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們
書單推薦
新書推薦
|
永恒的日記
音樂界和音樂家對所謂周年紀念的重視程度,可以說是如癡如醉。各項音樂會的策劃者們會反復(fù)不停地檢索音樂歷史資料,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從中尋找某某的百年慶、五十年慶或者誕辰慶等各類相關(guān)信息,并以此為由策劃各種演出、音樂節(jié)或多媒體狂歡會。即使有些所謂紀念日模棱兩可,或者根本微不足道,但只要自……以來一百年的神秘咒語一出現(xiàn),立刻就能讓音樂廳票房門口排上長隊。
這種對于日歷的狂熱是音樂界的特別現(xiàn)象,在其他藝術(shù)中鮮少出現(xiàn)。盡管有人推測這種狂熱的根源大概是因為人類大腦中分管音樂和數(shù)學(xué)的部分在同一區(qū)域,但其真正原因仍然很難解釋清楚。 《每一天的音樂》收集記載了一年中的每一天在歷史上所發(fā)生的重要事件以及名人逸事,以滿足音樂界這種無傷大雅的狂熱。這本書收集的事跡跨越西方音樂中整整14個和聲世紀,也偶有不和諧之時,并側(cè)重于重要的演出時刻或是偉大音樂家私生活中的片斷。無論這些日常事件是瑣碎還是宏大、是高尚莊嚴還是低級庸俗,它們繪成了一幅音樂發(fā)展史的迷你畫像。 盡管所有條目都經(jīng)過了小心的求證,但百分之百的準確恐怕非人力所能及。如果您在閱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任何錯誤,我會萬分感激地接受您的指正,并會在本書的修訂版中加以改正。 除非與基本史實有重大出入,本書中大部分音樂事件的發(fā)生日期都以《新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MusicandMusicians,Macmillan,1980)和尼古拉斯?斯洛尼姆斯基(NicolasSlonimsky,1894-1995)所編《1900年后的音樂》(Musicsince1900,Scribners,1937)的記載為準。1917年以前的俄國紀年在此以公元紀年表示,但英國1751年前的紀年并沒有采用歐洲公歷。后,除非有特別說明,所有首演指的都是世界首演。 本書所包括的音樂家的死亡記錄要遠遠超過出生記錄,因為一個人的臨終之言要比牙牙學(xué)語更重要;終成就要比空口承諾更加讓人印象深刻。或者,我們可以引用所羅門寓言: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但相反的取向是,音樂家的初次登臺要比告別演出更加受重視除非首演恰好就是絕唱。 作者簡介諾曼·萊布雷希特,1948年出生于倫敦。BBC廣播三臺LebrechtLive欄目主持人,著有十余部音樂著作,包括全球熱銷的《大師的神話》、《誰殺了古典音樂》和《音樂逸事》等。
你還可能感興趣
我要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