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惡的彼岸,一種未來的哲學序曲》于1886年第一次出版。在本書中弗里德里希•尼采試圖界定“善”與“惡”兩個相對的概念,并由此來區(qū)分道德與非道德的判斷標準,進而構建一個全新的道德體系。
★他創(chuàng)作本書是為后面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做準備,《善惡的彼岸》可以說是尼采在建立一種全新道德體系中做出的一個重要貢獻,也是其本人哲學理念中根本的一部分,是與“查拉圖斯特拉”幾乎同時誕生的能夠解釋其哲學精神的重要作品。
★作者發(fā)現(xiàn)當時的人們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能夠符合古時的道德標準,但這中間存在著一些必然的矛盾,于是人們不得不在道德標準和社會現(xiàn)實之間進行調節(jié)。這一普遍存在的問題促使作者想要尋求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也促成了本書的出版。
★《善惡的彼岸》可以說是尼采心中未來哲學的宏大序曲,他用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一次次揭示出整個時代和人類內心深處的焦慮。作者首先從現(xiàn)代哲學及自由精神的角度入手,闡述了一個太人性的概念,進而開始追溯古時的道德體系,并揭示出這種道德標準與當代科學、藝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之間的矛盾,并以一個“未來哲學家”的身份,將問題的答案升華至道德的彼岸,即一個超過了現(xiàn)有道德體系的全新道德標準。
★《善惡的彼岸》是尼采心目中未來哲學之序曲,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tǒng)之激進批判,成為幫助破除人們頭腦里種種偏見、站在“善惡彼岸”進行真誠思考的關鍵概念。
★《善惡的彼岸》既然是“未來哲學的序言”,那自然是要評價傳統(tǒng)哲學目標仍然是柏拉圖的理念論等等,因而越過善惡。
★《善惡的彼岸》是尼采對一種新道德體系作出的重要的貢獻之一,觸及了其哲學的許多深層的原理。
★《善惡之彼岸》是尼采暢論“善”與“惡”兩種對立的價值觀的力作,擊碎了形上和神學的束縛,重估一切價值,一種“由上向下”審視的“自由的精神”,真正值得敬畏的是“意志”自身。
★《善惡之彼岸》從自然人和社會人的角度人手,揭示道德觀產(chǎn)益的自然條件。挖掘了人在不同條件下創(chuàng)造不同的價值觀的共同的原始動力,旨在重估一切舊的價值,確立未來道德哲學的標準。
★尼采的著作常常像交響樂一樣,各種不同的主題常常重復出現(xiàn)并呈現(xiàn)一些變調!渡茞褐税丁烽_創(chuàng)了人類思想史的新紀元,一部哲學里程碑式的作品,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
[善惡的彼岸]
如果真理是一個女人的話,事情會變成什么樣?覺得我這種猜想純屬無稽之談:那么就數(shù)數(shù)那些教條論的哲學家們,有哪一個是擅長應付女人的?一直到現(xiàn)在,那些家伙都是用那種駭人的嚴厲和執(zhí)拗的糾纏手段朝著真理前赴后繼,要是用同樣的方式來對付女人,你竟然不覺得他們既愚蠢又丟臉嗎?不過,真理在這些蠢辦法面前保住了自己:所有的教條論哲學家都鎩羽而歸,只能站在一邊唉聲嘆氣。不過前提是他們還站得起來!由于曾經(jīng)有人這樣嘲諷過他們,說所有的教條都已經(jīng)垮掉了,它們被打落塵埃,說得嚴重點,就是在茍延殘喘。老實說,雖然這些教條學說一直以來都保持著一種莊嚴神圣且萬分肯定的樣子,但我們卻有很多的理由可以拿出來期待一下,這些高尚的論調實際上不過是一種膚淺和不成熟;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就會被反復地點明這一點,從古至今,被這些教條論者構筑起來的哲學家大廈,如果需要一個建造的基礎,那么其實只需一個隨便的概念——任何一種從遠古時期流傳下來的群眾迷信(例如萬物有靈這種迷信思想,到今天仍然以對自我或者對主體的迷信形式為禍世間),又或者是任何一種文字游戲或文法上的引導,再或者還有未經(jīng)思考就對一些非常片面又極度人性且太人性的事實作出的一般性總結。