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句法-語義接口關系為研究切入點,站在更為宏觀的角度審視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所反映出的詞匯語義與句法結構的關系問題。在橫向比較句法-語義接口關系研究中各種理論方法的基礎上,本書優(yōu)選生成性建構主義作為理論框架,同時汲取簡方案框架體系內的一致操作和語段推導思想,并借鑒分布式形態(tài)學的構詞理念,嘗試建立一個基于特征一致操作的融事件結構和句法結構于一體的理論模型,系統(tǒng)凝練出影響和制約動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關鍵性因素,并應用已建立的事件句法模型對漢語七類典型句式的生成機制進行深入解釋,揭示了論元實現變化的內在根源,實現了對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描寫充分和解釋充分。
更多科學出版社服務,請掃碼獲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何為“論元實現的可變性”? 4
1.2 關于語料來源 7
1.3 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具體表現 9
1.3.1 論元增容 11
1.3.2 論元縮減 15
1.3.3 論元交替 19
1.4 寫作路徑 24
第2章 前人研究評述 28
2.1 國外研究現狀及評述 28
2.1.1 投射主義方法 28
2.1.2 生成性建構主義方法 41
2.1.3 對投射主義和現有生成性建構主義的簡要評述 46
2.2 漢語界研究現狀及評述 50
2.2.1 林宗宏的研究 50
2.2.2 林之平的研究 53
2.2.3 黃正德等的研究 56
2.2.4 熊仲儒的一系列研究 59
2.3 本章結語 61
第3章 理論背景 64
3.1 理論背景之一:簡方案框架體系 65
3.1.1 人類語言官能的基本特性 65
3.1.2 語言官能與外認知系統(tǒng)的界面關系 67
3.1.3 句法操作的技術手段和運算模式 68
3.2 理論背景之二:分布式形態(tài)學理論 75
3.2.1 DM的整體架構 76
3.2.2 DM的構詞途徑 78
3.2.3 DM的具體操作手段 79
3.3 本章結語 81
第4章 生成性建構主義事件句法模型 84
4.1 詞根的基本性質 84
4.1.1 詞根的投射及論元的分類 84
4.1.2 詞根的語義性質 92
4.2 事件功能語類的設定 96
4.2.1 施事與致使 98
4.2.2 終止性與狀態(tài)變化 101
4.3 詞根與事件句法結構的融合機制 103
4.4 事件句法模型的構建 106
4.4.1 各事件類型句式的句法構造 107
4.4.2 對論元實現規(guī)律性和可變性的解釋 110
4.5 本章結語 114
第5章 漢語論元增容現象研究 116
5.1 現象之一:假賓語句 117
5.1.1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118
5.1.2 基于事件句法模型的推導模式 123
5.1.3 句法-語用互動層面的考量 131
5.2 現象之二:領主屬賓句 133
5.2.1 前人研究回顧 134
5.2.2 領屬句的定性與派生過程 140
5.2.3 本推導方案的優(yōu)勢 148
5.3 現象之三:非典型雙賓句 150
5.3.1 非典型雙賓句的基本特點 151
5.3.2 既有研究回顧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53
5.3.3 非典型雙賓句生成結構的分析 159
5.4 本章結語 167
第6章 漢語論元縮減現象研究 169
6.1 現象之一:受事主語句 169
6.1.1 既有分析回顧及簡要評述 172
6.1.2 漢語活動動詞論元交替的允準條件 174
6.1.3 漸進客體主語句的事件句法構造 178
6.1.4 與小句分析法之比較 180
6.2 現象之二:及物動詞構成的存現句 182
6.2.1 研究現象概述 182
6.2.2 先前研究回顧及存在的問題 184
6.2.3 本書的分析 190
6.3 本章結語 201
第7章 漢語論元交替現象研究 203
7.1 現象之一:致使性交替現象 203
7.1.1 既有研究回顧及其主要問題 205
7.1.2 漢語界的相關研究 211
7.1.3 非派生視角下的分析 212
7.1.4 對跨語言差異的解釋 226
7.2 現象之二:主賓語交替及相關句式 230
7.2.1 前人研究回顧及主要問題 231
7.2.2 解釋方案 240
7.3 本章結語 246
第8章 結論 248
8.1 對詞匯語義與句法結構關系的解答 249
8.2 對漢語論元實現可變性的系統(tǒng)解釋 250
參考文獻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