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終結五代亂世后,建立了延續(xù)三百余年的政權統(tǒng)治。隨著各時期社會狀況的轉變,宋朝的政治既有豐富而復雜的變化,也有貫穿始終的內在延續(xù)性?傮w來說,兩宋政治表現(xiàn)出外患雖不斷,但鮮有內憂的特點,這背后有制度性的成因,但在具體的歷史事件中偶然性因素也不容忽視。
本書是宋史研究專家游彪集30年研究思考功力,為大眾讀者傾心寫作的宋代政治史通俗讀物。這不是一本追求面面俱到的綜合性宋史作品,而是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從宋初祖宗家法的確立,到崖山之戰(zhàn)南宋滅亡,精心選取*能反映各個時期政治特點的人物和事件,寓論斷于敘事,由表及里地勾勒宋朝各時期的時代大勢、權力結構和政治主題,此外旁及學術與政治的互動,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等。作者試圖由此深入淺出地闡發(fā)各時期內政與外交的得與失,把握兩宋政治演變的內在邏輯。
1.全景勾勒兩宋政治發(fā)展脈絡,客觀審視內政外交優(yōu)劣得失。
興文抑武之策如何鞏固宋初的政權統(tǒng)治?又如何導致武功弱勢?王安石變法改善了北宋中后期積貧積弱的局面,還是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宋史專家游彪以學者嚴謹審慎的態(tài)度,精選歷史關鍵節(jié)點中的人與事,系統(tǒng)反思兩宋各時期內政外交的優(yōu)劣得失,帶你通覽大宋三百年歷史脈絡。
2.以人寫史,以史帶論,高屋建瓴展現(xiàn)人物、制度和時代的深層互動。
與常見的通史寫作不同,本書作者著重描寫歷史轉折點處有血有肉的人物及其際遇,包括寇準、王安石、狄青、宋高宗、朱熹、史彌遠等,將歷史人物放置在更宏大的時空背景下進行考察,從中窺見人物、制度和時代如何有機互動和相互作用,進而塑造兩宋歷史走向。
3.權威學者寫給普通讀者的宋代政治史,兼具可讀性和嚴謹性。
宋史專家、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游彪為大眾讀者傾心寫作的一部嚴謹、權威又好讀的宋代政治史,歷史事件、人物際遇、制度制約和時代主題交相輝映,既有可靠生動的精彩敘事,又不乏發(fā)人深省的史識洞見。
序言
史學工作者探索的是過往的世界,因而必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畢竟,他們并不生活在過去的時代,根本無從親身經歷此前出現(xiàn)過的事物。退一步說,即便是當代人看待眼下發(fā)生的事情,也還是見仁見智,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太可能完全一致的。進而言之,中國古代有著數(shù)千年的歷史,其中有精華,也有糟粕,后人對前代的認知除了依據現(xiàn)存的史料而外,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如同猜謎一般。在這種情形下,任何人想徹底復原歷史都是不可能的,畢竟,現(xiàn)代人能夠見到的都是過去的點滴,甚至僅僅只是碎片而已,要以這些散亂而零碎的部件重新構建歷史的大廈,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盡管如此,歷朝歷代的歷史無論如何是需要盡可能地弄清楚的,這也是史學工作者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歷史的進程是異常復雜的,如果簡單地以某種模式加以歸納或是總結,是無助于找尋事實真相的。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文明的內涵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研究歷史是不能放過任何細節(jié)的,只有盡力弄清歷史發(fā)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再現(xiàn)過去的種種面相,也才更能接近歷史的真實狀態(tài)。以中國古代史為例,不同時期無疑都有其獨特的發(fā)展歷程,也有與其時代相應的風貌,這些都有別于其他時代的人和事。正因如此,僅僅憑借個人之力是很難弄清如此長時段內所出現(xiàn)的各種歷史現(xiàn)象的,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讀完浩如煙海的史籍,于是史學界才有了斷代史、專門史之類的學科分類。在這種情況下,后世學者對歷史的認知大體上只能是局部的,而非全面的。因此,當史學工作者從事某個時代或某一領域的具體研究時,往往是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的,明顯的例子就是學者大凡都會對自己研究的對象抱持美好的愿望,如研究漢代、唐代或是其他時代的學者多是肯定該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如何如何的位置,也就是說,正面評價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其主流,反而忽略了某些所謂非主流的歷史現(xiàn)象。顯而易見,這種情形對于史學研究而言并不是十分有利的。
