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圍繞宋瓷談鑒賞、論學術(shù)、記人事, 并收入八百余幅宋金時代瓷器圖片, 包羅了公私收藏的精華。通過雅潔的文字和精美的圖片, 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作為中國國寶的器物之美, 理解中國民間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和蘊含在器物中獨特的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
劉濤, 河北易縣人, 一九五五年生。退休前任職于深圳市文物部門, 曾先后從事文物商業(yè)經(jīng)營、文物進出境鑒定和文物行政管理工作。
目錄
序 揚之水
古與名物
宋金過渡時期的瓷器 □
呂氏家族墓地出土的耀州窯瓷器 31
“尚食□”款定瓷再議 44
定窯刻花小識 55
淄博窯的絞胎、三彩與黑釉凸線 63
考古學視閾中的宋遼金瓷器 7□
糾謬獻疑叢札 87
“金代紅綠彩寒山拾得像”小識 99
新編宋瓷筆記
癲狂社鼓枕上觀 114
青白瓷香篆盤小記 1□3
宋元時期的瓷香爐 136
傳世宋瓷別記 181
“皇帝萬歲”銘瓷器與華化佛教 □14
宋代官窯的經(jīng)濟話題 □□7
史實與人事
龍泉貢瓷尋蹤 □40
龍泉歸來話哥窯 □51
五大名窯·傳統(tǒng)瓷學·陶瓷史著 □61
老調(diào)重彈:關于鈞窯研究的幾個問題 □77
“官鈞”研究的前前后后 □89
陳萬里與鈞窯研究 310
懷馮先銘先生 318
玩家劉新園 3□6
鑒賞與考察
芙蓉出水 錯彩鏤金:宋瓷與明清瓷審美說略 336
書房中的宋瓷 369
宋瓷上的乾隆題詩 385
黑盞·天目·茶文化 395
“窯□”與鈞瓷之美 4□1
三只眼睛看古瓷:答《三聯(lián)生活周刊》賈冬婷 431
鈞瓷·粉彩:答《三聯(lián)生活周刊》丘濂 448
小藝術(shù)與大課題:答《讀創(chuàng)∕深圳商報》夏和順 459
豫中古窯尋蹤:古窯遺痕之一 469
訪青瓷故鄉(xiāng):古窯遺痕之二 516
后記
在美的特有尺度下,宋瓷的清雋典雅和明清瓷的華麗繁縟是兩種不同的美感,它們有著境界高低的不同。已故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恰好談到這兩種美感。
宗白華先生認為:“謝詩如芙蓉出水,顏詩如錯彩鏤金”(語出鐘嶸《詩品·中》“顏延之”條),這可說是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現(xiàn)在詩歌、繪畫、工藝等各個方面。楚國的圖案、楚辭、漢賦、六朝駢文、顏延之詩、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這是一種美,“錯彩鏤金,雕繢滿眼”的美。漢代的銅器、陶器,王羲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畫,陶潛的詩,宋代的白瓷,這又是一種美,“初發(fā)芙蓉,自然可愛”的美。魏晉六朝是一個轉(zhuǎn)□的關鍵,劃分了兩個階段。從這個時候起,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認為“初發(fā)芙蓉”比之于“錯彩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 “
這里指出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一大特點。簡言之,這個特點就是重視自然之美和精神之美,而排斥和否定虛華矯飾。先秦諸子如孔丘、老莊等,對美的見解雖各有不同,但在這一點上卻是相通的。依我理解,所謂“初發(fā)芙蓉”的美,與糅合儒道諸家,強調(diào)委婉含蓄、溫潤和柔的“中和之美”不無關系。舉個例子:李白認為詩貴在□□,正如他在一首詩里說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這個意思也可理解為,去雕飾并不是不要美,而正是為了美不被褻玩,鐘嶸《詩品》序中說是“不傷真美”!疤烊弧敝溃僖耧,那就多余了,過頭了。這個主張其實是與儒家“溫柔敦厚” ,“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思想一脈相承的。儒家要求“美”合乎禮制規(guī)范,故重“中和”,即主張不偏不倚,反對“過”或“不及”。在我國古代漢□□美學思想體系中,“中和之美”有著更大的包容性和普遍性。還拿李白的那句詩來說,荷花的□□、自然,既是一種美的品格,也可視為一種人格修養(yǎng)的象征(圖 5)。“中和之美”不僅具有審美的價值,而且還具有倫理道德的價值;它不僅體現(xiàn)在美的形式和內(nèi)容上,還滲透于人的心理,形成一種獨特的趣味和審美理想。中晚唐以來,“中和之美”在各種美學思潮中即已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
北宋中期后,經(jīng)美學風尚的大□革,更被廣為接受并深刻影響到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如文人畫的興起、“淡而不傷,和而不淫”之樂風的盛行等。即使在今天,它與許多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仍保有一種深層的同構(gòu)關系。在世風奢靡的年代,宋瓷作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更能彰顯一種文化價值、精神境界和美學追求。這也就不難理解,在精英文化語境中,為什么“初發(fā)芙蓉”的宋瓷比之于“錯彩鏤金”的明清瓷更受推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