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野史筆記卷(套裝上下冊)》收錄與明末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有關的野史筆記文獻,所用底本情況及作者簡介見各書敘錄。
《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野史筆記卷(套裝上下冊)》收錄的文獻按作者的生活年代排序。
《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野史筆記卷(套裝上下冊)》此次匯編主要做了點校、文字整理、注釋、校勘四方面的工作。其中,注釋主要是校字、注音、釋文、釋意、釋理、釋典、釋史、釋地、釋物、補缺、辯誤。
《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野史筆記卷(套裝上下冊)》卷帙浩繁,為便于閱讀,少許注釋有所重出,以免讀者翻檢之勞。根據(jù)不同文體和內(nèi)容繁難程度,各篇注釋詳略也有所不同。底本有明顯錯誤的,我們在整理中加以校訂并在注釋中說明。底本存疑的保留底本原貌,在注釋中也加以說明。
《江口沉銀歷史文獻匯編·野史筆記卷(套裝上下冊)》除人名、地名外,文獻中原繁體字、古今字、舊體字、異體字一律改為通行簡體字。
三百九十年前,中國出現(xiàn)“小冰河現(xiàn)象”,低溫、鼠疫、水旱、蝗災,導致稅銀減收,減收迫使朝廷削減驛站,最終一根偶然的導火索引爆了一個大王朝。明末清初的歷史中,關于王二,關于高迎祥,關于十三家七十二營,關于崇禎,關于洪承疇、孫傳庭、楊嗣昌,關于李自成、張獻忠,留下了許多撲朔迷離的歷史謎案,最為引入注目的莫過于“江口沉銀”。四川一直流傳“石牛對石鼓,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童謠,多年來引無數(shù)人遐思,在隱晦的童謠、浩瀚的史書、捕風捉影的傳說間搜尋真相。民國時期,成都甚至還組織過專門的公司在錦江打撈沉銀,無果而終。1975年4月,錦江岸邊望江樓附近,發(fā)掘出張獻忠大西政權(quán)鑄造的“大順通寶”銅錢十多公斤。2005年4月,彭山縣江口鎮(zhèn)岷江河道發(fā)現(xiàn)七枚銀錠。2011年,江口鎮(zhèn)岷江河道陸續(xù)出土金封冊、金銀西王賞功、銀錠等器物。2015年,文物部門對江口出土文物進行了鑒定,基本確認彭山“江口沉銀遺址”!敖诔零y”遺址的發(fā)現(xiàn)和兩次文物的發(fā)掘出土,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如果說,江口沉銀的“銀”是“埋藏的歷史”,它反映著“事實的歷史”,即真實發(fā)生的歷史,但它是“無言”的歷史。因為,僅憑出土文物,我們無法揭開“江口沉銀”的神秘面紗,無法細致地還原歷史真相,金銀財寶為何沉入彭山江口的岷江河道?張獻忠是主動沉銀還是戰(zhàn)敗船沉?沉銀的來源、數(shù)量、去向?諸多謎思仍需探討解決。面對上述疑問,我們既要專注于“地下之新材料”,還須尋求“紙上之材料”,尋找與“江口沉銀”相關的歷史文獻。出土文物與傳世文獻兩相印證,互為補充,方能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正史所載“江口沉銀”僅寥寥數(shù)筆,反而是野史筆記中記載了大量史料。前人研究張獻忠所引用的史料,也多緣于野史筆記。因此野史筆記在江口沉銀的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上冊
楊文弱先生集(節(jié)選)
守勛紀略
天問閣文集(節(jié)選)
流賊張獻忠禍蜀記
流賊張獻忠陷廬州紀
明末清初雅安受害紀
蜀警錄
荒書
蜀難敘略
客滇述
蜀記
張獻忠亂蜀本末
郝太仆褒忠錄(節(jié)選)
明亡述略(節(jié)選)
……
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