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價:48 元
叢書名:當代世界學術(shù)名著·新聞與傳播學譯叢·大師經(jīng)典系列
- 作者:威爾伯·施拉姆 ,(WilburSchramm),威廉·波特 ,(WilliamE.Porter) 著
- 出版時間:2010/11/1
- ISBN:9787300122144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206
- 頁碼:348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1
- 開本:16開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的《傳播學概論》是美國傳播學的奠基之作,在中國和世界各地都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E.M.羅杰斯這樣評價施拉姆:“如果能夠以某種方式抹掉施拉姆對傳播學領(lǐng)域的貢獻,世界上就不會有傳播學這樣一個學科了!
全書共15章,分別論述傳播的歷史、功能、過程、符號、代碼和途徑;傳播的媒介、渠道和影響;媒介的結(jié)構(gòu)、功能、經(jīng)營和知識產(chǎn)業(yè);傳播者、受傳者和把關(guān)人;媒介的社會控制、顯著影響和隱性影響、媒介在兒童和成人社會化中的作用;以及信息革命等內(nèi)容。
新聞與大眾傳播事業(yè)在現(xiàn)當代與日俱增的影響與地位,呼喚著新聞學與傳播學學術(shù)研究的相應跟進和發(fā)展。而知識的傳承,學校的繁榮,思想的進步,首先需要的是豐富的思想材料的積累!靶侣勁c傳播學譯叢·大師經(jīng)典系列”的創(chuàng)設(shè),立意在接續(xù)前輩學人傳譯外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經(jīng)典的事業(yè),以一定的規(guī)模為我們的學術(shù)界與思想界以及業(yè)界人士理解和借鑒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精華,提供基本的養(yǎng)料,以便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作進一步的探究,則不必長期在黑暗中自行摸索。
百余年前,梁啟超呼吁:“國家欲自強,以多譯西書為本;學子欲自立,以多讀西書為功!弊越,許多學人傾力于西方典籍的遞譯,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建立貢獻至偉。然而,由于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對年輕,如果說梁任公所言西學著述“今之所譯,直九牛之一毛耳”,那么新聞學與傳播學相關(guān)典籍的譯介比其他學科還要落后許多,以至于我們的學人對這些經(jīng)典知之甚少。這與處在社會轉(zhuǎn)型過程中的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要求很不協(xié)調(diào),也間接造成了新聞與傳播“無學”觀點的盛行。
從1978年以前的情況看,雖然新聞學研究和新聞教育在中國興起已有半個世紀,但是專業(yè)和學術(shù)譯著寥寥無幾,少數(shù)中譯本如卡斯珀·約斯特的《新聞學原理》和小野秀雄的同名作等還特別標注“內(nèi)部批判版”的字樣,讓廣大學子避之如鬼神。一些如彌爾頓的《論出版自由》等與本學科有關(guān)的經(jīng)典著作的翻譯,還得益于其他學科的賜福?梢哉f,在經(jīng)典的早期譯介方面,比起社會學、政治學、經(jīng)濟學、法學、心理學等現(xiàn)代社會科學門類來,新聞學與傳播學顯然先天不足。
威爾伯·施拉姆(WilburSchramm),美國新聞傳播學者,被譽為“傳播學之父”。他創(chuàng)立了第一個傳播學博士點,創(chuàng)立了大學里的第一個傳播學研究機構(gòu),撰寫了第一本傳播學教科書。幾十年來,他引導了傳播學研究的主要方向。1941至1943年,他與社會學家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心理學家?guī)鞝柼亍けR因和卡爾·霍夫蘭等共事,開拓了傳播學研究的新領(lǐng)域。1943年,施拉姆任艾奧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1947至1953年,施拉姆主要在伊利諾伊大學從事傳播學研究。1953年,施拉姆任斯坦福大學傳播學研究所所長,該研究所因此成為最受尊敬和最有影響的傳播學研究中心。施拉姆一生撰寫了30多部著作,培養(yǎng)了一大批學生,形成了“施拉姆學派”。
威廉·波特(WilliamE.Porter),美國艾奧瓦大學、密歇根大學資深教授,長期擔任新聞系和傳播系主任。
第一章 傳播的歷史
第一節(jié) “傳播”的含義
第二節(jié) 傳播的黎明
第三節(jié) 語言的起源
第四節(jié) 文字的濫觴
第五節(jié) 大眾媒介的產(chǎn)生
第二章 傳播的功能
第一節(jié) 人類傳播:三位心理學家的解釋
第二節(jié) 傳播的社會功能
第三節(jié) 傳播對人類的作用
第三章 傳播的過程
第一節(jié) 信息的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傳播關(guān)系
第三節(jié) 傳播關(guān)系的雙向性
第四節(jié) 傳播契約
第五節(jié) 傳播行為
第六節(jié) 電路與傳播行為
第七節(jié) 傳播如何起作用
第四章 傳播前符號
第一節(jié) 符號的性質(zhì)
.第二節(jié) 非語言符號的性質(zhì)
第五章 傳播的代碼
第一節(jié) 語言符號和代碼及沃爾夫-薩丕爾假說
第二節(jié) 語言的若干問題
第六章 傳播的路徑:誰與誰交談
第一節(jié) 用廣角鏡看傳播
第二節(jié) 傳播路徑的幾種模式
第三節(jié) 為何選擇這些路徑?
