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錄》是內山完造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他以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和理解,按照編年體史書的體裁,一頁一頁、一件一件地將自己自出生之日起的歷史——特別是發(fā)生在中日兩國間的大事,以盡可能客觀的筆調,一一排列下來。他的個人機遇與魯迅先生十年之久的友情盡在字里行間,它不僅是內山完造的個人史,更是一部涵蓋了從十九世紀末葉(一八八五年),直至“二戰(zhàn)”結束的日本近現代史、社會世相史和中日關系史。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內山先生除了《花甲錄》這部自傳之外,還撰寫了《活中國的姿態(tài)》《上海漫話》《上海夜話》等多部有關中國的書籍。
多年前,我接到出版社翻譯《花甲錄》的約稿。內山完造對于國人來說,并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有很高的知名度。
內山完造于一八八五年出生于日本崗山,自十二歲起就先后在大阪和京都的商店當學徒。一九一三年作為“大學眼藥”本店——參天堂派駐上海人員來到中國。后來在上海居住長達三十五年,自起漢名鄔其出,是著名的內山書店的老板、魯迅先生的摯友、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九五九年,他以日中友好協會副會長身份來華訪問時,因腦溢血病逝于北京。依其生前意愿,葬于上海萬國公墓。
《花甲錄》是內山完造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他以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和理解,按照編年體史書的體裁,一頁一頁、一件一件地將自己自出生之日起的歷史——特別是發(fā)生在中日兩國間的大事,以盡可能客觀的筆調,一一排列下來。他的個人機遇與魯迅先生十年之久的友情盡在字里行間,它不僅是內山完造的個人史,更是一部涵蓋了從十九世紀末葉(一八八五年),直至“二戰(zhàn)”結束的日本近現代史、社會世相史和中日關系史。有重要的史學價值。
內山先生除了《花甲錄》這部自傳之外,還撰寫了《活中國的姿態(tài)》《上海漫話》《上海夜話》等多部有關中國的書籍。
日本神奈川大學特任教授菊池敏夫是這樣介紹《花甲錄》的:“《花甲錄》是內山完造于六十四歲時撰寫的記錄他六十年生涯的回憶錄。這部年譜式的自傳,形式非常特別。首先按照日期的先后列出當年在日本社會中發(fā)生的大事,并交織其他世界各地發(fā)生的大事件。隨后,在‘追加事項’中記述自身經歷,以年齡開頭,細述自己當年的經歷及感悟!
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教授陰山達彌介紹內山完造時說:“內山完造是中國文化人的好朋友,在中日關系最惡劣的時期為中日之間建立了友好和信賴關系。如果要問誰最有資格講述中國人的生活,當然非內山莫屬。他常年生活在中國,和中國人肝膽相照,共同度過那段艱難歲月!
日本東海大學名譽教授太田尚樹在書后的解說中介紹了《花甲錄》的成書過程:“原本內山先生是想模仿中國人從花甲之年開始執(zhí)筆撰寫回憶錄的,卻因為那一年恰好處于‘二戰(zhàn)’的尾聲,到處都是戰(zhàn)火與混亂,終未能如愿。加之,當年倉促回國時積累多年的日記全都沒能帶回。因此,這本回憶錄完全是內山先生回國后憑借個人記憶,花費一年多的時間完成的!
二〇一三年,我與牟倩、梁維、武君等三位老師正式開始著手《花甲錄》的翻譯工作,經過多年的共同努力,終于完成了全書的翻譯和審校,在此一并予以感謝。
或許是好事多磨的緣故吧,在出版社編輯及各位同仁的大力幫助下,這本回憶錄終于與廣大中國讀者見面了。讓我們跟隨著內山完造先生筆下記錄的日常的點點滴滴,一起去回顧那段艱難的歲月。
“以書肆為津梁,期文化乃交流。生為中華友,沒作華中土,吁嗟呼,如此夫婦。”
“內山完造先生為日中兩國人民的友誼作出了卓越貢獻,精神永垂不朽!”
最后,讓我們用內山夫婦墓碑上的這兩段題詞,一起來緬懷這位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祝愿中日友好地久天長!
內山完造(1885-1959),日本岡山人,1916年至1947年一直居住在中國,主要經營內山書店。他是魯迅先生的摯友,晚年從事中日友好工作,1959年9月20日在北京協和醫(yī)院病逝,葬于上海萬國公墓。
曹珺紅,西安外國語大學副教授,已出版高級日語教材和《充滿選擇的人生>等多部作品。其參與翻譯的饕書客,“日本之美”書系,獲2017年度陜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
凡例
小序
正文
后記
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