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新探——朱子學與泉州文化研究》是研究朱子思想與泉州地方文化關系的一本著作,作者從逸文考辨和野外調查開始,從生態(tài)、宗教和美學等諸多領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并從五個方面對此進行了闡述:一是從政治、經濟、文化諸多視角,著重寫出泉州社會對青年朱熹的影響。二是將朱熹置于多元文化接觸視野中進行考察。在研究朱子與禪道關系的同時,更進一步從“趙令衿案”揭示其與伊斯蘭教的關系,著重描述朱熹的思想軌跡。三是考證辨析朱熹與泉籍縉紳梁克家相知相敬的關系,闡述朱熹往見大慧的思想史意義。四是以朱子理學闡發(fā)關帝信仰。五是略解朱熹的堪輿思想。
適讀人群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朱子學、中國哲學研究者 《朱子新探——朱子學與泉州文化研究》一書中以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和論述為基礎,深入探討了朱熹在泉州生活時的社會背景、地域文化特征、人物的思想內涵。作者從多個方面研究了朱熹與泉州文化的不解之緣,并得出了“兼融而非寬容”的結論。作者在研究泉州文化的基礎上,闡述了朱熹在閩南泉州的文化精神,也為開展國學教育提供了一部有鄉(xiāng)土特色的教材。
林振禮同志積二十年之功,完成了這部朱子研究的厚重之作,要我寫一篇小序,我不能推辭。
作者在研究、寫作此書的過程中,經常以通信或電話的方式與我討論一些問題。對于研究范圍之內所涉及的每一個問題,他都是那樣認真,決不輕易放過,總要追究到底。這種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嚴謹?shù)淖黠L使我深受感動。我除了從他那里知道很多有關朱子生活實踐方面的知識之外,最大的感受是,在當今這個急于成名的時代,還有像他這樣孜孜不倦、埋頭耕耘、披荊斬棘、持之以恒地研究學問的學者,真是感到莫大的欣慰。
這本書并不是純理論的學術著作,但是卻洋溢著理論探索的精神和理論分析的氣息。這本書也不是編年式的傳記著作,但是卻對朱子的人生經歷有真實的描述,對朱子的心路歷程有深刻的體會。這本書是深入到朱子的生活世界與心靈世界,對其人生和思想進行微觀研究的獨特之作,也是作者實地考察、親身感受之作。其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逸聞逸事,也有迄今未曾涉獵或“語焉而不詳”的學術問題。
這是一部史實考證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學術著作。他將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將哲學理念與時代背景相結合,將理論學說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將經典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在互相補充,互相印證和比較的過程中,開拓出一個新的領域,呈現(xiàn)出一個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熹,并與之展開對話。這種研究方法,拉近了今人與朱子的距離,能夠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地理解朱子其人其學,同時又有很強的歷史感。
要從事這樣的研究,當然不能只在書齋中去完成,而要進行大量的野外作業(yè)。為了考證朱子的有關經歷和事跡,作者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到各地去考察,收集各種資料。他曾親赴朱子當年從政與講學的湖湘地區(qū),兩次到朱子祖籍江西婺源,三次登臨朱子辦學的贛南、廬山,八次踏訪朱子最喜愛且居住最久的武夷山。每到一地,他都要仔細尋訪朱子的遺跡、遺物和遺墨,收集各種民間傳說和地方志,甚至向當?shù)乩先嗽儐柛鞣N習俗,從而為此書的寫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種“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精神,是他能夠完成這部著作的重要保證。
他所收集到的各種寶貴資料,構成了這部書中最有價值的內容。比如他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朱子在慶元年間的手跡,再與文獻、方志互證,對于搞清朱子在“慶元黨禁”中的實際處境及其思想活動,提供了過硬的第一手資料做依據(jù),對朱子的研究就深入多了。
但是,實際考察和文物收集,雖然是他獨有的優(yōu)勢,卻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用力最勤而為之不懈追求的,還是一些理論和學術問題。在這方面他廣泛地吸收了今人的研究成果,但又不是輕易做判斷、下結論,而是在涵泳朱子著作的基礎上,從當時當?shù)氐臍v史背景和具體情境出發(fā),從每一次歷史事件人手,透過朱子的實踐活動,剖析其思想形成的條件和歷程,在相互比較中提出自己的見解。正因為如此,此書不是對朱子生活經歷的一般敘述或逸聞逸事的描寫,而是通過朱子的實踐活動展示其內心世界及其理論學說!扒榫骋庾R”和“實踐意識”是此書的最大特點。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們,都是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闡明他們的學說的,每一個概念、范疇,都不是在純粹的“理論沉思”中形成的,因而不是形式的、抽象的,而是有實際內容的。朱子也不例外。此書就是在這一思路之下寫成的。
