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以人物訪談和印象記為主,既有作者對影視教育的思考、對電影人才培養(yǎng)的建議、對全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探索,也有對中國影視教育新發(fā)展、傳媒事業(yè)新變化、影視文化新格局的記錄。這些文章匯集了中國影視教育的新智慧、影視藝術與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傳達了傳媒藝術、影視教育的經典力量和現代價值,可以讓讀者在翔實的文字中了解中國影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歷程,把握中國電視事業(yè)發(fā)展的脈搏。
見證中國影視教育、影視學術和影視藝術發(fā)展脈絡
打造中國特色的文藝評論話語的生動素材
深入中國特色的影視教育和研究的鮮活經驗
后記
《胡智鋒學術小品集》經過多時的醞釀籌備,終于要完工了,回望本套書稿的整理與編纂過程,感慨良多。編入本套書稿早的文字迄今已有三十五年,翻讀這些過往的文字,當年寫作的一幕幕場景如在眼前,許多已經淡忘的情景又在此刻浮現,眾多相關聯的人物和故事不斷涌上心頭,彼時與當下相互輝映,頓生既滄桑又親切的百味交集之感。其實從個人來說,職業(yè)生涯還遠未到需要系統梳理總結的時候,但的確如身邊的師長、友人和學生們時常所念叨與敦促的那樣,做這套書稿的初衷未必只限于對個人學術生涯的記錄,更多也是希望從一個側面為中國影視文化、影視學術和影視教育的歷史發(fā)展留下一些原生態(tài)意義的素材,如能實現這一初衷的哪怕十之一二,也就不枉諸多師長、友人和學生的好意與期待。
需要說明的是,收入本書的文稿大多是已經正式在報刊發(fā)表或在相關書籍中出版過的文字,對于其他平臺,如廣播電視媒體的采訪及非正式出版物的文字等則沒有收錄其中;對于已經編入本人其他著作的文字原則上不再收錄;對于出版時間較長后來沒有再版的書稿中符合學術小品體例要求的部分文字適當收錄;涉及個案評論類的,只收錄純個案的評論,對于那些偏整體性、學理性的文字則沒有收錄;涉及對話訪談類的,原則上只收錄個人表達的部分;涉及講稿類的,只收錄那些使用頻率較高、延續(xù)時間較長的講稿,有些特殊的講稿如英文類講稿考慮出版整體的體例統一,也沒有收錄。
本套書由中國傳媒大學《現代傳播》編輯部主任劉俊老師擔任總體設計與統籌。劉俊老師是我在中國傳媒大學招收的傳媒藝術學專業(yè)位博士生,十多年前開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這位青年才俊就以他敏銳的眼光、嚴謹的學風和細膩的心思,尤其是博聞強識、扎實厚重的超強功力,對我那些零碎而散落在各處的諸多文字格外用心地梳理,他也是敦促我編纂這套書稿的始作俑者,他作為負責規(guī)劃、設計和統籌的牽頭人,對我而言無疑是不二人選了。兩三年前,劉俊老師就已經開始著手這一整理工作,確定出版之后更是帶領各位學弟日夜兼程、嘔心瀝血,沒有他的精心組織與運作,這套書的順利完工是不可想象的。劉俊老師與我確定大的框架之后,邀約了幾位我的在讀博士生組成了本書的編纂小團隊,將書稿分成四大卷、五部集,具體參與每個部集整理編排的同學分工如下卷(序跋、講稿篇):寇正、謝霜天;第二卷(隨筆、書評、致辭篇):謝霜天;第三卷(對話、訪談篇):寇正;第四卷(個案、評論篇)(上、下):胡雨晨。在過去大半年時間里,這些年輕的博士生為了盡可能做到準確而到位的效果,通過線上線下查詢圖書館、資料室,有的甚至跑到國家圖書館查找原始的版本進行影印,重新錄入,可謂辛苦多多。在此,我要向上述參與本套書稿統籌、整理與編撰工作的老師和同學致以真摯的感謝。
在本套書即將出版之際,我要向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作家出版社諸位領導、編者表達我深深的謝意。從書稿的立項到編輯,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張宏森先生,中國作協黨組成員、中國作協副主席吳義勤先生,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長路英勇先生,都給予了特別的關懷、關心與支持、指導。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顏慧及各位編輯高質量、高效率的工作,讓這套書以好的姿態(tài)呈現,他們的付出令人感動,在此我要向上述各位領導和編輯老師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謝意。
