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插圖版)》為國學(xué)今讀系列之一,《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diào)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古代散文選本。二吳均是浙江紹興人,長期設(shè)館授徒,此書是為學(xué)生編的教材。除本書外,二吳還細著了《綱鑒易知錄》。《古文觀止》由清代吳興祚審定并作序,序言中稱以此正蒙養(yǎng)而裨后學(xué),當時為讀書人的啟蒙讀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鐫版印刷。書名古文觀止意指文集所收錄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水平,學(xué)習(xí)文言文至此觀止矣。
導(dǎo)言
《古文觀止》為清初康熙年間吳楚材、吳調(diào)侯叔侄編選。兩位都是精通文史的讀書人,于康熙三十三年編選了這本古代散文選本。這本書本是講授古文的教材,名為觀止,是因為吳氏叔侄認為其中的古文是中國古代散文的精華之作,此書盡善盡美,故稱觀止。
《古文觀止》上起東周,下迄明末,共12卷,共222篇文章,基本上能夠較全面地展現(xiàn)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歷程。收錄的文章在題材和文體風(fēng)格上較為豐富多樣,散文為主,兼有駢文和韻文,有史傳文、論述文也兼有山水游記、雜文小品等,展示我國古代散文的絢爛多姿、色彩紛呈。選擇的篇目也難易相當,篇幅適中,便于理解和閱讀,基本上囊括了各個朝代的散文精品,文質(zhì)兼美,可讀性強。此外,文章的選取重點突出,先秦散文是散文的源頭,也是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的典范,故而,占據(jù)了全書約三分之一的篇幅,漢文以《史記》為主,唐宋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為主。編者盡可能將各個時期的散文大家的代表作編錄進來,傳承千秋,施惠后人。本書是清代以來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是古時書塾的啟蒙讀本,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功不可沒。
本《古文觀止(插圖版)》主要選錄其中的精華編輯成書。意在面向大眾,傳承經(jīng)典,普及文化。故而,在文章的注解和翻譯上都本著平實淺易、清晰簡明的原則,力求生動,婦孺可解,但又盡量不失其本來的文學(xué)美感和藝術(shù)特色。在選文上,更傾向于選擇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旨在讓讀者感受品味中國古代散文長廊中美的景致。此外,本文還就選文的精彩之處進行賞析,讓讀者直接品味其深厚的韻味和情感,體會文章的妙處,欣賞文章中的妙語珠華和真知灼見。
在這個崇尚碎片閱讀和淺閱讀的時代里,傳統(tǒng)的閱讀越來越受到排斥。然而,傳承文化,豐富個人的內(nèi)涵和文學(xué)底蘊,仍然是個人發(fā)展中迫在眉睫之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這本《古文觀止》,不必行千里,卻能上下千年,縱橫古今,在優(yōu)美的文章和充沛的情感中尋得內(nèi)心的寧靜,讓奔跑的步伐停下來等等落后的靈魂。
當然,由于編者的水平有限,書中難免也存在著不足和紕漏,望廣大讀者見諒,并提出寶貴意見。
編著者
2016年5月
楊增良,古典文獻學(xué)專業(yè)碩士畢業(yè),任教于云南臨滄師專,講授中國古代文學(xué)課程。
鄭伯克段于鄢 / 1
《周鄭交質(zhì)》 / 5
石碏諫寵州吁 / 7
臧僖伯諫觀魚 / 9
臧哀伯諫納郜鼎 / 11
曹劌論戰(zhàn) / 13
宮之奇諫假道 / 15
齊桓公下拜受胙 / 18
子魚論戰(zhàn) / 19
介之推不言祿 / 21
展喜犒師 / 23
燭之武退秦師 / 24
蹇叔哭師 / 27
鄭子家告趙宣子 / 28
王孫滿對楚子 / 30
楚歸晉知罃 / 32
晏子不死君難 / 34
子產(chǎn)壞晉館垣 / 35
子產(chǎn)論政寬猛 / 38
召公諫厲王弭謗 / 40
叔向賀貧 / 42
王孫圉論楚寶 / 44
春王正月 / 46
晉獻公殺世子申生 / 48
蘇秦以連橫說 / 49
范雎說秦王 / 54
鄒忌諷齊王納諫 / 57
顏斶說齊王 / 59
馮諼客孟嘗君 / 61
趙威后問齊使 / 65
觸龍說趙太后 / 67
魯仲連義不帝秦 / 70
唐雎不辱使命 / 75
諫逐客書 / 78
卜居 / 81
對楚王問 / 83
五帝本紀贊 / 85
項羽本紀贊 / 86
秦楚之際月表 / 88
孔子世家贊 / 90
伯夷列傳 / 91
管晏列傳 / 95
酷吏列傳序 / 100
游俠列傳序 / 101
滑稽列傳 / 104
貨殖列傳序 / 108
太史公自序 / 112
報任安書 / 116
武帝求茂材異等詔 / 125
過秦論 / 126
論貴粟疏 / 130
獄中上梁王書 / 134
前出師表 / 140
后出師表 / 143
蘭亭集序 / 148
陳情表 / 150
歸去來兮辭 / 153
桃花源記 / 156
五柳先生傳 / 158
北山移文 / 160
諫太宗十思疏 / 164
為徐敬業(yè)討武曌檄 / 167
滕王閣序 / 169
春夜宴桃李園序 / 174
陋室銘 / 176
阿房宮賦 / 177
原道 / 180
原毀 / 185
雜說一 / 188
馬說 / 189
師說 / 190
送孟東野序 / 193
送李愿歸盤谷序 / 196
送董邵南序 / 199
祭十二郎文 / 200
柳子厚墓志銘 / 205
捕蛇者說 / 209
梓人傳 / 212
愚溪詩序 / 216
種樹郭橐駝傳 / 218
小石城山記 / 221
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 / 222
待漏院記 / 225
黃岡竹樓記 / 228
岳陽樓記 / 230
諫院題名記 / 233
袁州州學(xué)記 / 234
朋黨論 / 236br釋秘演詩集序 / 239
梅圣俞詩集序 / 242
五代史伶官傳序 / 244
五代史宦官傳論 / 246
醉翁亭記 / 248
秋聲賦 / 250
祭石曼卿文 / 252
瀧岡阡表 / 255
刑賞忠厚之至論 / 259
范增論 / 262
石鐘山記 / 264
前赤壁賦 / 267
后赤壁賦 / 270
方山子傳 / 272
六國論 / 274
上樞密使韓太尉書 / 276
黃州快哉亭記 / 278
讀孟嘗君傳 / 281
游褒禪山記 / 282
司馬季主論卜 / 284
賣柑者言 / 286
尊經(jīng)閣記 / 288
象祠記 / 292
瘞旅文 / 294
《吳山圖》記 / 297
滄浪亭記 / 299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 301
徐文長傳 / 303
五人墓碑記 / 306
參考文獻 /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