林振禮,1951年2月生,原泉州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編審,閩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國朱子學會理事、福建省閩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泉州孔子學會副會長等。曾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宗教學”項目。
專著有《朱熹與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主編《泉州多元文化和諧共處探微》(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年);發(fā)表論著近百篇。曾獲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yōu)秀成果獎”等多項學術獎。
第一章 從早年游學與初仕泉州看朱熹理學產生的社會原因
一 二十四歲前的游學、科考與婚姻生活
二 殷憂啟圣:南宋泉州社會對朱熹的影響
三 逃禪歸儒:“分殊”濫觴,“理欲”初辨
第二章 朱熹與佛道、伊斯蘭教
一 與佛道教:高士焚修、鳳山題偈、交游題詞
二 大慧禪師的泉州因緣及其以禪釋儒的“物格說”
三 從徑山論道到朱熹仕泉期間千里往見大慧禪師
四 與伊斯蘭教:“胡賈建層樓”事件為“文化接觸”之鏡鑒
五 朱熹之于多元宗教——兼融而不寬容
第三章 朱熹與摩尼教
一 摩尼教在中國的流播及其對趙宋王朝的影響
二 青年朱熹仕泉謁呼祿法師墓與草庵題刻
三 朱熹晚年知漳《勸諭榜》禁“傳習魔教”辨析
四 泉州摩尼教偶像崇拜與漳州民間傳說的文化意蘊
五 朱熹仕泉偶涉,知漳則禁;沈氏奏劾,居心叵測
第四章 朱子理學與泉州關岳崇拜
一 繼承朱熹的正統(tǒng)觀,以“天理”評判歷代政權興替的倫理標準
二 張揚關羽的人格型范,使理學臧否人物的倫理觀念深入人心
三 關帝《經書》糅合佛道闡發(fā)《四書》義理,多層次覆蓋世俗社會生活
四 泉州關岳廟高懸朱熹“正氣匾”,而岳飛故物“正氣硯”為清末泉州狀元吳魯所得,“正氣”一脈相承
第五章 從“湖湘之行”看哲學升華的政治原因與歷史意義
一 第三代主戰(zhàn)派風云人物學術集會的政治原因
二 明此學的目的:于政治圈外,建立理論威權,從而影響千秋政治
三 中和新說:借“文化嫁接”重鑄新儒學——牟宗三、金景芳的評判與蒙培元、任繼愈的闡釋之比較
第六章 朱熹與慶元黨禁的考察與反思
一 劾唐仲友,朱熹卷入政治風潮
二 臺諫交奏,趙韓力量消長透視
三 避地入山,此身未有棲留處
四 以身殉道,世間真?zhèn)斡姓l知
第七章 朱熹風水觀的文化解讀(上)
一 一個盤桓于魯、蘇、皖而后入閩的朱氏家族——追尋長期遷徙形成擇居擇葬的家族文化心理積淀
二 朱熹與蔡元定
三 從《山陵議狀》看朱熹的“葬涉禍福論”
四 朱子學融儒、道、釋,廟寺靈簽、實用通書加速風水文化之傳播
第八章 朱熹風水觀的文化解讀(下)
一 《泉州同安鶴浦祖祠堂記》真?zhèn)慰急?br />二 人居環(huán)境理論的生態(tài)意蘊和審美抉擇
三 自然與人文、理性與情感的雙向互動
四 祭祀與“感應說”的人文性宗教蘊含
第九章 朱子學派與南宋出版
一 刻書地點流動性大,與南宋固守一地的私家刻書或出版商相比,影響更加深遠
二 諸省的及門弟子學成返鄉(xiāng)在各地刊行儒學經典,形成了學派群體性刻書的規(guī)模效應
三 朱子學派刻書的顯著特點:熔鑄新儒學,體現(xiàn)了重新詮釋與整理儒家典籍的專業(yè)性與系統(tǒng)性
四 朱熹:作為編輯出版家的評價
第十章 逸事傳說與筆記小說的雙重形象
一 感通天地物類的神化形象
二 偏執(zhí)卑劣暴虐的小人形象
三 歷史事實與雙重形象的成因
第十一章 從狐仙怪異傳說看朱熹的第三重形象
一 武夷山之演化——平民感情借千古狐魂的理想幻化,怨女曠夫消解性寂寞的精神藥劑
二 贛南鉛山、廬山白鹿書院之流變——失意士人對科舉制度的情緒反彈,縱逸之輩放浪形骸的辯護談資
三 清季之變異——聊齋先生筆下鬼狐的轉換移植,反叛傳統(tǒng)審美取向的合璧之作
四 朱子在民間第三重形象及其本質:人們深層婚姻文化心理及倫理價值選擇的折射反映
第十二章 朱子與泉州籍縉紳的交游
一 與梁克家:“昔歲調饑政”,為宋祚長治久安計
二 梁克家游潮:“梅花”逸事流變及后世偽托朱熹之作
三 與留正:“質疑請益,乃有十年之遲”
四 與傅自得、陳知柔:溫陵同游者
第十三章 朱熹與古代泉州教育
一 朱氏三代與“閩學開宗”
二 贍學錢·蘇頌祠·經史閣
三 父執(zhí)劉子羽修建泉州學宮
四 職兼學事:“諸生時往還”
五 泉籍門人與仕泉門人
第十四章 朱熹泉州事跡考評(上)
一 牧愛堂、九日山、畏壘庵、夫子泉
二 采風金門、廈門兩島
三 糾正中唐福建科舉次第
四 “文公帕(兜)”之流變
五 安溪“三日按事未競”發(fā)微
第十五章 朱熹泉州事跡考評(下)
一 馬負書:追尋朱子行跡的武狀元
二 從“小山叢竹”書院看朱子崇祀
三 永春陳山巖楹聯(lián)題刻的著作權之謎
四 逸文:題榜、吉語、楹聯(lián)、詩賦
五 辨?zhèn)危菏饚r、清溪八景、蔡林社標八景
六 《劉氏宗譜序》與《林氏世系總紀》存疑
第十六章 朱子雜識
一 朱子后裔
二 朱門預測
三 “惜分陰”的時間觀念
四 何以恐昭穆失序并試釋昭穆根源于官制
五 臨終何以“揮婦人無得近”
六 遺墨與新發(fā)現(xiàn)逸文
參考文獻
一 古籍資料
二 地方志書
三 當代著作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