希望教條論哲學不過是一個可以流傳千古的諾言,它跟更早時期流傳下來的占星術很像,人們在這項事業(yè)上耗費了大量的金錢、時間以及耐性,大概超過了目前已有的所有的實際科學:亞洲以及埃及的建筑藝術能夠呈現(xiàn)出這種宏偉的風格,占星術功不可沒,另一個功臣就是人們想要“超脫塵世”的愿望。由此可見,但凡偉大的存在想要將自己塑造成人們心中的永恒,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將自己變成一個龐大而可怕的怪物,以顯示自己的超凡脫俗:這些怪物中的一個就是教條論哲學,亞洲的吠檀多哲學由《奧義書》而來的婆羅門教哲學。以及歐洲的柏拉圖哲學都屬于這一種。雖然我們要對教條論哲學抱有感激之情,但是也必須指出一點,截至現(xiàn)在,所有的謬誤中最可惡、最無趣也最危險的那一個,莫過于柏拉圖創(chuàng)造的純粹精神與自在之善。但是從現(xiàn)在開始,在我們戰(zhàn)勝了這個謬誤以后,當整個歐洲都擺脫了這個噩夢,至少可以享受對自身更有益的安睡的時候,我們(生來就有著保持清醒的使命)就將會成為與這一謬誤進行斗爭時所有成長并壯大起來的力量的后代。的確,如果我們以柏拉圖的方式去討論人的精神及善的本質,就等于在顛倒黑白,對自己透過事物表象所察覺到的真實,也就是所有生命的根本視而不見;大家完全可以擺出一副醫(yī)生的姿態(tài)去提出質疑:“像柏拉圖這種生于古代的最優(yōu)秀的材質,究竟是為什么會染上這樣的。空娴氖悄莻邪惡的蘇格拉底腐蝕了他的精神嗎?難道蘇格拉底真的是會禍害年輕人的壞蛋?難道他喝了那杯毒酒是罪有應得?”但是這場與柏拉圖哲學之間的對抗,或者說得更通俗易懂一些,讓普通民眾也能夠理解,他們的柏拉圖主義就是基督教,與基督教以及教會上千年的壓榨進行對抗,已經(jīng)讓這個歐洲陷入了一場蔚為壯觀且前所未有的精神緊張之中:從現(xiàn)在開始,人們可以使用這把張滿弦的弓,朝最遠大的目標射過去。不過歐洲人將這種緊張感理解成一種尷尬;他們還通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運動來試圖將這根拉緊的弦松一松,第一次是耶穌會,第二次是民主啟蒙:這第二次運動無非是用出版自由和報刊閱讀,來緩解自己的精神緊張,讓人覺得不那么尷尬。(德國人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上還是有些天賦的——我們該表達敬意!不過后來他們又發(fā)明了印刷術,這點天賦也就蕩然無存了。)可我們不一樣,我們不是耶穌會士,也不是民主派人士,單純地做一個德國人也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我們是優(yōu)秀的歐洲人,我們的精神自由,并且非常自由,我們并沒有丟掉它,我們的精神仍然足夠的緊張,我們的那張弓也仍舊拉滿了弦!天知道,我們也許還有箭,還有使命!我們還有一個可以射擊的對象……
賽爾斯-瑪利亞,上恩加丁山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論道德的譜系》等。他的著作對于宗教、道德、現(xiàn)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jīng)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于后代哲學的發(fā)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上。
[善惡的彼岸]
第一章 論哲學家的偏見
第二章 自由意志
第三章 宗教造物
第四章 規(guī)語和幕間曲
第五章 道德的自然史
第六章 我們學者
第七章 我們的美德
第八章 大眾與國家
第九章 什么是高尚
在高山頂上 終曲
[善惡的彼岸]