第四節(jié) 路徑選擇的公式涉及哪些問題?
第七章 傳播媒介:大眾傳播渠道與人際傳播渠道。
第一節(jié) 關(guān)于大眾傳播渠道與人際傳播渠道的樸素心理學知識
第二節(jié) 兩級傳播論
第三節(jié) 麥克盧漢學說
第四節(jié) 本章小結(jié)
第八章 大眾媒介面面觀
第一節(jié) 大眾媒介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
第二節(jié) 大眾媒介的經(jīng)營之道
第三節(jié) 媒介的延伸:知識產(chǎn)業(yè)
第九章 發(fā)送者、接收者與選擇過程
第一節(jié) 新聞的選擇
第二節(jié) 大眾傳播的受眾
第三節(jié) 各年齡段使用媒介的模式
第四節(jié) 受眾愛好的模式
第五節(jié) 教育程度與媒介的使用
第十章 社會控制與大眾傳播
第一節(jié) 媒介控制的實際問題
第二節(jié) 媒介的社會控制:其他方面
第十一章 傳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一)
第一節(jié) 被拋棄的模型——魔彈論(模型一)
第二節(jié) 有限傳播論(模型二)
第三節(jié) 使用與滿足論(模型三)
第四節(jié) 采用一擴散論(模型四)
第十二章 傳播效果的若干模型(二)
第一節(jié) 說服論模型(模型五)
第二節(jié) 一致論模型(模型六)
第三節(jié) 信息論模型(模型七)
第四節(jié) 一種信息論模型
第五節(jié) 傳播效果諸模型小結(jié)
第十三章 大眾媒介悄無聲息的影響
第一節(jié) 個人使用媒介所花的時間
第二節(jié) 我們的知識從何而來?
第三節(jié) 媒介的社會化作用
第十四章 大眾媒介比較明顯的效果
第一節(jié) 輿論
第二節(jié) 媒介人物
第三節(jié) 媒介事件
第四節(jié) 媒介的議程設(shè)置
第五節(jié) 廣告
第六節(jié) 媒介對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第十五章 信息革命
第一節(jié) 新時代的標志
第二節(jié) 應對信息超載
第三節(jié) 信息問題的社會延伸
第四節(jié) 計算機的特殊重要性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譯后記
每一位受訪者都要回答,關(guān)于剛結(jié)束的選舉,他主要的信息源是什么。如此看來,結(jié)果是顯而易見的:若以地方選舉而論,“他人”是重要的信息(和可能建議)的源頭,而報紙則是地方選舉時獲取信息的主要媒體。在州一級的選舉中,電視比報紙略為重要。至于全國大選,電視則比報紙重要得多。換句話說,選舉越近在身邊,越多的人是靠報紙和朋友及鄰居獲取信息,選舉離得越遠,選民就越依靠電視。
從上表中還可以看出隨時間推移出現(xiàn)的一種趨勢:各州選舉和全國選舉對報紙的依靠在緩慢地下降,對電視的使用則在上升。其他人的研究也支持這樣的趨勢。在1961年進行的一次全美抽樣調(diào)查中,電視首次被認為是“最可信的新聞媒介”。自此,認為報紙是“最可信”的百分比大體保持不變,而認為電視是最可信的百分比,從39%上升到51%。與此相似,在1965年至1975年間,人均看電視的時間每周增加了約5小時,而讀報的時間則減少了l小時。每個年齡段的情況都是如此。20多歲、30多歲、40多歲和50多歲的年齡段當中都出現(xiàn)了這樣的變化,較大的變化是在老齡組。
就公共事務(wù)和重要新聞的信息源而言,為什么人們依靠報紙而不是電視呢?魯濱遜和康弗斯認為,電視剛推廣時,幾乎完全被當作娛樂和虛構(gòu)文藝的來源。[8]然而,隨著電視的成熟,它作為新聞源頭的作用也成熟了;其新聞報道擴大,新聞圖像也日益增多。電視對越戰(zhàn)、登月、大選和全國性事件的報道如約翰·肯尼迪總統(tǒng)遇刺的報道出現(xiàn)了,嚴肅而專業(yè)的新聞節(jié)目比如《六十分鐘》等出現(xiàn)了,這一切都向受眾證明,電視已不僅僅是娛樂媒介。魯濱遜和康弗斯指出,到了20世紀70年代,電視對報紙的影響才得以彰顯,對讀報或讀書的影響才一望而知了。
然而,盡管有這樣的趨勢,我們卻不能假設(shè),電視已經(jīng)搶奪了新聞的功能;不能認為,在對遠方事件或圖像豐富事件的報道中,電視都獨占鰲頭。顯然,電視是直播事件的最好窗口:報紙絕不可能再現(xiàn)月球景色給人的沖擊。但除了罕見的例外,電視新聞只是標題性質(zhì)的,如欲了解更多的事實、獲取更多的解釋,我們很可能還得靠印刷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