由于本套書的文字跨越年代較長,有些還存在多種版本,其中表述難免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欠缺、不足和問題,還望得到廣大讀者朋友的批評指正。
胡智鋒
2022年3月3日
于北京
后 記
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戲劇與影視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文聯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學術領域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入選中組部首批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新中國60年影響中國廣播電視進程的60位人物。長期從事影視文化、影視藝術、傳媒藝術教學與研究。承擔國家社科重大課題等項目四十余項,著有《立論中國影視》《影視文化論稿》《電視美學大綱》等著作三十余部,發(fā)表各類學術論文四百余篇,成果多次榮獲、省部級獎項。曾赴亞、歐、美、非、澳等大洲四十多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
對話受訪
構建面向未來的戲劇與影視學科 003
以中國智慧推動中國藝術教育發(fā)展 011
研究生培養(yǎng)的四個關鍵問題 024
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034
體驗·見證·建構:對話胡智鋒教授 037
綜藝報采訪胡智鋒老師 067
中國的影視教育,我關注未來 072
電影人才如何培養(yǎng) 077
致求職焦慮下的中國傳媒學子 081
致疫情中的學界與業(yè)界 088
新中國戲劇與影視學學科70年發(fā)展的成就與問題 094
原創(chuàng)電視綜藝節(jié)目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107
全媒體時代藝術教育的生態(tài)認知、底層建構和方向追尋 110
為美好生活提供豐富精神食糧 134
高等教育要為中國在世界的騰飛助力 142
《新周刊》創(chuàng)刊20周年系列報道之二十年二十人·胡智鋒 147
影視產品的流通與規(guī)制:剖析境外影視劇管理新規(guī) 150
泛娛樂化時代的電視傳播與公共堅守 153
齊心合力 建好交流育人平臺 169
綜合力量造就奇觀 174
傳媒人才發(fā)展論道 180
2009中國電視現象綜述 184
讓電視戲曲插上傳播藝術的翅膀 191
為廣播電視的發(fā)展獻計獻策 200
做當地,做當下:城市電視臺的突圍方略 206
本土化:中國特色電視理論的建構與創(chuàng)新 215
二十年后《再說長江》 238
記錄時代 不辱使命 246
關注當前電視內容生產的潮流與趨勢 253
中國電影與大眾傳媒如何保持獨立與互助① 258
脫口秀節(jié)目的傳媒本質 266
傳媒教育:塑造你美好的形象 281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引進類節(jié)目? 288
轉型期中國影視的陣痛與出路 302
構建民族化的影視藝術理論
試論關于轉型期中國影視文化的四個浪潮 308
電視策劃人時代的到來 315
中國電視生產與傳播的新理念 323
建立富有生機活力的中國電視學科體系 332
名家訪談
檢閱新成就,開啟新起點 341
提高傳播藝術水平 開創(chuàng)電視外宣新境界 346
藝道·藝法·藝術家 360
構建民族化的影視藝術理論 368
電視紀錄片的走向和問題 371
對未來一代藝術從業(yè)者的希望 378
訪著名電影導演吳貽弓 386
廣播優(yōu)勢訪談錄 393
媒體采寫
關注學校整體學風與氛圍 403
知識分子要有擔當 405
齊魯風骨 智者思考 410
校友訪談:長江學者胡智鋒 417
精研學術成績斐然,重任在肩數責并舉 420
心系電視 教書育人 430
探索中國廣播電視藝術理論 435
電視知識分子胡智鋒 438
探究本土化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理論構建 445
后記 448