也許是愚鈍的緣故,筆者對斷代史的理解無疑是粗淺的,盡管從事宋代研究已經多年,但自我感覺似乎仍然是門外漢,尤其是在與學生一起逐字逐句地解讀有關宋代的典籍之時,很多史料讀過多次,每次都會碰到不解的字詞,好多看似理解的文獻,卻有些似懂非懂,要做出精準的判斷應該說是相當困難的。其原因在于,古人在記錄歷史或是書寫其他文獻時有其特定的環(huán)境和立場,更為重要的是,古人需要為尊者、長者甚至是死者諱,因而在他們看來沒有歧義或者說很容易理解的文字,卻極有可能給后人留下完全不同的看法。舉例而言,宋朝在選拔管理佛教和道教事務的僧官、道官之時,宋真宗專門頒布詔令,要求其前提條件是行業(yè)優(yōu)長者。毫無疑問,宋人應該是完全能了解其中含意的,否則他們將無法按照皇帝的旨意進行實際操作,畢竟這是當時統(tǒng)治者的意圖,其屬下臣僚必須無條件地加以遵從。然而,就是這看似簡單的五個字,對于現(xiàn)代學者而言,其解讀卻是相當困難的。關于行與業(yè),前者自然是指德行,后者應該是其在佛教、道教方面的造詣。實際上,要是細致地考究起來,兩者都存在巨大的模糊空間,即以何種標準或是從哪些方面來判斷其所謂的優(yōu)長,雖然能夠意會其字面意思,但卻是個讓人無法確定的問題。應該說,從具體選拔的過程來看,宋人大體上不會出現(xiàn)疑慮和困惑,反而是后世之人由于不能身臨其境而難解其確切含義。由此可知,解讀歷史語言是必須要考量其語境的,即后來人需要盡可能地接近歷史上當事人的立場,方才有可能領悟史料及其周遭的狀況。
近年來,學術創(chuàng)新已然成為中國未來發(fā)展的大趨勢,要達成這一目標,并非只是口頭上說說就能實現(xiàn)的,而是要通過腳踏實地的努力方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史學界自然也不例外。毫無疑問,歷史研究幾十年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應該看到,很多史實是有待進一步厘清的,也有很多領域是需要不斷開拓的。就宋代研究而言,雖然有眾多典籍流傳至今,足以應付相關專題的探討,但以前似乎更多關注史料本身的含意,而忽略了對史料背后及其周邊情形的解析和追究,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史料的解讀還遠遠不夠精細,因而很難梳理其潛在的重要價值。平心而論,相對于宋代研究,無論是隋唐史,還是明清史,學界都非常重視正史之外的史料,如金石文字等。長此以往,若不能充分挖掘此前關注不夠的史料,那么,這對于拓展宋代研究的新領域是極為不利的。
在中國古代,兩宋時期無疑是有其重要地位的,雖然其武功遠遠不及漢唐以及后來的元明清各朝,但其文治卻是眾所周知的高度發(fā)達。大體上可以說,宋代奠定了此后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甚至一直延伸到了中國的近現(xiàn)代。一方面,宋代確定下來的很多制度被后代所沿用,如科舉考試的各種規(guī)范實際上都是在宋朝完善起來的,這些體制化的設計既是宋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保障,無疑也是宋人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另一方面,宋學是影響至為深遠的理論系統(tǒng),并漸漸滲透到中國人的靈魂深處,尤其是宋儒所闡發(fā)之微言大義,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中國人待人接物的重要標尺。更重要的是,宋人的文明程度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在當時的世界上是值得稱道的,甚至可以說,宋代的中國無論是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都是首屈一指的,取得了令全世界羨慕的巨大成就。有鑒于此,不斷推進宋代之研究對于中華民族未來的發(fā)展是有積極意義的。
