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xué)》是劃時代的,影響最深、傳播最廣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
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是中華文明的宣言書和播種機!早在兩千多年前,
《大學(xué)》就向全世界莊嚴宣告: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
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大學(xué)》之旨,明明德止于至善而內(nèi)圣、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而外
王,獨善其身、兼善天下,修齊治平、天下大同,圣人因之而成圣、常人
因之而為賢、學(xué)人因之而建立學(xué)術(shù)體系!洞髮W(xué)》之道,身心合一、知行
合一、天人合一,融匯天地情懷、家國情懷、人生情懷,開辟熏陶高尚情
操、實現(xiàn)美好人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圣賢坦途,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未
來,都具有偉大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明明德就是做好人,親民就是干大事,止于至善就是攀高峰!成己成
人、己立立人!好學(xué)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者不惑、仁者
不憂、勇者不懼!學(xué)而時習(xí)之、覺而時悟之、知而時行之!身體力行、久
久為功,精誠所至、心想事成!
東西南北中、仁義禮智信,悠悠數(shù)千年,春風(fēng)吹又生,更上一層樓。
中華民族已經(jīng)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個全面復(fù)興的時代正在到來!
此時此刻,務(wù)必富而教之、強而化之,務(wù)必我將無我,不忘初心!這是崇
高的境界、偉大的道路、奮進的號角。方向已經(jīng)指明、道路已經(jīng)開通、號
角已經(jīng)吹響,文化自信、文明自覺,理所當然、勢所必然!
《大學(xué)義證》,博采大家,持中守和,繼承發(fā)展,發(fā)現(xiàn)發(fā)明。三綱六
證兩條例六條目之發(fā)現(xiàn),足以正往圣之誤;誠意至善、誠身至誠之發(fā)明,
足以啟來學(xué)之蒙。凡善之者,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
之,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精益求精、密益求密,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
立德立功立言,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惟何遠乎也哉!
是為序。
楊 郁
己亥年冬于北京楓林綠洲
目 錄
《大學(xué)義證》導(dǎo)讀……………………………………………………………… 1
《大學(xué)義證》序篇……………………………………………………………… 6
一、《大學(xué)》作者說… ……………………………………………………… 6
二、《大學(xué)》主題說… ……………………………………………………… 9
三、《大學(xué)》結(jié)構(gòu)說… ……………………………………………………… 19
三綱篇第一……………………………………………………………………… 27
一、明明德章………………………………………………………………… 30
二、親民章…………………………………………………………………… 40
三、止至善章………………………………………………………………… 50
六證篇第二……………………………………………………………………… 63
一、知止章…………………………………………………………………… 66
二、有定章…………………………………………………………………… 68
三、能靜章…………………………………………………………………… 69
四、能安章…………………………………………………………………… 69
五、能慮章…………………………………………………………………… 70
六、能得章…………………………………………………………………… 70
兩條篇第三……………………………………………………………………… 72
一、知本章…………………………………………………………………… 73
二、格致章…………………………………………………………………… 78
三、修身章………………………………………………………………… 107
六目篇第四…………………………………………………………………… 116
一、誠意章………………………………………………………………… 116
二、正修章………………………………………………………………… 145
三、修齊章………………………………………………………………… 149
四、齊治章………………………………………………………………… 152
五、治平章………………………………………………………………… 161
《大學(xué)義證》附篇…………………………………………………………… 182
一、《學(xué)記》……………………………………………………………… 182
二、《心物論》…………………………………………………………… 184
三、《誠銘》……………………………………………………………… 186
四、《習(xí)銘》……………………………………………………………… 187
五、《師論》……………………………………………………………… 187
跋………………………………………………………………………………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