人類的靈魂以及界限,人類內在經(jīng)驗至今能夠覆蓋的部分,其深度、廣度和高度,人類靈魂的全部歷史以及各種各樣仍未被發(fā)現(xiàn)的可能性:那些參與到這場“偉大狩獵”活動中的天生的心理學家和朋友們,這便是為你們精心準備的獵場。但是你肯定總能看到他在絕望中喃喃自語:“只有我一個!哎,就我一個人在這兒!周圍都是廣闊無邊的原始森林和狩獵場!”他多想擁有數(shù)以百計的助手和訓練有素的獵犬,對著人類靈魂的歷史一哄而入,把他想要的獵物從中驅趕出來。但是這一切都是空想:他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嚴格并且徹底的實驗,他知道對著那些能夠讓他產(chǎn)生好奇的事物,很難找到助手和獵犬。那些被嚴格訓練過的人,把他們送到這個需要勇氣、睿智與細心,充滿新鮮和危險的獵場上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剛好在這場偉大的狩獵,同時也是偉大的冒險開始之際,這些人就徹底失去了作用:因為就在此時,他們那敏銳的洞察力和嗅覺就統(tǒng)統(tǒng)失靈了。舉例說明一下,到現(xiàn)在為止homines religiosi[宗教人]靈魂中的知識與良心的歷史究竟是什么樣的,想要推測并論證這一問題,就需要讓自己那知識分子的良心像帕斯卡爾一樣深陷其中、傷痕累累并且陰郁:此外我們還要有一片被光明又邪惡的精神支撐起來的天空,這樣才能自上而下地對那些密集的攢動著危險而痛苦的經(jīng)歷進行觀察,將它們排成序列,并用一些理論強行將它們套起來。但是有誰會對我們伸出援手呢?再說我們中有哪一個人有那個等待的時間呢?答案很清楚,鮮有人能夠成長為一個助手,這樣的人向來可遇而不可求。想要得知一些真相,那么就必須事事躬親:那就意味著,需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但話又說回來,如我這般的好奇惡習已經(jīng)是所有惡習中最輕松的一個了,哦,抱歉!我的本意是想說:熱愛真理的回報在天上,更在地上。
46
信仰,就像基督教在最早的時候想要求最后卻又幾乎都沒能實現(xiàn)的一樣,一直生長在充斥著懷疑論和自由精神的南部地區(qū),那里曾經(jīng)歷過長達幾個世紀的針對哲學學園的紛爭,還有Imperium Romanum[羅馬帝國]寬容教育——于是這種信仰就與那種強硬直接的臣屬信仰,還有那種來自路德、克倫威爾或者在精神上接近北方蠻族用以接近自己上帝以及基督教義的信仰截然不同;它更像一種帕斯卡爾式的信仰,它就像一場理性長久地自我毀滅一樣可怕,這種理性堅韌頑強地像一條蠕蟲,并未一朝一夕就可以消滅。這樣的基督教信仰注定了就是從頭到尾的犧牲:精神的全部自由、驕傲以及對自我的確定全都將成為犧牲品;此外這種信仰還是一種奴役、自嘲和自戕。像這樣一種在柔軟、豐富且被寵壞的心靈中建立起來的信仰,從來都不缺少殘酷還有宗教上的腓尼基式做法:這里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這種精神上的屈服必然是痛苦的難以言喻,這種精神因為其歷史與本質的影響,會很自然地抗拒那種被視為Absurdissimum[最高荒謬]且與自身完全相反的“信仰”,F(xiàn)代人因為對所有的基督教語言都不再敏銳,所以古人那句習語“十字架上的上帝”中所蘊含的趣味性,那種自相矛盾的表述中聳人聽聞的夸張性就再也沒人體會得到。到目前為止,像上面這句話一樣膽大妄為的顛倒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它讓人心生畏懼,又忍不住想給出答案,卻又處處透露著可疑:它預示著所有的古代價值都將被重新定義。是東方,那個深藏不露的東方,東方的奴隸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回報羅馬,它那種高尚卻隨意的寬容,還有羅馬人在信仰上那個“普世至公”的精神:讓奴隸們對主人感到憤怒,進而在奮起反抗的原因與信仰完全無關,而是在信仰方面的自由化,是那種半斯多葛式的疏離淡漠的微笑中顯現(xiàn)出來的對宗教信仰嚴肅性的漠然!皢⒚伞秉c燃了奴隸的憤怒之火:對事物的無條件式需求,只能理解道德中霸道的那一部分,愛與恨一樣的強烈,完全不知道婉轉變化,愛得至深、至痛,愛成了一種病,而他身上那些不為人知的苦難則會對那些看起來想否定這種苦難的高級趣味發(fā)起憤怒的反擊。而用懷疑論來反駁苦難的方式,歸根結底不過是貴族階級對于道德的一種態(tài)度體現(xiàn),即便是這種理論跟那場法國大革命帶起的最后一場大型奴隸起義的爆發(fā)有一定的關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