當然,兩宋社會也不全然都是輝煌的,其中也存在諸多難以克服的弊端,宋人及此后各代的學者對此進行了必要的總結。眾所周知的是,宋代武功之不振,在面對周邊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時,宋人似乎缺少防范和抵御的能力,每每處于下風。同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和與戰(zhàn)一直是貫穿兩宋歷史的主線之一。通常而言,國力之強盛往往意味著軍力之強大,而宋朝恰恰打破了這種觀念,姑且不管出現(xiàn)這種狀況的緣由,但無論如何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可知,宋代無論內政還是外交一定存在很多問題,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探尋的。
拉雜寫了這些,姑且算作是序言吧。
序言
章 防弊之策:宋初政局之走向與祖宗家法之確立
先南后北,底定帝國 / 04
政權的鞏固:杯酒釋兵權 / 08
宰相須用讀書人 / 14
防弊之政: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 20
天書封禪與真宗朝政局 / 25
結語 / 31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的先驅:時代轉折中的寇準
年少成名:得君之專的前半生 / 38
左右天子為大忠:澶州建功 / 45
專制自矜,宦海浮沉 / 51
危身奉上,佐國遭憂 / 57
結語 / 63
第三章 興文抑武體制的殉葬品:狄青
建功西夏與無辜受責 / 70
名將的隕落:興文抑武國策下狄青的命運 / 77
結語 / 85
第四章 掃俗學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王安石及其時代
富國強兵:熙寧變法的開端和主要內容 / 92
非常相權:王安石的權力和去位 / 106
結語 / 115
第五章 除舊布新:北宋中后期政爭的得與失
異論相攪的祖訓與朋黨之爭的興起 / 122
元祐更化:以母改子之政 / 130
反元祐而實效之:新黨的報復性傾軋 / 140
結語 / 146
第六章 靖康之變:藝術天才和政權的危機
錯位的天才 / 152
步入歧途的紹述政治 / 158
靖康之變 / 169
結語 / 179
第七章 失去天塹:北宋與遼朝、西夏王朝之鼎立
割讓燕云十六州:防御北方游牧部族地理優(yōu)勢的喪失 / 186
收復燕云十六州夢想破滅:宋太祖、太宗朝宋遼和戰(zhàn) / 190
澶淵之盟:宋遼間長期和平協(xié)議簽訂 / 196
聯(lián)金滅遼:一個眾說紛紜的歷史選擇 / 201
時戰(zhàn)時和:復雜多變的宋夏關系 / 204
結語 / 214
第八章 收拾舊山河:南宋初年的和與戰(zhàn)
再造王室:嗣我朝之大統(tǒng) / 220
抵御金兵:中興十三處戰(zhàn)功 / 227
中興四將 / 235
結語 / 242
第九章 從恢復到偏安:宋高宗的南宋氣象
紹興和議 / 248
重回以文治武的老路:宋朝第二次收兵權 / 258
結語 / 267
第十章 太上皇今上的政治格局:宋孝宗及其時代
父堯子舜:太上皇今上格局的形成 / 274
太上皇與今上的權力劃分:隆興北伐與宋金和議 / 281
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皇權受損的結果 / 287
皇權非可共理之物:太上皇今上結構的悲劇結局 / 293
結語 / 304
第十一章 走向學術中心:朱熹與道學在南宋的崛起
從論學師友到自居正統(tǒng):向道學權威邁進 / 310
國家政治中的道學群體 / 319
走向正統(tǒng):朱熹與道學地位的提升 / 328
結語 / 332
第十二章 天下之勢,自安以趨于危:史彌遠及其時代
權力的交割:從韓侂胄到史彌遠 / 338
嘉定和議及其反復 / 346
舍昏立明:皇權之爭波瀾再起 / 351
從聯(lián)合到交惡:宋蒙戰(zhàn)爭的開始 / 356
結語 / 361
第十三章 強敵壓境:南宋與蒙古的長期周旋
蒙古部族的興起與南下 / 365
端平入洛:宋蒙戰(zhàn)爭的開始 / 367
次宋蒙戰(zhàn)爭 / 369
宋蒙釣魚城之戰(zhàn) / 372
鄂州之戰(zhàn)與宋蒙議和 / 376
襄樊保衛(wèi)戰(zhàn) / 382
結語 / 386
第十四章 亡身危國:賈似道擅權與南宋的滅亡
賈似道發(fā)家史:不事操行的實務型官員 / 392
虛構的鄂州大捷與登上權力 / 395
襄樊之戰(zhàn):南宋存亡的關鍵 / 407
結語 / 416
第十五章 崖山之戰(zhàn):趙宋政權的徹底覆滅
賈似道獨攬朝政 / 422
孤兒寡母的朝廷 / 427
崖山悲歌 / 439
結語 / 444
后記 / 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