峰雨后山。
還思夢寥廓,星海碧漫漫。
《西湖夜行——頌易安詞》(一九七三年夏)
段家橋上晚涼初,獵獵風(fēng)荷欲動湖。
天語殷勤鵬翼遠(yuǎn),尋詩歸路好相扶。
《憶舊游——白沙泉》(一九七三年)
白沙泉水傍林隈,分掏清泠勝酒杯。
雙杖尋詩過叢竹,無詩攜得綠蔭歸。
《湖頭》(一九七三年)
藕花香里汗征衣,江海卅年已倦歸。
此日湖頭同一笑,閑鷗與汝共忘機(jī)。
《蘇堤》(一九七四年)
詞仙同我過橋西,煙水空蒙綠染衣。
今夜月湖應(yīng)得句,兩行垂柳一長堤。
《減字木蘭花 與瞿翁步白堤》(一九七四年)
聲家一老,坡稼前頭容嘯傲。小闕哦成,說與梅邊舊月聽。
斷橋西路,抱樸仙翁招手去。不是仙翁,冰雪孤山一老松。
從“沉思往日事,始愛老來閑”“ 天語殷勤鵬翼遠(yuǎn),尋詩歸路好相扶”“ 此日湖頭同一笑,閑鷗與汝共忘機(jī)”這些詩句中可以讀出,母親此時已找到了自己喜愛的生活方式,其心境也完全從詩句中表達(dá)了出來。在父親強(qiáng)大詩詞場力的作用下,母親的詩詞靈感也得以迸發(fā),每每出行,往往觸景成句,逐入佳境,真可謂:文思涌動尋好句,下筆輕揚有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