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不是一本絕對嚴肅的心理學和腦科學圖書,它里面裝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希望能夠幫助每一個在戀愛和成長中感到失控和痛苦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換一個角度看待自己,從而收獲一個讓自己感到滿意的人生。
2012 年,我讀過一本心理學圖書,叫《少有人走的路》。閱讀的過程非常愉快,這本書不像其他書一樣需要我努力去理解字里行間的關系,我只是很自然地被書中的故事吸引進去,然后就像坐上了滑梯,不知不覺便讀完了。讀完后的感受也很有趣,雖然書里的故事忘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清晰地記得讀書時產生的那種被愛包圍的感覺。后來每當我回想起這本書的時候,那種溫暖還會像披在雙肩的毛毯一樣,熱乎乎的感覺從我肩頭涌上來,像是自己又一次被治愈了。后來,我就轉專業(yè)去學心理學了。
入行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心理學和我本來想的不太一樣。它分為不同流派和研究方向,不同流派之間矛盾也很多,經常爆發(fā)激烈的沖突。比如,100 年前提出“性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動機”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就因為與自己的摯友榮格觀點不合而分道揚鑣。后來,隨著科學實證流派的興起,在歐洲一些大學里甚至將弗洛伊德從心理學史的教學中抹除了。這也許是因為在現(xiàn)代科學體系下,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是無法證偽的“故事”,而科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可以被“證偽”,因而在很多學者的口中弗洛伊德就成了“偽科學”的代名詞。但是心理學又是這樣一門獨特的學科:雖然領域內的學者們用科學的方法對人類的心理進行探秘,尋找著知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普通人卻對心理學有著不一樣的期待。
曾經有一個朋友問我:“你們心理學里是不是有個特別有名的理論叫‘吸引力法則’,意思是如果你總是想一件事,這件事就會發(fā)生。我最近總是有一些消極想法,我好擔心它們會發(fā)生,你說怎么辦呀?”她話音還沒落,我就激動地說:“吸引力法則可不是心理學,那種東西沒有科學依據(jù),我給你推薦一本書叫《這才是心理學》。心理學是一門實證科學,吸引力法則可能是玄學,不在我回答的范疇之內!闭f完這些話,我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反應過激了,其實她想問的不是吸引力法則,而是她最近的消極情緒。那個朋友讀完了《這才是心理學》,然后跑來和我說:“這里沒有我想要的答案!
這件事如鯁在喉,卡了我好久。后來我才發(fā)現(xiàn)對于產生心靈困惑的人而言并沒有耐心聽你客觀地列舉科學證據(jù),然后給出一個沒有定論的研究現(xiàn)狀。迷失的靈魂渴望被理解,也渴望一個有意義的答案。人類是如此渴望找到意義的一種動物,而故事便是串起意義的火車,有著治愈心靈的力量。它可以輕柔地拍拍你的肩膀,呼喚你同行,你拉起故事的手進入它的世界,當你再次睜開眼睛時,它就帶你到了另一個地方。然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不一樣了,你也不一樣了。
但是故事本身有一種弊端,它的背后藏著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獨特解釋。特別是心理學故事,它的背后必定有著作者想傳達的他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但是每個讀者都有不一樣的人生,適合自己的道路也各不相同。按照作者的定義和視角來觀察世界,也許并不適合獨特的你,更無法解決你的問題。所以,我在故事之外又加入了知識。
我的研究方向是人類創(chuàng)造性,這也是本書用來理解自我成長的主要科學視角。在跟隨兩位優(yōu)秀的導師研究創(chuàng)造性的五年時間里,我慢慢明白創(chuàng)造性不是天才的專屬,它是進化賦予我們每個人的基本能力,它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你只需了解自己獨特的處境和問題,鼓起勇氣走上一條“少有人走的路”,就能成為獨特的自己。
在這本書中,我會先寫一些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里或許會有你和你身邊人的影子。故事結束后,我會用科學知識對故事進行解釋,為了不使你感到枯燥,我將科學知識也編成了有趣的故事。比如,在解釋“如何理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時,我會化身為一個單細胞生物,弱小無助地訴說脆弱的“我”的心路歷程,從而帶出來自進化和基因的知識。把科學知識編成故事會在某種程度上喪失嚴謹性,所以我會在每一章的結尾加入自我批評和對必要知識點的解釋,以供業(yè)內人士批評和指教。
最后,我不得不強調,這本書面向的主要讀者是每一個在戀愛和成長中感到失控和痛苦,并渴望獲得掌控感的人。本書從失控講到掌控,后面還會出現(xiàn)一個新階段,就是在掌控的狀態(tài)中渴望失控,希望這些人也能在書里找到答案。
總之,這本書里有各種不同的故事,希望你也能像我讀《少有人走的路》時一樣,可以順著故事情節(jié)毫不費力地讀完這本書。讀完后,或許你會產生一種刻在身體里多年不會忘記的感受,也許是豁然開朗,也許是驚訝,也許是因為治愈而涌上胸口的溫暖。
很高興與你在書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